我是如何进行年度回顾总结的

English Version

我的不少朋友都是喜欢做年度回顾总结了。从去年年底起,一直到春节,就陆续看到他们的年度回顾登台了。我利用春节几天,也做了个年度回顾,因为平时自己一直记录学习笔记,所以这个年度回顾也是在笔记本上完成的。虽然有点姗姗来迟,下面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做年度回顾总结的。

首先给大家我笔记本上去年的一个年度统计数据,一共记了3176条笔记,其中有2007个便条,647个网址,515个网摘,7个知识包。 另外也统计了各年度最常用标签,年度产生的新标签等等。关于这个统计功能和页面,请看另一篇专门介绍新开发的统计功能的文章。

通过年度统计数据,可以很快的了解一整年的大概的情况。然后就是使用笔记本的日期过滤中的浏览去年功能,让笔记本只显示去年2014年里的笔记。通过快速浏览,可以大致发现这一年需要回顾的几个大的主题,比如管理,软件团队管理,产品管理,技术(包括其中具体的几个技术专题如git, python, shell, database),osl发展,notebook设计和开发。然后就是按相应标签组合来过滤出相关笔记对每个主题依次回顾。

整个过程是先确定回顾主题,然后快速获得每个主题积累的大概的经验信息,然后再深入细节,尤其对于一些有足够积累的领域去努力形成整体的知识。最后就是查缺补漏,顺便再整理一下笔记。

在这些主题里面,在管理方面,因为平时就注重随时的总结,已经形成一系列博客文章。形成了整体的知识和深层的理解。具体看个人中文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ppystone2009

而在技术方面,却是需要积累了足够的实践经验和重要信息片段(如带cheatsheet, tip标签的内容)后才合适进行整体的回顾,试图形成整体的理解。比如这次主要对git做了回顾总结,整理出一个大概的整体的知识,认识深度上也有很大的收获。详见:http://91biji.org/wiki/index.cgi/Git 另外,在shell方面也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了,也该结集提炼出系统的知识出来了。

其他对osl发展, notebook的设计和开发这样的比较大的主题,不断组合出一组标签来侧重于某个方面进行回顾,来总结自己过去的工作,确定下个阶段发展的重点。另外对于产品设计,软件设计,旅游等比较小的专题也进行了回顾总结。

在回顾中的每条重要的感受和想法写也同样记录成便条,加上yearly review标签,供以后的反复回顾和参考。

用笔记本来对平时就随时抓取的学习瞬间(learning moment)的“重要体验”来进行比较长的一个时间段的回顾,是相当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个是长期笔记记录,你可以注意到那些经常出现的东西,它们反映了那个时期的一个特征,能给你提供很好的反思基础;一个是过了很长时间后的回顾,没有了当时深在其中的某种情绪,可以更客观的审视当时自己的感受;一个是不同阶段的不同环境的比较,会有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因为笔记准确的抓取当时的体验,并且客观的做了保留记录,你不需要在年底的时候凭借你的记忆效的来做模糊的有误差的回忆。并且所有的都已经形成文字可视化的呈现在你眼前,减轻了你的心智负担,避免一边要在大脑里缓存记忆,一边要对其做分析平衡和计算。

下面我就具体的对以上说到的四点,分别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对于长期里多次出现的,比如我发现有一个时期我的笔记里有很多关于人生的态度要像年轻的时候有那样的闯劲,继续乐观。这些出现的频率挺高,我意识到其实是有点人到中年在心境上有些变化,而这些笔记大概是意识到这些变化吧。

再举一个例子,我在回顾在现公司的管理方面的经验总结时,我发现所有的问题放在一起一看,很明显可以发现原因都是一个:组织太大了,造成了管理上的各个方面的困难。解决的办法:一个是把公司拆小,形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小的个体,恢复类市场的机制;一个是利用web(互联网),把整个公司再变小。

关于第二点,比如通过各个公司的比较,其实各有各自的问题。似乎可以看开点,并且没有必要对自己当前的环境过于抱怨,把情绪化的东西去掉。

关于第三点,我在回顾时按照过去工作过的三个不同的公司来进行比较。按照在每个公司工作的时间段过滤提取出那个阶段的笔记。这些公司属于不同行业,管理文化,软件环境都很不一样,也是不同的公司规模。第一个最小,三十多人。第二个将近百人。第三个很大,十几万人。第一家是纯互联网行业,由美国硅谷回国创业者创办,在互联网界有一定知名度。第二第三家都是比较传统的公司,对于我来说,属于去帮助推进互联网的数字化进程吧。不同阶段的体验的集中碰撞出很多很有意义的发现。

