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Playground!

小孩子从出生开始面对的就是非常复杂的世界,但是他们从没有失去学习的信心。是的,可能直到上学前,他们都没有质疑过自己的学习能力,并且他们都很擅长那种与生俱来的自由探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与玩是一体的,孩子们自然都很擅长,面对如此复杂的世界,他们以玩的心态不断的挑战未知。直到上学后学校告诉他们学习是另外一回事,当然首先需要剥夺学生们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初来乍到这个世界,孩子们首先最为关注的是周边的物理世界,他们一直积极的探索物理的世界,这是要持续很多年的过程。比如跳上高处或者从高处跳下,观察不同物体坠落的方式,把玩各种物品,或者往水壶里倒水的时候学习听水的声音就知道什么时候水快满了。

这么丰富的学习,是无法用上课的方式学习的。教材哪里能覆盖这么庞大的学习内容?极其缓慢的上课学习方式,是为了掩盖太少的学习内容。太多学生不需要学习用不上的艰深的学习内容是为了充门脸和让学生失去学习的自信。如果人类要通过上课学习这一切,人类早就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了。

其实,这么丰富的学习,孩童们都是通过在丰富世界的玩耍和探索式学习来完成的,儿童们都有探索和总结的能力。我们在谈学习能力的时候必须清楚的知道,这才是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很多时候还是通过游戏来进行的,比如捉迷藏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反应能力,对视觉可以有丰富的体验。每个孩子都可以在玩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并从丰富体验里去自我总结知识或者说创造知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关注教育关注孩童的成长,就不应该把他们放到课堂里去上课学习,而是应该做好这个丰富的玩地,可以有很多的游戏,让他们可以持续的一直进行丰富的探索式学习,让他们持续的成长。

Scratch创始人Mitch Resnick提出终身幼儿园的理念,认为学校应该像幼儿园一样,孩子们都在搭建东西,创造东西,都在玩。我觉得玩地比幼儿园更好玩许多。进化心理学教育家Peter Gray的书“玩耍精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书“My Life”,还有其夫人希拉里的书“It takes a viliage”,他们几位年龄相仿,在他们的书中都提到了他们孩童时的“玩地”,那是一个电视机和汽车开始普及之前的年代,大家还没有被电视机锁定在家里,街道还没有被汽车占有,那时的街头巷尾就是孩子们的玩地,是他们的战场,孩子们熟悉每一块“地形”,每日都在外面飞奔。我长大的中国80的年代,也是电视机和汽车开始普及之前的年代,我们也拥有Gray, 克林顿夫妇在书中无限怀念的玩地。捉迷藏,抓人,丢沙包,打弹子球,打弹壳,打游击,放风筝,滑旱冰,下河钓鱼抓螃蟹游泳,爬山探险等等。我们玩抓人能跑出几公里去。这样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都非常怀念小时成长的环境。Gray教授,克林顿夫妇都认为这样的玩地才是最好的教育环境,我深表认同,我甚至认为这是我的瑟谷学校。谈到我做教育的初衷,也许这是初衷之一。

这样的玩地,比Mitch Resnick的幼儿园好玩得多,丰富得多。

也许没有学校,玩地也会慢慢失去(但现代社会的学校无疑加速了这一进程),毕竟当你很小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我6岁时目睹一个小朋友溺亡,心里觉得如此精彩的世界怎么还有死亡这种可怕的事情。很难想象有一天我就不能再去捉蜻蜓放风筝了。

我当时的思考,童年的快乐来的比较容易,你跑到草地上就有蜻蜓蝴蝶蝗虫蟋蟀可以玩。但是人不可能一直玩蜻蜓都觉得好玩,一直放风筝都觉得好玩,等你过几年大一些后你可能就对觉得这些没有那么好玩了。那么如何能够一直有好玩的保持让你像小孩一样很兴奋的东西呢?我觉得就一定要不断拓宽自己的世界,要有不断拓宽新世界的能力。那时我就认定不断学习的能力非常重要,我必须能够很强的去学习,可以不断去打开新的世界,可以持续不断的像小孩子一样觉得每天都充满了新奇和快乐,不断的拥有新的玩地。

马克吐温那样说:“我最庆幸的事情是从来没有让学校主宰过我的学习。” 可能是因为在6岁时就有这样的经历和思考,学校的学习从一开始就让我极不满意,可能是因为我一直觉得我学的最丰富的时候是在玩地里玩的时候。所以,我一直也是努力不让学校主宰我的学习。

让人类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的拥有玩地,可能不是那么容易。个人的努力很重要。互联网的出现,也让这变得更容易许多。

我很早就有一个概念,就是各种事情之间是互通的,知识是广泛相连的。其实人如果一直保持拥有玩地的话,人自然是兴趣广泛的人。喜欢探索许多不同的领域,但不是想探索什么就立刻有丰富的玩地出现供你探索。

我大学时很想了解中国古代茶文化。但是直到大三碰到中国茶叶博物馆来学校招义务讲解员,才有机会去学习。我们学校的图书馆都没有茶文化的书,茶叶博物馆那边才有。但是后来互联网起来了,要找到这样的资料就容易许多了。

在互联网时代,我也一直在探索互联网上的玩地。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发展,总会不断有新的更好更丰富的玩地出现。从早期的论坛,个人站点,到博客,豆瓣,播客,微博,视频站,知乎等等,每个玩地的出现我都会迅速投入大量时间玩个遍。每个阶段其实也就是知识大量增长的阶段。这些其实也是丰富的学习资源,熟悉这些学习资源在以后需要的时候都可以通过查询的方式去快速的学习。

