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与创造自己的知识

10年前给进城务工青年(基本上是农村里读书只读到小学初中就出来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做过远程的基于重要体验的导学。当时问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如何解决。发现他们大多都是问人或者网上简单的搜索一下,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就完事了,并没有通过问题的解决去有意识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比如,碰到身体疾病,问一下人或者网上大概查一下就完了,并没有下意识的在这个过程中去积累自己的医学知识,或者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网上搜索出来的不同结果哪个更靠谱。

以前我以为这是这个群体特有的现象。后来发现不少学霸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不同的,可能是这些学霸会去下意识去记忆搜到的答案,但缺少明显的意识要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学习知识还是要去上课。他们也同样缺乏用自己的知识来判断网上的不同结果哪个更靠谱的能力。

所以,给我的感觉,似乎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套用大家的流行语,虽然我不太认同这两个词汇。这两个词似乎不同场合带有不同的褒义或贬义,但因为我不认同学校的学习是学习,所以这两个词对我都没有意义,只是延用大家都在使用的词汇而已。)都被学校教育严重误导,认为只有上课才是学习,平日的生活不是学习,也没有意识去不断创造自己的知识。

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学渣”和“学霸”都同样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后来发现,不仅仅是在学校想好好学但学不上去很痛苦的学生会这样,不少在学校从不学习无忧无虑渡过学生阶段的“学渣”,也同样形成了只有上课才是学习的观念。擅长学校学习的学霸,也不懂的在生活中去创造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

虽然我大学和研究生都是生物医学专业毕业,但我认为我主要的医学知识还是在毕业以后通过生活中的学习不断积累出来的。就是自己或周边的人有疾病的时候,就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网上搜出来的医学信息确实良莠不齐,尤其是中文的网站。但是即使像99健康网这样的信息质量很差的网站,在像丁香园好大夫这些网站没有搜索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前提是要依据自己已有的医学方面的知识模型去推理判断,99健康网的答案只能是参考,帮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同时百科(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上相关词条看一看,把相关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大概功能了解一下,都是在根据知识模型去判断。当然维基百科作为资料来源更可靠一些,百度百科以前很差,基本都是广告,近年感觉要好一些了,但看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一些,先大体判断一下这个词条文章的整体质量如何。所以,对信息的判断,离不开自己的知识模型或者说知识结构。我们在日常需要积累或者创建的不是一条条的供记忆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自己的知识模型或者说知识结构。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比如很多人在路上找路的时候习惯直接问人。这倒不见得是问题,很多时候也确实更高效。但这些人往往不太注重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或技能,习惯了碰到问题快速的解决完事。比如如何利用手机地图来找到从哪个地铁口出去比较方便。对对方的答案,他们往往也不加判断的全盘接受,没有考虑到对方可能也不清楚,或者对方的描述或者对距离的估计也会是有很大问题的等等,不会用手机核实一下,就照着对方说的走半天的弯路。

而且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无人可问的,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模型去解决。

当然我这里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首先是发现知识,我发现这样两个不同的群体都有着缺乏创造自己知识的习惯,这个现象似乎与他们的学校教育有关。因为学校学习给大众造成了上课才是学习的概念和习惯,似乎让大众包括学霸和在学校从不学习的学渣,都深受影响,从而塑造了他们在生活中所有与学习和知识相关的行为模式。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领域。发现知识后就要通过相关重要体验的积累去构建这个领域的知识,这就是创造知识。创造知识时,重要的是把所有的相关重要体验积累齐全,再从所有的重要体验上形成新的整体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可以运用的知识模型,帮助自己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发现知识的时候要大胆,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要勇于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力提出可能的假设。但是知识的构建/创造过程必须小心求证,必须细心全面的积累相关的重要体验,严谨的从这些重要体验去推出新的知识。

当然,我这篇文章里跟大家分享的,可能更多的还是处在发现知识的阶段。虽然我可能已经有了更多的相关的重要体验,但还是需要时间去记录和整理,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都会比较注意这方面的重要体验的积累(这也就是知识引擎或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同时,也欢迎大家跟我一起来做这个知识领域的探索和知识创造!

这里顺便提一下导学如何实施的问题。导学,很多时候只要能够成功的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就可以适可而止了。接下来可以给出相关的“玩地”,让大家自己去探索。千万不要把自己整个的探索过程,积累的重要体验一股脑的板书出来,更不要只是讲自己最后的结论。即使那是你自己的结论,属于你自己创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培养探索能力创造知识能力的角度看,也是非常差的。

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相关的知识领域。和大家的交流,我发现需要更多的把生活中很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描述出来。现在大家谈到学习,脑子里已经被学校学习严重固化了,想到的都是上课学习,但对生活中真正的大量的学习现象视而不见,造成大家对真正的学习认识很不够,包括很多做教育创新的朋友。所以,这一块,也是我最近要去积累发现的知识,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发现创造!

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很严谨的,是和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一样的过程。人类近几十年来在科学发现上缺少突破,可能就是因为175年来的现代教育,已经让大众都偏离了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的学习过程(科学兴起之初是有着广泛的大众参与的)。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的一个假设,虽然我已经有不少相关重要体验的积累。

如此庞大的缺乏创造自己知识能力的大众,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看看各个群里的讨论,或者是大家日常的交流,都是大量的观点的争执。观点就是自己的知识,当然在现代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人们,并不善于区分哪些知识有更多的自己的重要体验,还是主要来自于他人。大家都非常急于摆出自己的观点,缺少平等的交流。如果问大家,自己最烦的事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最烦别人想当自己的老师;如果问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当别人的老师。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不平等关系给大众带来的心理影响。知识是权威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权威,却没有意识到,知识是个体自己创造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制度关于学习和知识的错误概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大家都陷于各种情绪的对抗中,缺少发现真实的能力,缺少对真实的追求,缺少对真正生命的感知,以情绪对抗为乐,而缺少对真正生命快乐的体验。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愿意读深度新闻的,有多少人愿意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去逐步的形成一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妄下结论?大家都是急于下结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执迷于观念之争名词之争,都是因为对创造自己知识的过程缺乏了解。

现代教育理论里,讲的概念都是知识传递(knowledge transfer)和知识留存度(knowledge retention),所以各种手段,比如提问,做项目等等,都被当作了增加知识留存度达到更好的知识传递效果的手段。但实际上,知识都是个人自己创造的,是一根蜡烛点亮另一根蜡烛。蜡烛能够点亮发光是蜡烛本来就有的能力,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传递和知识留存度是伪概念。认识到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知识,才能对教与学的种种行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

如今很多创新教育非常强调围绕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但我觉得在理念和理论上还是大多停留在现代教育制度关于知识的错误概念上,变成了似乎是强调动手而忽略知识的学习。这里需要完成的一个概念转换,就是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数字化教育或者互联网教育的真正起步,也在这里。

其实生物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在生活中的医学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毕业后立刻开始的。大概是几年后我发现互联网上已经有足够丰富的医学信息,我意识到已经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解决问题去学习医学知识了。这就是说,这个学习医学知识的“玩地”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知识历来都是自我创造的,但“玩地”的丰富,让这个创造的过程更加便捷,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大的时代背景。我们会去创建更多的好玩的玩地,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改变,新教育范式的建立,必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此条目发表在selflearning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一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