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pher Alexander,斯人已去,唯思长存

注:篇幅较长,但是,非一篇长篇不足以纪念Christopher Alexander这位思想的巨人!也算比较完整的讲述了基于生命中心的生命框架理论对于自主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意义。

It is a long essay. However, to memorize such a giant lik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you need a long essay! At least this long essay provides a complete view of how Life Framework based on Life Center can help Self-Directed Education become the mainstream education of tomorrow.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is essay will be provided soon!


Christopher Alexander上个月离开了我们,继John Taylor Gatto 在2018年,Daniel Greenberg在2021年之后,又一位思想的巨人,离开了我们。这是让我特别伤感的事情。有些事情是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的,上一代人的远去,我们这一代人能否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继续照亮前方的道路?


Christopher Alexander(1936-2022)

2004年在我们大学城听John Taylor Gatto长达三个小时的演讲,Gatto 对现代教育发展历史的抽丝剥茧的剖析,让我们不需要再花那么多时间自己去研究这个历史的来龙去脉,让我在对学术界以及工业界的互联网教育研究极其失望的时候仿佛找到了同盟军,他极力推荐的瑟谷学校,让我知道我一直梦想中的学校早已存在。

瑟谷创始人Daniel Greenberg,他所实践并阐述其思想的瑟谷模式,已经证明了自主教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证明自主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

我们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将自主教育推广到整个社会,而不是仅仅少数人才能够有这个机缘。这个工作,除了继续建立更多的瑟谷学校或者类似的自主教育社区,还要在两个层面上努力,一个是要提出新教育范式的理论框架,建立新的教育理论,把自主教育社区的丰富实践与方法学用很简单的框架去阐述,并且可以和旧的现代教育理论对话,真正让教育理论成为所有知识的基础。一个是实现真正的知识的数字化表现形式,正确的对学习数字化,真正把互联网在教育方面的潜力挖掘出来。而这两个方面,都从Christopher Alexander(CA) 这位建筑学家的思想里受益匪浅。与其沉浸在对这位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的逝去的伤感之中,不如继续做思想的分享和交流。

Christopher Alexander在其著作和演讲中多次提到人类的现代化进程让我们变得机械化,远离了对生命的体验,造成人类现代社会里的种种问题。他提出了生命中心的概念,我们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构成了我们对自然界中的美的欣赏,以及对人类作品中的美的欣赏,如何通过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去建造美的有生命的建筑。

我把生命中心的概念扩展到了人类体验的所有领域,包括人类的知识。我相信Christopher Alexander会认同这样的做法,甚至这就是他的本意。

所以,基于生命或者生命中心,我们构建了对新教育范式的理解和新的教育理论框架。

传统教育是线性的按部就班的“学习”,但是真正的学习,如同生命一样,应该是交互的迭代的。如何把线性的学习和教育变成交互的方式,我们需要有可以交互的中心。生命中心就是这样的中心。

那么这个新教育范式包括什么呢?

  1. 首先是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学习者从丰富的生命活动中获得大量的重要体验。
  2. 其次是基于这些重要体验的无所不在的平等的生命交流。
  3. 再就是基于这些重要体验去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我们必须基于我们的重要体验去构建有机的知识。

目前全球的自主教育开展的情况,第一点的生命活动和第二点的生命交流都做的不错,甚至比较成熟和一定程度的规模化。但是在第三点的生命知识上,都是比较缺失的,包括在创新教育里很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大家的注意力都还是主要在打破旧的东西上面,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的问题就是知识学习,所以很多创新教育潜意识里有否定知识的倾向。实际上,如果我们认识到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有机的知识,那么这个有生命的知识是和自主教育的实践完全一体的,正是我们通过自主教育要让学习者们努力创造的。这是当前自主教育甚至整个创新教育都比较欠缺的,造成与传统学校教育(或者说旧的教育范式)的对话的困难,因为旧教育范式会批评这些创新教育拿不出可见的教育成果,不像学校里的学科考试那样有成绩有学位有证书,家长们也难以去拥抱自主教育。