所以,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直在寻找各种玩地的过程,包括网上资源,旅游和社会资源等等,都是玩地,找到一块玩地就在其中学个够。

寻找玩地的能力,掌握玩地资源的能力,其实是重要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多,掌握的玩地多,其实就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学习的过程。或者说探索的能力很强,一直是探索式的玩,辅以系统性的知识学习而已。

如今的社会,玩地是越来越丰富的。随着玩地的丰富,青少年的教育完全是可以在玩地里展开的。实际上,现在许多自主教育的学习社区都是在利用各种玩地包括互联网和社会资源来开展教育。我相信,大家会愈发意识到这一点,下意识的把玩地建设的更加丰富,涵盖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年龄层。

玩地的建设,加上导师的导学和学习记录,我感觉是未来教育的几个支柱吧。在小程序文章“Paracraft学习中心即创意空间介绍”里面我们对另外两者有更多的介绍。

我们的教育会慢慢转向到这些方面的建设上来。

比如玩地的建设,从资源层面来说,需要秉持三个原则:

第一是丰富性。这样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或者说适合自己当前能力水平,有丰富的选择性。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二是开放透明。这样探索式的学习就容易进行。

第三就是要结构良好。我们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有良好的结构的话,学生一目了然就能看清大概的结构,好像我们看一个复杂但结构良好的建筑一样。这样就方便学生与之交互。而不是线性的从头看到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不断的与资源交互,来实现自己当前需要的成长,达到有机的学习。


图:结构良好的复杂建筑

优秀的作品,当然也是构成玩地的重要一部分。

现在的孩子虽然有很多的电子游戏和桌游,但我感觉游戏的种类和数量是减少的,还不如过去丰富。应该有更多的游戏。

我相信,这些会是新的教育市场的基础。新的经济形态和商业模式会建立在这些基础上。

旧的教育,不是基于学生的兴趣,而是基于自上而下的要求。所以不是有专门的学科要求的就很难做,如果升学考试要求的就更好,最好是高考要求的。只要上面有要求,逼着孩子去学就是了。这样的教育,你再怎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都不可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新的教育,首先是要建设一个学生很希望玩的玩地。而真正好玩的玩地,一定是充满了学习和创造的。只要是丰富的玩地,学生一定能学到丰富的知识。

玩地建设加上导师导学和学习记录,就是未来的教育。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Internet Education, Path of Life Awareness

30年来,互联网从早期的充满理想和梦想的少年,也长成了今天娱乐至死的堕落样子。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唯独没能改变教育(和医疗)。互联网放大了普通人的声音又没有给予普通人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普通人也是能够决定一部分的。突然放大了的普通人的声音造成了今天全球普遍的失衡。美国的互联网时代选出来的总统一个比一个差。

大家只知道教材上的内容是知识,不知道自己每天在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判断也是知识,当然就更不知道如何去建立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判断,不知道学习是个不断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模型,然后通过大量实践不同观点的讨论进行验证和调整的过程。学习就是创造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种创造过程如科学实验一样,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却又是我们每个人小时候以玩的方式在进行的过程。当然,玩,是成人们的视角。对孩子们来说,他们就是在严肃的探索世界。但是,教育,或者说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教育,让我们失去了这一切。以偏概全,盲信盲从,人云亦云,在互联网上泛滥成灾。网络形成连接,万事万物已经开始相连,但其中的主体仍然是分门别类的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无法自主连接的人。 面对这样的大众,曾满腔热情满怀理想自诩要启蒙大众的互联网也渐渐跪了。互联网必须改变教育,才能拯救自己!

生命似乎总会逐渐走向堕落,毕竟很少有人能理解如此复杂的生命,就像有几个人能理解佛教在讲什么一样。

有僧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这是讲两个生命中心的空间位置。

有僧问:如何是佛?
洞山答:麻三斤!

这是讲生命中心的属性。

这边的竹子高,那边的竹子低,这边的竹子粗,那边的竹子细,这边的竹子绿,那边的竹子黄。

这是讲同一生命中心的相似性重复。

禅师们讲空,都是富含生命中心的空,都是在讲生命空间!

现在软件编程在数字化生命,还在比较初级的阶段,还没能对生命形成更深更系统的理解。

我们喜欢去看大山,因为大山让我们亲近生命。好的画家能够抓取大山的生命,在画纸上呈现出来,将生命传递给前来观赏的人。大师的音乐,同样在传递他们的生命力量。

唯有生命自觉,方能抵抗生命无可避免的走向堕落和坍塌的进程。 这其中关键的就是生命重新回归到我们的学习和教育里。

我们人类,作为最高等的生命,是凭借知识的创造获得生命演化的优势的。学习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但是现代教育完全剥夺了知识创造,把学习变成了对现有学科内容的背诵记忆。

学习,首先要抓住那些打动我们的东西。比如文学的学习,绘画的学习等等。学习各种东西,无不如此。包括你想要去学什么,也从打动你的东西里去找,它不一定是现有的某一个科目,大概率不会是的。

打动你的,就是我们说的重要体验。唯有摆脱课堂,回归自学,我们方能知道重要体验才是学习之源。生命被生命打动,生命与生命共鸣,才是学习的基础,才有从空到有的新的生命的出生,形成新的骨架,长出新的生命出来。

找到那些打动你的东西!你一生中打动你的那些东西!