比如我在浏览笔记的时候突然意识到第一家的管理和后两家的管理实际上是两个极端。第一家的氛围和美国公司很像,至少在氛围上还是相当平等互重的。员工,主管和老板之间都是名字相称。老板中午甚至非中午一样靠在椅子上打呼噜。公司的注册资料,财务资料等公开的放在柜子里不上锁。是相当的开放的文化了。但我个人认为问题是没有形成管理上的一定的信任层级。高管之间缺少创业团队的那种经常的正式非正式的交流和切磋。而很多重要的事情又一开始就放到整个公司层面去讨论。很多人其实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能力时是不适宜揠苗助长的,对其成长并不利。而第二家第三家都有相当传统的上下级关系,各种总漫天飞,敬酒文化,吹捧文化非常重。而相应的在管理上的信任层级非常僵化,没有形成基于业务能力上的信任层级。

而我在浏览前面两个小公司的管理经验时,对比后面在大公司的管理上的感受,这个感受上的差异性,让我更理解小公司和大公司在管理上的深层次上的不同。比如在小公司比较容易形成主人翁意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在你眼里。在大公司,即使本来主人翁精神很强的人,也很难形成主人翁精神,因为公司太大了,你看到的只能是很小的一部分。在小公司,对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具体的感知,对管理很有具体的感觉。而对大公司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很难去感受。当然意识到差别了,就会主动的去尝试把小公司里的主人翁精神带到大公司里去,以及如何利用web(互联网)把大公司再变小,让所有的事情发生在一个屋檐下面。这些对比帮助我思考把小公司里的管理体验如何运用到大公司的管理上。

还发现第二家公司和第三家公司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虽然两家公司规模迥异,却在一点上非常相像。在第二家公司,由于老板是传统业界人士,不熟悉互联网,所以下面一堆高管忽悠老板。老板也对所有的人都抱着戒心,对谁都不信任。当然本身也没有认识人判断人的能力(我一直认为老板不懂业务问题不大,但一定要会看人。像刘备文不如诸葛亮徐庶庞统,武不如张飞关羽赵云,但是会看人懂得信任人)。而第三家公司因为员工数庞大,虽然老板和最高管理层相当优秀,但是最高管理层和基层之间隔了好几层,这些中层和基层的人就是基本上嘻嘻哈哈了。不是说他们不负责,不认真,但是工作文化在我看来是嘻嘻哈哈。为什么说嘻嘻哈哈,因为没有人真的当回事。缺少个体的兴趣就不会有真正的负责。

另外通过三个阶段的对比,可以发现比如哪些是职业发展中真正重要的机会,每个工作阶段技术长进的领域和程度,从而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有个更清晰的认识。每个环境都给你不同的东西。如果你的目标是比较高的,你就需要去不断积累在不同方面的经验,需要结合自己当前的整体的情况,去最好的利用当前的环境,或者把握未来的机会。

我通过回顾后,会对每个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成长打分,最后算个总和,评估每一个阶段的成长值。比如下面这个便条:

2013,2014 achievement: tech 3; paas 3; inner source 3; profession of digitizing 3; travel 3; management:11; media and publishing industry: 1; translation industry:2; commerce: 4; medical 3; big company culture 2; SUM: 38.

这样通过时间段和相关标签的过滤,可以对每个阶段的某个侧面进行聚焦的回顾。通过笔记本来进行这样的回顾是非常有效的。其实我以前也经常做年度回顾,正是因为发现可以通过笔记本的方式让回顾更加高效的轻松的进行,才开发了笔记本。

记忆是不太可靠的。尤其是时间比较长的记忆。一般来说本周的事情你可能还是能够比较印象准确的,长了就有些模糊了甚至会有比较大的误差。这次回顾我就发现了好几次我的印象其实是不尽然的。幸亏通过当时的笔记,忠实的找回了正确的印象。

另外,我们在很久以前对自己的人生做的决定,当时一定还是有许多的考虑的。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你也走过了这段路,你是否还记得当初的选择,是否仍然不忘初心?比如我在近两年前特别希望增加在商业和产品管理上的锻炼,以及带团队,积累公司管理的经验。如今回头看,我已经达到了目标,已经自信自己可以带好一个软件团队,甚至管理好一个上百人的公司。现在我觉得自己则更需要专注的是在实际的技术上继续再走深走广更多细节和更加过硬,在技术上基本达到自己当初开始时对自己的期许。不忘初心,清楚自己的成长,更明白下一步的方向。

此文献给跟我同样喜欢通过笔记方式来管理自己学习和知识的学友们,献给所有擅长反思喜欢学习的朋友。我们都是自学者,让自学更简单一些!

另外会写一文,介绍笔记本的统计发现功能,比如过去每年的统计结果,各个阶段的统计结果,该阶段的常用标签和新标签,每年的笔记数量重量平均值等的比较分析。

此条目发表在selflearning, 使用示例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我是如何进行年度回顾总结的》有一条回应

  1. admin说:

    The features of learning stat are introduced here: http://www.opensourcelearning.org/yearly-summary-learning/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4 =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