而这也正是我们需要软件的地方。只有对知识正确进行数字化的软件,才能够真正发挥互联网的潜力,把自主教育推广到整个社会去。

生命活动,生命交流,生命知识构成了我理解的新教育范式的三个支柱。或者我们可以说,玩地,交流,知识,构成了新教育范式的三要素。我下面分别讲讲这三个要素。

新教育范式三要素

一:生命活动

我经常说,每天或一生只有三件事情可以做: 玩,学习和创造。我还说,学习、玩和创造是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生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尽管我们说“玩、学、创造”是三元一体的,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学”看作主要是对过去的回顾。从本质上讲,它是关于过去的体验。学习就是反思我们过去的重要体验。

同样地,尽管我们说“玩”与“学习”和“创造”没有分离,但我们仍然可以把“玩”看作主要是关于当下时刻,就是现在。当你真正在玩的时候,你忘记了学习,没有学习。你忘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间消失了,时间变成了永恒,而你此刻只是在玩。

创造,尽管它是玩的最高形式,并且需要最高的学习能力,我们仍然可以认为创造主要是想象未来的空间,预测未来空间的变化。

所以玩不是问题,不玩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玩总是与学习和创造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以学习,那么再玩下去就没有乐趣了。而玩总是有创造的元素。所以很自然地,玩,学习和创造并不是分开的,完全不是。

通过让学生参与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学习者们能够获得亲身经历的丰富的重要体验,而这些重要体验将成为他们构建自己的知识的基础。

这点各个自主教育社区都在做,并且已经相当成熟。比如游学,或者学习者们看电影,看小说,写作,玩桌游,学厨艺做餐点,个人金融管理,城市探索等等。甚至在国外有专门做这些服务的组织和机构。

我为什么很早就梦想瑟谷那样的学校,对瑟谷模式有深深的相信?我经常说,不谈教育,只谈学习。让我们首先搞清楚学习是怎么回事再说。而要弄清楚学习怎么回事,我们就要回到自己的学习上,看看自己所学到的东西,都是如何学到的。现代教育的教育家们,包括教育学院里的教育专家们,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都不学习的,非常缺少学习上的重要体验。

而我人生中关于学习的最重要的体验,就是小时候和一大群小朋友在一起玩的过程中获得的。经常性的所有的孩子都在玩同一个东西。大家都玩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有一个新的东西出来,大家又都开始玩。因为每个小孩不一样,每个小孩的家庭背景不一样,所以一大群小孩的玩,是非常丰富多元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感觉到自己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反而是一年级开始上学后,从一开始,我就怀疑这个叫做学校的地方,是不是真的让人学习的,因为可以感觉到,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生里很根本的关于学习和生命成长的重要体验,我才会对瑟谷学校一见如故,感觉非常亲切。

所以,一大群人一起玩,就是最好的学习。对成人来说,整个社会就是最好的玩地。而对儿童来说,因为安全原因,我们不能让儿童直接到社会里去学习,需要提供一个安全的他们可以自由玩耍的场所,所以瑟谷这样的自主教育社区是需要的。

我喜欢用玩地(playground)这个词来表达一个可以自由玩耍,可以感知,交互,选择,探索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是实体的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软件等等。教育者的责任应该是建设好玩地,让学习者在其中可以参与玩/学/创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

在一个丰富的玩地里,有丰富的生命活动可以参与,从而完成教育的两个任务,一个是作为教育的输入的生命发现,另一个是作为教育的输出的生命表达。

我们说生命是多元的,每个生命的起点都不一样。不要把孩子放到现代教育里几个有限的框框里面去,比如去上某个课外培训班。而应该反过来,导师观察孩子的兴趣在哪,或者在一个丰富的玩地里,让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如果是一个丰富的玩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玩的东西。

生命的生长又是互相连接的,不是像现代教育里分门别类的学科那样。如果我们知道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基础上的,然后我们在重要体验的基础上去观察,我们就能发现每个生命活动中都包含了多方面的体验。而不同孩子在一起玩耍,正是这些不同体验碰撞的过程。作为教育者的导师,应该能够看到这些在重要体验层面上发生的事情,引导孩子们的生命去不断生长。