这些打动你的东西,就是你形成判断的基础,创造属于你自己的知识的基础。将这些打动你的东西,进行有意义的连接,从小的生命中心组成大的生命中心,形成整体的理解,可以被运用被验证不断改进的理解,就是创造系统性的知识的过程。

互联网,我们需要的是互联的知识。受现代教育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划分的影响,现在互联网上的知识是普遍割裂的。只有重新建立基于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相打动,基于这些打动的丰富知识创造,才可能形成广泛连接的到处流动的知识,让知识回归其本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更了解我们自己,了解生命,尤其是可以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生命。我们的数字化进程,将能够数字化出来能够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生命。这将开启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的生命自觉,也将进入新的时代!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Life Conversations

瑟谷的创始人常说, 瑟谷的一大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交流,不光是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职员之间(瑟谷没有老师,只有职员–staff)。

我在瑟谷参观时,也感受到这无处不在的交流。小规模的一两个人的交流是无处不在的。瑟谷还专门有一个讨论室。希望讨论各种话题的人可以在这个房间里落座。我听了几段他们的讨论,有深有浅的各种主题的讨论都有。比较深的如关于美国大选候选人的资金来源的话题。生活性的话题如咖啡的种类等等。讨论基本是大家关心的属于他们的生命体验的话题。

在悦谷学习社区,我观察几个5,6岁的小孩一起探索周边的空间,边走边聊边想各种好玩的东西,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是经常三五一群的孩子在一起聊各种话题,这些也是关于生命的交流。

在中美两国参加了许多party(派对)。两边的party差别真是挺大的。西方的party,大家三五一群的找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聊,是一种社交,认识陌生人,或者朋友间的联络,一般问各自做什么的,为什么喜欢做这个,做这个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好玩的等等。

我们的Party,首先很少会有陌生人,基本都是熟人聚会,并且一般都办成了联欢晚会,各种表演,或者就是饭桌酒席,都没有多少关于生命体验的交流。

不过,参加安格学习社区的团建活动,则是中西合璧的方式。:)

我们以前看电影,看到西方的大人与小孩交流时,总是会蹲下来,跟孩子同样的高度,做相当平等的交流。看西方电影比较多的应该都有这个印象,大人与小孩交流的内容也让我们感觉跟我们有很大的差别。当然,现在国内的年轻父母们比上一代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好多了。

西方文化似乎是比较注重关于生命的交流,这也许和他们传统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有关。熟悉希腊戏剧或者神话故事的都知道,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看西方的小说,电影,戏曲,都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所以青少年多看西方的小说电影等,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当然我国的小说电影也有些这样的好的精品,只是整体上数量太少。

好多人问大学有什么意义,上没上大学有什么区别?其实,对我来说,大学就是给你4年时间可以看很多优秀的小说和电影。当然,各种社会实践也很重要。是社会实践,就是以学习了解社会为主要目的的,而不是像中小学毕业就进城务工的青年一样,每天在辛苦的流水线工作谋生,得空的时候只能看些娱乐消遣性质的言情小说,打打游戏,消磨时间,让疲惫的身体放松一下,哪里有时间去做自己生命成长需要的学习呢?

所以,我说大学的意义,尤其在中国,就是把被高考占据的整个中学阶段的人生学习的时间还给你,把青少年时期人生应该有的生命成长补上来。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文的学习。 因为我国的小说电影比较缺少这方面的交流,娱乐性质更重,西方的小说电影是不错的学习的资源。

即使是农村里来的学生,也许平时成长的氛围是没有看小说电影进行学习的习惯的,但是在大学里都会受到影响,把这些爱好培养起来。体育方面也是的。可能农村里接触不到多少体育运动,在大学里也会把对运动的爱好培养起来。大学4年,大家能一定程度上把中学拉下的人生成长补上一点,有些生命交流,比中小学毕业就必须进城务工养活自己的青年们就有了些差距。所以,读大学不是必须的,只要你能把这些学习自己补上,甚至可以比大学生们做得更好,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能更好的面对日后缓慢受锤的人生(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华人文化似乎是不太擅长做关于生命的交流。我们有称兄道弟的交流,有讲段子的交流,有客套礼节的交流,有炫耀面子和维护面子的交流,但是很缺少关于生命的交流。在中国,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再也不会做生命的交流了。 其实,是已经被锤掉了。

连王小波与李银河做生命的交流,似乎也不太好意思,要叫“倾心之谈”。

当然看中国古代戏曲,其实并不缺少对生命和个体命运的关注,比如在北京时看越剧《潘金莲》,竟然是如西方那样的立体的多面的人格,并非三国演义式的非忠即奸,对潘金莲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会讲背后的潘金莲过去的人生等等。我不知道是否现代的改编,让人物更立体了。那段时间在北京看话剧比较多,感觉是有着很多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的。

当然,我们不擅长做生命的交流,对他人习惯做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一个原因,是我们也很少关注自己的命运,关注自己的生命体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动物,我们基本不会与自己做生命对话,自然很难与他人做生命的交流,那在我国文化里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当然,年轻人其实还是很喜欢这样的交流的。我年轻时经常跟人聊通宵。上大学和回家的路上也会跟火车上的“民工”们一路的聊。

虽然我们变得不擅长做生命的交流,但不代表我们没有生命体验。比如当我们登上高山或者高楼时,俯瞰周边的城市,我们每个人会有很多相似的体验。似乎这时人生比较根本的一些体验会涌现上来,我们会重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只有当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时候,我们才会试着去想一想我们过去的人生体验,但很多时候,即使在那样的时刻,因为已经失去了与自己做生命对话的能力,我们无法去真实的感受生命,只能用文化里人云亦云的一些套话来解释自己感受到的冲击。最后依然是白云苍狗,生活如常。生命已经无法去感受生命去持续成长了。

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生命体验,只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缺少对这些生命体验的滋养。

像西方的成人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一样,不管与谁交流,比你年长或年幼的,比你职位高的或职位低的,抱平等的心态,尝试着去做生命的交流吧!作为生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我们说学习,最根本的学习,不就是生命的成长吗?所以,关于生命的交流,自然是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瑟谷的创始人说,在瑟谷,(关于生命的)交流无处不在。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lay, Learn, Create