我在少儿编程教育的实践中,就经历了很多这样的案例。喜欢搭建和动画的孩子,能够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编程的重要性,逐渐产生对编程的兴趣。考虑到本文篇幅,这里不讲这些故事了,不过以前的文章里都有讲过。

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这样的教育发现,这是教育的输入。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完成生命表达。生命表达可以是一个生命作品,也可以是其他的形式,包括教其他学习者。这是教育的输出。生命作品在教育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学习者们通过他人的优秀的生命作品,汲取生命的元素和养料。

二:生命交流

其次,从这些生命活动获得丰富的重要体验后,可以有平等的多样的机会交流这些关于生命的重要体验,也就是生命交流。瑟谷创始人之一Mimsy经常谈到,瑟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处不在的生命交流。可以是两个学习者之间的,可以是一群学习者之间的(瑟谷有专门的讨论室),或者是学习者与教职员之间的,甚至是学习者和自己的对话,因为在瑟谷,发呆,也是重要的学习时间。在其他的自主教育社区,生命交流可以是学习者展示分享自己的作品,也可以是演讲等等。在自主教育社区,这些交流都是平等的。比如两个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就像是两个玩家之间的交流,即使一个是老玩家一个是新玩家,他们之间的交流都是平等的,没有学校老师上课那样的不对等关系,老玩家只是告诉新玩家哪里有好玩的东西,或者展示一些玩的技巧。

在中国的自主教育(SDE)社区,我也注意到写作和艺术已经被用来帮助学生深入挖掘他们的个人体验,并围绕这些体验进行丰富的对话。

总的来说,在中国的年轻人中,尤其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中,心理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果我们看看心理学的方法论,它们的核心正是用各种方法去挖掘一个人的体验。所以自主教育社区的写作或艺术类课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心理学的影响。

这些社区里面向学生家长的教育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家长教育是这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注意到这些父母是如何努力用写作来深入挖掘他们自己的体验,以及这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他们旧有的思维模式,提高了他们对孩子的理解和与孩子的交流。我认为这对他们的职业工作也是有帮助的。

另外,这些各种方式挖掘和交流个人体验的实践在我国SDE社区的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者培训中也颇为盛行,比如我注意到的象群岛和慢学校这样的教育组织。一些教育工作者起初可能会颇为挣扎,不习惯,不适应,但会很快意识到这其实是他们真正学习到一切已有知识的最自然本能的方式,然后这一过程就开始变得自然。

三:生命知识

第三个,就是以上两者基础之上的知识构建部分。知识是富有生命的。我们知识的成长应该是有机的,需要基于我们的重要体验去构建我们的知识,让知识产生连接。

在目前的诸多自主教育社区里,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忽视。一方面,大家对旧教育范式的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设置很不认同,大家当前主要是站在破局的立场上,“知识”往往被一些创新教育者放到了对立的立场上。另一方面,生活中各种丰富的知识,其多样的表现形式,目前大家还比较难以去拿捏。毕竟传统的纸张形式的知识表现形式,包括软件和互联网兴起后的仍然受限于纸张概念的文档形式,都难以表达到处流动和连结的知识。瑟谷模式是在知识方面做得比较好的,瑟谷的几乎每一面墙都是整面墙的书架,放满了书。

而在知识层面的欠缺或者表达不够,是旧教育范式里的人诟病自主教育最多的地方,也是很多家长还无法拥抱自主教育的一大原因。

不光是自主教育,就是更大范围的创新教育里,比如流行的项目式学习,存在着同样的对知识构建的忽视。

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那么这个认识是与自主教育的实践完全吻合的。我们的生命活动就是为了获得丰富的重要体验,然后基于这些重要体验我们进行生命交流。我们只是欠缺好的数字化形式,去支持自主教育里的这些知识性活动,并构建出可视化的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出来,可以分享,可以交流,可以转化成传统的文档形式。

除了支持自主教育里的线下的生命活动与生命交流,生命知识的数字化表达,让自主教育可以在线上同样开展,这样全国乃至全球的那些有着丰富学习体验的优秀的职业人士都可以在业余时间成为老师,在软件的帮助下依据自主教育的原则有效的教或者说导学。