大学里大概大四的时候我每周会有半天的时间在学校里安静的地方走走,想想事情,大概所谓的冥想吧。

那段时间也会每周去市里的中心书店海看。大学起就是一种疯狂学习的状态,大一大二每天早上打卡完(打卡是学校为了让学生晨练,让学生跑到系里盖个章。今天互联网上的各种打卡应用,可能就是从这里学来的。😄),去食堂的路上经过阅报橱窗,我会在20分钟内把所有的报纸都看一遍。经常学校书店,图书馆期刊室站着翻开各种书和杂志。大一暑假不回家想把图书馆的书都看完。在校外做家教做各种直销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因为中学里欠下的学习太多了,憋了一口气,上了大学就要尽快把这些学习给补上。

校园里郁郁葱葱,走在洒下点点点阳光的树荫下,看着随风摇曳的树叶,点缀着小花的草地,感觉在直接与生命对话:“人生/每天就只有三件事可以做吧!

生长/学习, 象一切生物要生长一样,我们也要生长。但作为人,我们不光是身体上的生长,更是大脑的生长。不同于动植物,我们的身体停止生长了,我们的大脑仍然会继续生长。

享乐/玩, 像小草要享受阳光,雨露,蜻蜓要享受草场和飞翔一样,我们也要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仅要吃得好,穿得好,还要满足大脑的享受。因为它是我们最高级的享乐器官。做什么事情,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就像小时沉迷于游泳,放风筝,钓鱼一样。我想世界上如果有真理,有趣就是最大的真理。别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要你讲得有趣,就是最大的道理。而要获得最高层次的享受,我们就要生长。

创造,最好的享受,最高层次的玩,也需要最高的能力。人类的玩,总会带有对创造的尝试。和成长/学习一样,创造总是玩的一部分。

可以说人生只有这三件事可以做。也可以说我每天其实就只是在做这三件事。

去美国读研究生后就决定要做互联网教育,申请了一个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项目,申请书里的第一句就是”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导师看了印象深刻,电话过来还跟我对此做了一番讨论。又是在仅申请一所学校的情况下成功获得录取,换了专业,开始互联网教育的研究。

这许多年来,一直听到传统教育界,创新教育界对玩,学习,创造的讨论。都不符合我对这三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我对教育或者学习的理解,也就在与不同观点的交流中不断的具化。很多时候,为了说服他人而努力从不同角度去讲一个事情,确实能更加深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所谓的教学相长,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大家看Paracraft教育每日说里的其他各篇文章,也能感受的到我如何从各个角度在讲玩,学与创造的关系。

但是当我回看大学时写下的”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以做“时,我才意识到,如果要我不是回应其他人的观点,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认识时,我的表述还是这句”人生只有三件事可以做“。这已经从生命本身讲清楚了三者的关系。学习就是成长,每个人都要成长,这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刻意。成长自然要有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很难是学校。学校已经把学习这个词给玷污了,让人一想到学习就想到上课。但是成长这个词还没有被玷污。换作成长这个词,我想大家就能够返璞归真发现真实了。玩就是生命的享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的玩总是包含着学习和创造的。

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

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玩,需要最高的能力,我们对此总是跃跃欲试,渴望拥有自己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造是定义我们人类的事情。

学习的需求来自于玩。带有丰富创造的玩,会产生大量的学习需求。

学习本身,也是玩的一部分。方便学习,可以学到新东西,可以丰富的学的,就是好玩的,否则就不那么好玩。

学习就是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们从来不拒绝学习,他们只是拒绝上课方式的学习而已!

学习也需要玩。玩就是最好的实践,是获得丰富反馈的方式。

我们大人们如此拒绝玩,是因为我们不再成长了,我们失去了学习,更忘记了自己曾经创造的冲动与喜悦,忘记了要创造自己作品的梦想!

我们虽然还活着,但已经远离了生命!

所以,当我想进一步深挖”玩,学习,创作”之间的关系时,我发现还是回到了当年出发时的这句话:

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以做:玩,学习,创造!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lay, Learn, Create in short

玩就是生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的玩总是包含着学习和创造的。

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

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玩,需要最高的能力,我们对此总是跃跃欲试,渴望拥有自己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造是定义我们人类的事情。

学习的需求来自于玩。带有丰富创造的玩,会产生大量的学习需求。

学习本身,也是玩的一部分。方便学习,可以学到新东西,可以丰富的学的,就是好玩的,否则就不那么好玩。

学习就是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们从来不拒绝学习,他们只是拒绝上课方式的学习而已!

学习也需要玩。玩就是最好的实践,是获得丰富反馈的方式。

我们大人们如此拒绝玩,是因为我们不再成长了,我们失去了学习,更忘记了自己曾经创造的冲动与喜悦,忘记了要创造自己作品的梦想!

多年的上课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我们失去了好奇心,没有能力在社会里玩耍,在人生里玩耍,也远离了创造自己知识的快乐。我们变成了情绪化的动物,我们远离生命。

玩,学习,创造,就是生命本身!生命教育,就是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

教材,教师,教室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剥夺生命。生命教育则通过玩,学习,创造去重建生命!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The New Education Paradigm in 4 Simple Steps

之前我们总结过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我们的自主教育模式。

Paracraft学习中心,也叫创意空间,是针对6到12岁的孩子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教育模式扩大到所有的年龄段面向所有的人群。下面我做个简单的总结,分成四个步骤。

首先,要有“玩地”。可以是多个玩地。

比如很多自主学习社区都有的,主要面向11,12岁以上青少年的,也就是我说的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如优秀电影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阅读,纪录片,城市探索,游学,学生跳蚤市场,体育活动,艺术类活动如摄影绘画,社交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这一人生成长阶段的玩地。

玩地的大概意思,就是丰富的好玩的可以探索式的玩并能快速学到许多知识的领域。我们在人生成长中需要不断的寻找自己当前的玩地。这是旧的教育范式里没有的概念。

玩地,一定要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导师感兴趣的甚至连导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当然导师对学习者可以有一定的兴趣导入的过程。

每个人生阶段的玩地不一样。在人生第二成长阶段,上述这些成为各自主学习社区普遍采用的学习范围,也和这个阶段人成长的特点有关系。而人生成长的第一阶段,即儿童阶段,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玩地。

所以,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面向哪一类人群的教育,首先是找到玩地。

玩地的建设,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资源如何建设。具体可以看创意空间教育模式的介绍。我们有对玩地的评估的标准,有些玩地,可能学习者不那么容易进行探索的,需要做一些资源建设的事情,把玩地建设的更好。

印象里美国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各种玩地的整理,包括在线建设和分享的事情。当然,他们没有用“玩地”这个词,但大家都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又很好玩的一些共同的项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被旧的教育范式忽略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整体看作一个玩地并评估历史上的各种社会是否更适合个体在其中玩并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建设更好的玩地的历史。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还是回到新教育范式这个话题,这里需要保持简单明了的文体,不能把事情搞复杂了。所以,你大可忽略这一段的内容。

其次,导师要能够观察到学生在玩地里探索式的玩/学习的情况。

同旧的教育模式不一样,找到玩地后,老师不要教,尤其是不要上课式的教。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老师只要告诉学生哪里有好玩的就可以了,下面就观察学生如何自己去玩/学习。玩地的概念,也可以是比较小范围的玩地。比如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导师可以指出很多学生可以去玩的小的玩地。

有时候,导师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兴趣导入工作。在学生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萌芽状态的兴趣但还很朦胧很潜意识时,导师可以做些主动的展示。

如果确实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困难的,在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后,导师应该参与到玩地的建设中去,建设更好的玩地,让后面的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索。这是我们的导师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而不是上课。自主是生命的核心,不要去破坏它。

这里导师需要掌握一条微妙的线,就是只要学生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努力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导师需要明白,任何形式的“教”,都像药一样,可能会有帮助,但一定都有副作用。所以,好的禅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时候甚至是给学生需要很多年才能悟到的指点。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尽量让生命自己去生长。

目前诸多自主学习社区里,大多存在教的过多的现象,不少还是通过比较死板的课程的方式。瑟谷模式是完全的“不教”的,但我觉得可以在玩地建设,导师导学等方面更理论化更体系一些,这样更容易复制和推广。

所以,在线的困难,并不是疫情期间大家叫苦连天的老师备课太辛苦,有疏离感等等,而是导师很难在线观察到学生是如何探索式学习的,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孩子们都在做他们喜欢的各种项目并进行探索式学习,我就能观察到非常丰富的学习现象并给予指导。在线的方式如何做到这些,是需要思考的。这才是在线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而不是所谓的备课讲课困难和疏离感。

当然,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在线问题的。

第三,找到有丰富的学习经验拥有相关领域丰富的重要体验和知识模型的导师。

这样导师在观察学生的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定的引导,能即时发现学生正在积累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通过交互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这些我们在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里已经有很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这些有着该领域丰富学习经验的导师,也很清楚该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玩地,都可以动态的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给学生指出来。

最好的能够胜任这种角色的导师应该是各行各业里优秀的职业人士。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导师的教育。最近,看大家讨论教育要变小,变小后就是这些广大的职业人士都成为导师的教育。

第四,让学生多表达和分享。

多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让他们做学习分享。

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和表达能力,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对那些7,8岁的孩子,我主要每次问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经过简单的引导,他们很快就善于提取自己每天真正所学。我也会每次记录我观察到的他们这次学习到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单独分享给学生和他们各自的家长。这之后就要慢慢的过渡到学生们自己可以记录。这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培养和锻炼的,但获得的却是非常宝贵的内省和知识总结能力或者说知识创造能力。大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定期的做知识分享。

这里面重要的,是大量的学习记录,是围绕重要体验和抽象知识模型的记录。详细可以阅读创意空间教育模式

这样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不要像旧教育模式里一样,只能拿出学生的课程表成绩单作业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甚至有些创新教育项目也采取这样的方式,那么我觉得最多算是有点创新的教育,却不能算创新教育,更谈不上是自主教育。

以上把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成了简单的四个步骤。这是不是可以成为大家比较简单的开展自主教育的模版?还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这些基本上已经是不少自主学习社区已经在做的事情,个别方面可能有些欠缺或者不太明了。

进一步的,这是不是新教育的范式?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这个问题。

我相信,随着这样的自主教育的开展,大家会逐渐发现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在基于重要体验创造属于个人的知识。这个知识一定是有机的生命体,需要以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重要体验为核心去生长。 所谓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本质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人创造自己的知识。

这些重要体验往往来自于我们在各个玩地里进行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时的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体验。计算机科学/软件编程正是研究生命中心的科学,其实计算机科学应该改名为生命科学。这里不展开。

教育是与我们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里普遍的个体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人云亦云,容易陷入各种情绪等等。身心的健康成长,或者身心的治愈,需要的就是基于玩地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生命体验与知识。被破坏的生命只能用生命去拯救,让生命自己去生长去康复。自主是生命的核心,没有自主就没有生命,必须恢复让生命自主的去进行探索式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

在个人学习的具体操作层面,之前讲过的体育学习六字口诀其实是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学习的。其核心也是基于玩和玩中的直接的体验。

现在国内的很多教育者喜欢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我这里所讲的其实是可以和儒家王阳明的心学很好的对接上。在佛法上则是空与有在新时代的融合。在现代科学上,则是软件编程所研究的“生命科学”,建立在克里斯朵夫亚历山大的关于生命中心的理论基础上,力图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科学。教育学研究的是人很根本的东西,这种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和其他很多领域的科学是相通的。但是旧教育范式里的教育学却是和其他科学都隔离的,顶多借鉴些其他科学的理论比如信息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教育,却无法以教育的研究结果指导其他科学。

本文给了简单的几个步骤,可操作性如何大家判断,给我反馈。更具体的内容还请参看Paracraft学习中心教育模式的总结文章。

本文最后部分画了个大的框架,是我认为的新教育范式在理论层面大概的整体框架要有的内容。这些内容,因为要保持本文的简明,都没有展开。一直看我文章分享的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初次读到的会感觉有些云里雾里,你可以看看我之前的文章,也可以去帕拉卡小程序里面的教育每日说栏目阅读。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开源学习介绍

“开源学习”(Open Source Learning)是远亮06年在纽约创立的组织。当时远亮还写了一封信给John Taylor Gatto,描绘Open Source Learning的意义和前景。关于开源学习的意义和理念,请阅读开源学习官网

开源学习的主要目标是,简单地说,建设未来教育即自主教育所需要的软件基础设施。民间的自主教育实践已逾百年,但其普及并大众化,需要互联网的力量。像所有领域的数字化一样,这是一个对该领域进行数字建模的过程,首先需要获得对该领域的本质理解。然而,几乎所有的现代教育理论都是错误的或者误导的。所以,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软件实践,就成为必须的步骤。当然,仅仅指导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话,我们并不需要将这个新的理论清晰地表述出来。但是在我们的软件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光我们需要去做系统清晰的理论表述,还必须做多样化多层次的表述,否则公众对于教育错误的执念太深,并不是说单纯地开发出正确的软件就能够得到普遍运用的。而自主教育为大众所接受,恰恰也正需要这样一个新的教育理论。这些,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开源学习早期的成员主要是远亮和Steven Cummings。Steven是远亮在读研究生做互联网教育研究时候的同事。当时开源学习的主要项目是知识引擎的研发。后来陆续有一些志愿者的加入。

随着自主教育在国内的逐渐繁荣,自主教育软件的需求也逐渐为这些组织所感知并提上日程。开源学习致力于为自主教育组织开发其所需的自主教育软件,并以开源软件的方式进行开发,逐渐构筑出自主教育的软件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将由知识引擎驱动。

同时,开源学习,也根据自己的自主学习实践与自主教育实践,为有需求的自主教育组织提供自主教育服务。

自主教育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教育。现代教育制度仅仅是人类机器化大生产的产物,远远不是人类教育的理想。而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后,我们实现人类教育理想的条件逐渐成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开源学习愿意与诸位同仁共同努力,一起实现自主教育的愿景,达成人类教育的理想!

Posted i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Programming is to build

Paracraft的编程学习是从搭建开始的。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学习编程要从搭建开始?我们的回答很简单,编程就是搭建!

编程其实就是用很多的指令搭建出一个很大的软件出来,就像在Paracraft里用方块搭建出一个大的建筑出来一样。大家看这段条块式编程的截图,就很形象的可以看出来许多的指令搭建出来一段程序。另一幅截图里则搭建出了两段代码,如同Paracraft世界里搭建了两个建筑一样。


图1:指令的搭建


图2:两个程序的搭建

熟悉Paracraft的小朋友都知道,如果有什么经常需要使用的建筑模块或者角色,可以使用方块进行建模,生成可以重复使用的BMAX模型。比如说建筑里的斗拱,或者屋顶的瓦片,可以用方块搭建出来可以复用的模型。房间里的桌椅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方块搭建出来桌子或者椅子,然后重复的放置在不同的房间里。这跟编程里把重复使用的功能模块包装成指令或者函数是一样的,需要能够识别和提取通用的功能,并进行抽象建模生成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块,这样的抽象建模能力正是编程里的核心能力。


图3:使用Paracraft制作的动物Bmax模型


图4:学生使用Paracraft方块搭建的坦克Bmax模型

指令的封装,也是一种模块化。其中有些指令是更底层的,被上层的指令反复调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提取能力。而学生也可以去创造新的指令,可以是更底层的可以被很普遍的调用的通用指令,也可以是上层的更方便的做某些事情的指令。这些不正是搭建吗?

而这些底层的指令则代表了对那个层次的理解,或者说那个层次的抽象模型。就好像斗拱屋瓦等代表了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一样,或者说是中国建筑的抽象模型。你可以看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编程不就是搭建吗?


图5:使用Paracraft搭建的中国特色建筑

当孩子们需要去搭建一个相当大型的场景的时候,就需要学会如何拆解,如何抓住主要特征,如何迭代的分层的去完成,如何再组合不同的模块构成完整的作品,这些都是软件编程里的核心能力。

孩子们之所以热爱Paracraft,正是因为他们热爱搭建,通过搭建去创造复杂的生命。看看孩子们创造的各种过山车或者跑酷游戏,或者充满各种机关和故事的解密游戏,或者他们回忆校园生活的再现宏伟的校园建筑且饱含深情的动画电影,等等,无不是充满生命的作品。


图5:一个9岁孩子搭建的跑酷游戏


图6:一个9岁孩子搭建的跑酷游戏

而软件编程,正是创造生命。同物理世界的很多东西不同,没有哪个软件不是在创新。因为如果哪个软件不是在创新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复制之前的同样功能的软件即可。软件的复制/再生产的成本是0。所以软件一定是在创新的,不会重复的造轮子,程序员无时不刻不在创造新的生命,或者探索和思考可以创造什么样的生命,对他人有用的生命。所以创造完整的作品对于程序员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Paracraft,正是以创造生命作品为核心,哪怕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都有可以去创作的作品,并且在Paracraft里,孩子们可以创造完整的作品。随着技能的增长,他们可以逐渐创造更加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作品。在创造复杂性和有挑战性作品方面,Paracraft可以说是没有上限的。

软件编程是通过搭建的方式去创造复杂的生命作品。 这就是我们对编程的理解。在软件行业里,我们发现优秀程序员应有的素质是普遍缺乏的,这些素质,简单的讲,其实就是搭建创造生命作品的能力,比如如何做抽象建模,如何拆解,如何抓住特征,如何分层,如何迭代,这些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与复杂空间交互的能力。这些素质的欠缺,正是我们传统的编程教育的狭隘片面造成的。传统的编程教育缺乏对软件编程的核心本质的理解。Paracraft编程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真正完整的编程教育。正如Alan Kay所说,认为软件编程就是逻辑是普通人对编程的严重误解。

所以,编程就是搭建!一切从搭建开始!

Posted in selflearning, Software, Software Educatio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hy we need making notes?

关于学习笔记软件,经常的一个问题是谁需要/适合记录学习笔记。

其实这里隐含的一个因素就是记录是否消耗很多时间。如果会,那么即使感觉对学习笔记有需求的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所以这里我们假设我们的笔记软件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的记录,差不多就是你大脑里面完成这个重要体验的提取的同时,笔记就记好了,或者只有稍微的滞后。另外,整理和查找都能很高效的完成。这种情况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能有这样的学习记录很不错。

也许我们可以把不同人群对笔记需求的强度做个排序,但我这里简单的说几个比较不需要和比较需要学习笔记的人群。

一辈子只从事一种手艺或工作的人,并且没有太高要求,仅仅追求养家糊口的,对学习笔记的需求应该不大。

如果是运动员,主要靠着天赋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学习笔记的需求也不会很大。但要成为好的教练,就需要对这项运动有更多的理性的理解,这时,笔记的需求就比较明显。

比如,马拉多纳虽然运动天赋很高,但做教练却不是那么出众。而同样是属于运动领域的李小龙,不光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功夫理论体系。李小龙就是有这样一本经常记录功夫和哲学的笔记本

做科学研究的,探索新的领域的知识的人,非常需要学习笔记。尤其是深入的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要做大的领域性的突破,往往需要好几个领域的知识,就非常需要学习笔记的帮助。

做管理的,面对的都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也需要笔记来帮助积累重要体验,达成更好的系统的理解。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小孩子是否适合做学习笔记?

我觉得首先只要能记日记的小孩都可以做学习笔记了。记学习笔记比日记简单轻松多了。

记录学习笔记对小孩培养反思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下是一个10岁孩子的学习记录,每句话是某一天记录的重要体验:

今天我种的一些植物都发芽了,感觉劳动后收获真的好高兴。

今天随便洒下去的白菜种子发芽了,可是向日葵依旧没有发芽

白菜的苗和野菜的芽很像,都是四个叶子的。

白菜的发芽率出乎意料的高,一开始以为只会发芽一两棵的,现在长的比草都密。

本来对即将到来的军训非常兴奋的他,在参加了几天军训后写下这样的重要体验:

我觉得军训好没意思,而且将人类变成了一个无自主意识的低等机器。

经常阅读我们文章的家长们知道,我们一直提倡的玩中学做中学,真正从玩和做项目转化到理性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靠的就是学习笔记。这其实应该是学校学习最应该教的技能,可惜应试化教育把笔记变成了考点的记录,而不是自己探索知识的工具。如果掌握了学习笔记的记录,孩子们是可以驾驭任何学习的,包括学校里的科目学习,因为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他们,知道如何在任何环境里有效的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从小做学习笔记的记录,除了培养反思的习惯和技能,更大的意义是,帮助这些孩子在未来成为有能力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小保持着和自己人生中诸多重要体验的紧密联系。这对于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乃至成人社会和未来人生的种种挑战,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至关重要。这些人生的重要体验,永远是他们思考的基础。如何基于这些这些重要体验去学习和高效思维,会帮助他们独立自主的和富有创意的面对他们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创造自己的知识和哲学体系。

所以,学习笔记的记录,是跟学习的根本能力相关的,尤其是帮助形成理性的系统的理解。因为重要体验的持续记录,也因为这种学习能力,会成为每个人追求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每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造自己的知识。不光是人文或者关于人生的知识,不光是社会的知识,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知识从来不存在书本上,而是存在每个人的大脑里面的某种结构,这种结构一定是建立在我们的体验基础上的。这点非常重要。人类的进步,取决于知识的一代代的传递。这个知识,一定是指前人大脑里的知识。书面的表达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形式。书本上说的π,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个理解?

所以,学习笔记就是孩子们从小就在创造自己的知识。学习一定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学习笔记就是要帮助大家回归真正的学习。你可以去玩,去做各种事情,追求自己的兴趣,看似很散的各种活动,通过学习笔记成为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活动。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笔记。只是我们需要把学习笔记软件做到很好。

另外,重要体验的记录就是特征提取,需要的正是我们在Paracraft教育里一直讲的生命中心的识别能力,是Paracraft的搭建建模和编程学习都在培养锻炼的能力。重要体验就是知识的最基本的单元或生命中心。抽象模型是重要体验之上的更大的生命中心。知识的构建就是一种空间的构建。我们一直在讲的相似性原理,说的正是这些不同事物间的广泛相似性。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Importance of Learning Notes

我一直认为在自主学习里,学习笔记处于核心的地位。就好像在上课方式的学习里,上课写作业参加考试处于核心的位置一样。

实际上,在我们的学习中,只要是时间跨度很长的领域的学习,有一些笔记来帮助自己的记忆是很需要的。

如果是短时间内通过高强度的投入去达到足够深度的理解的学习,可能对学习笔记的需求不会那么大,因为在这个短期的大量时间的投入里面,你的理解变化太快了,并且在短期内你不会忘记这些重要体验,所以所有的依据重要体验的知识探索和总结的过程基本都在大脑里快速完成了。记录尤其是比较正式的记录反而拖累你的进度。但即使是这样的短期高强度的学习,在一个阶段的结束后,都需要做个适当的小结。

如果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学习,或者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希望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深度往往来源于知识的广度),你也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用学习笔记来帮助你。

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总是基于我们大脑里的重要体验。短期的高强度学习,重要体验在大脑里记忆犹新,提取很方便,通过短期内大量的实践和反馈可以快速的整合。但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我们需要一些记录来帮助我们。

从思考的过程看学习笔记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是在努力的提取相关的记忆。而单凭大脑的记忆提取,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却经常发生俗话说的“短路”的情况,变得一片空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曾经重要的体验都很难追忆。有些时候,我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浏览那个时期的照片或者回忆那个时期的各种事情,来帮助我们慢慢的回忆起当时的各种体验。这会有所帮助,但相当消耗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采取放弃的策略,虽然无法提取过去许多相关重要体验很可能导致我们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但我们只能接受。有时候,这种失误可能可以接受,但有时候,尤其是面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不断的做出事后非常后悔的决定。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能力,因为有太多成长中的重要体验都变得非常久远了。

当你已经找到跟你当前面对的问题或者要做的决定相关的所有重要体验了,思考的下一个步骤(当然我们这里把思考的过程做了个简化,毕竟本文的篇幅并不适合过多的描述思考的整个过程和各种情况),就是评估各个重要体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也包括了确定性,有些信息是比较可靠的,有些则需要带些问号。另外,跟你生命本体的深处体验相关的那些重要体验,你会认为非常重要,你也会把它们放在你考量的首要的位置。所以,重要体验是有主次和层次关系的。这个层次关系,也来自于你对问题或者需要做的决定的拆解,并且你会逐层的把各个部分的重要性确定下来。

这些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思考的下一步就很简单了。看着这些所有的重要体验,不用思考,直接做决定即可。这时,如果我们对所有的相关重要体验,包括它们的重要性和层次关系都有个可视化呈现时,我们可以非常便利的做这个事情。没有可视化工具时,我们在大脑里也可以这么做,但是人脑是有限的。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大脑做其最擅长的事情(即空间感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做决定就是一种空间感知能力),是最高效的。

上面所说的,重要体验的存储与提取,重要体验的重要性和层次,重要体验的可视化呈现,就是数字化的重要体验或者说学习笔记可以帮助到我们的思考和学习过程的。

表达和分享需要学习笔记的积累

当然,我们的学习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各种实践活动。这些交流和活动,都需要用到我们的重要体验。如果我们平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记录,届时只需要从我们的记录里提取相关素材,事情就容易许多。比如,我经常需要写文章,我就经常到我的学习笔记里去寻找相关的素材或重要体验,我会评估我在某个领域或者话题上积累的重要体验是否足够多足够成熟了,是否适合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做一个表达分享了。不光是写文章或者做正式的幻灯片分享,其实就是在日常的与他人的交流中,如果我们的在线笔记本能够很快速的提取到相关重要体验的话,也会大幅提高我们对话的质量。

所以,学习笔记也是为了我们经常要做的分享和表达做准备。

好的知识数字化可以促成多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一直在互联网上开放的记录我们的重要体验,也就是说,我们记录的重要体验,其他人可以立刻看到(当然,也许你想设置某种权限,要你的朋友才能看到等等。想要开放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设置。),那么立刻就会有人跟你反馈与你互动。比如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会有人给你提供反馈。或者我们在学习中的某个重要体验,比如学习编程需要花大量的实践去熟练掌握相关工具,其他同样学习编程的人会来跟你反馈或者交流。关于这些重要体验,我们在线上或者线下可以做很多的学习活动。

所以,重要体验的记录,可以引发多个层面的线上线下的各种交互性的学习活动,在未来会打开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学习活动。比如作家的写作,读者可以与作家就其著作中的各个重要体验进行交流。如今我们的学习活动,在学校里过于死板,在社会上也大大受限于传统的知识工具。

我们需要数字化的知识,才能够帮助我们去做所有的和知识相关的活动,包括上述的思考,学习,分享,表达和交流等等。数字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们急需这样的工具。

为什么我们不爱做学习笔记

我们不爱记录,没有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上课学习的方式,没有培养起我们做学习笔记的习惯,虽然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记录了大量的笔记,但那些笔记记录是为考试服务的,缺少自主学习中的对自我和知识探索的感知。所以,一旦脱离学校环境了,曾经记录了许多笔记的学子们,就不会再记录任何学习笔记了。正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传统的纸质的笔记本或者现有的各种笔记软件,都无法在我上述的笔记的三个方面功用上做到很好。比如提取困难,记录耗时,不方便整理,不适合呈现等等。

所以,新的知识记录工具,或者说知识数字化工具,必须做到几个方面。这些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讲,另外还会讲讲哪些人适合记录学习笔记,都分别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