生命知识的数字化表达的第三个好处,就是解决自主教育的出口问题。因为学习成为可视化的,在线存储的,实时动态建构的,可表达可分享可互动的,当用人单位招聘时,这比传统的考试成绩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旧教育范式里的学生根本无法产出这样丰富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旧教育范式里的老师本身就缺少自己的学习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

下面我简略讲一下,知识是怎样的生命知识。

如今知识爆炸的年代,有海量的书可以阅读。你如何去汲取这么多的知识?你打算把这些书一本本读过来吗?你必然要有一个探索的方式,过滤吸收的方式。探索是把所有知识当作一个复杂生命系统,学习就是在其中的巡航,你必须很强的依靠自己的感知能力和勇气去引导你的巡航过程。过滤机制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你的重要体验。比如游学,我往往是去过某地,有了在那个空间的重要体验以后,才发现自己可以看懂关于那个地方的很多书和电影了。所以一般旅游回来,我都会花一段时间把相关的好的书和电影都看一看,包括知乎上相关的高赞的回答。这是一个快速生长知识的方法。

实际上,在我的学习中,我很注重围绕自己的重要体验去生长自己的知识,这里可以衍生出很多学习方法,限于篇幅,不展开讲了。

重要体验是知识的基本单元,是知识的生命中心。我们面临的世界多是复杂生命系统,比如社会或者教育。这些复杂生命系统是如何组成的呢?生命中心组成抽象模型,抽象模型又成为上一层的生命中心,如此反复,构成复杂生命系统。

根据 Christopher Alexander,生命中心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它可以引导我们远离现代化造成的人类机械化的道路,把我们带回到我们基本的人性。

我们人类能够认识的一切都是生命,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大的生命中心是由小的生命中心组成。当较小的生命中心建立起较大的生命中心时,我们可以称之为抽象模型。许多生命中心组成的不同的层次就构成了复杂生命系统。所以一个复杂生命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的生命中心。


图: 茶壶的生命中心


图:茶壶的抽象模型,由相同的生命中心制成


图: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


图:一棵树的生命中心

如果我们环顾四周,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复杂生命系统。复杂思维能力其实都是关于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生命系统的思维能力。

对于非常复杂的生命系统,通常有大量相似的生命中心作为基本单元重复出现。例如,对于生物来说,基本单元是细胞。

知识也是一个复杂生命系统。对于知识,这些基本单元就是我所说的重要体验。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之上的抽象模型。

我们人类有非常相似的重要体验。这些重要体验可以分享、相互关联和讨论。这些重要体验数量有限,而且是客观的。作为人类,尽管每个人都很不同,或者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但我们以同样的方式体验着生命。

当我们说我们“知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意识中有相关的抽象模型。例如,一个孩子知道他/她面前的东西是一只猫,因为这个孩子在他/她多次看到猫之后,或者我们可以说猫在他/她面前出现和消失很多次之后,已经在他/她的意识中建立了猫的抽象模型。

猫的模型可能很简单。但是有各种各样的猫。凳子的模型可能很简单,但是在这个模型中我们添加了其他元素(生命中心)后就能有各种各样的凳子。这里我们有最简模型的概念,我们可以在最简模型上增加额外的生命中心来丰富这个模型。这对我们的教育学方法论和我们处理复杂生命系统的方法具有深远的意义。


图:凳子的最简模型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图: 向凳子的最简模型里添加更多的元素

所以生命中心产生了一切。我们在学校学习的所有科目都是关于生命中心的。尤其是计算机科学,是研究生命中心的科学。所以计算机科学实际上是生命科学。关于计算机科学如何是生命科学,可以谈论很多。然而在这里,我们从简。

生物学、物理学、数学等也是如此。更不用说人文,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等了。它们都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

因此,艺术与科学通过生命中心或空间感统一起来,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

对生命中心的艺术感知存在于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无处不在。所以不管你是做什么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生命中心的属性:

  • 独立,边界,功能齐全,感知力强;
  • 自我解释,友好的界面,易于互动或玩;
  • 大的生命中心由几个小的生命中心组成;
  • 不同的层相对独立;
  • 生命中心是平等的,互相帮助,为整体服务;
  • 复杂生命系统的重复或递归结构(复杂生命系统也可以被当作一个生命中心)

我们可以将这些属性应用到各个领域,来帮助识别这些领域的生命中心。

复杂认知技能,例如问题解决、诊断、设计、学习、导学和管理,都是处理复杂生命系统,其基本能力都是对生命中心的识别。

如果我们从生命中心(或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的视角来看这些技能,我们在所有这些认知技能中就都有一个非常系统和一致的方法体系,并且能够更好地把这些认识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

感知和认识生命中心的能力是基础能力,这种基础能力产生了一组基本的更高层次的技能,包括组合/理解、拆分/分析,以及通过各种媒介(文字、声音、图片等)表达抽象模型的技能。这些更高层次的基本技能又进一步成为我们通常在各种职业中谈论的复杂认知技能的基础,比如解决问题、诊断、批判性思维、设计、学习、导学、管理等等。


图: 应用于各种认知技能的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

所有学科都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知识,所有的学科都建立在生命中心或生命中心的组合也就是抽象模型上。

例如,英语学习有不同层次的生命中心。当学习一门外语时,人们倾向于把精力放在背单词上。实际上,短句的表达才是语言的自然的生命中心,是我们应该专注的地方。在短语表达表达之上的生命中心应该是每一个主题领域。英语学习的时候可以把相同主题的文章一起阅读,学习这个主题里的短语表达。基本上看个十多篇文章就对这个主题的短语表达比较熟悉了。如此的阅读可以直接导向写作和对话能力。如果是以单词为生命中心的话,单词并不能构成这样的可以流动和连接的生命中心。

数学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算术是对生命中心的计数,加法就是基于计数,减法是加法的反面。在这个最简模型的基础上我们又建立了更高层的数学模型,如求幂和对数。 实际上中小学所有的数学模型都是建立在这个最简模型之上。软件编程里最重要的两个数据结构,列表和词典,都是对生命中心的处理。

如果我们基于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去构建我们的知识,我们会发现,知识的丰富性远远超过学校里那些学科或者大学里的所有专业的总和。

新教育理论的基础应该能够成为其他所有知识领域的基础。我们当前的教育理论,例如现代教育理论,大多都是简单的套用其他学科的概念。然而,教育理论不是应该以知识的概念为基础吗? 这种知识的概念不是也应该成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吗?我相信这是一个新的健全的教育理论应该有的。

一个新的教育理论的核心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基础。

这种以生命中心为基础的新的教育理论确实能够与其他领域相联系,生命中心确实可以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

当我们发现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而学习是建模的过程时,我们基于抽象建模就形成了新教育范式下的各角色间的新的关系。这也是自主教育与传统教育对话的基础,阐释旧教育范式下的各个关系在新教育范式下如何转变。具体如下图:

以上讲了新教育范式的三个要素,玩地,交流,知识,我们从事生命活动,我们需要生命交流,我们创造生命知识。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从对人类生命的认知的角度,三者分别是人类生命的玩,学习,与创造,三元一体的。

下面讲一下如何从教育者角度去把握自主教育的实施。简单讲,这需要对生命的相信和与生命的亲近。

对生命的相信

相信生命,我们需要理解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

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

生命能力的一个核心是学习能力,从我们出生(甚至更早),我们就已经具备。这种学习能力就是感受、探索、反思和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必须能够随时感知学生与生俱来的生命能力。不同的教师可能在这方面能力不一样,但至少,他们不应该阻碍或抑制学生的自然的学习能力。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生命能力去感受,去玩,去探索,去反思那些玩中的体验,去创造,这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各种各样的SDE社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出版物,关心教育的人们只要去细心阅读就能够受益匪浅,对教育的本质有深入的理解。

这种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从何而来?我们认为这个能力来自于生命能够识别生命的现象。用生命中心的概念,这个生命能力来自我们天生的感知生命中心的能力。

与生命中心互动的能力(玩)和建立新的生命中心的能力(创造)都是基于这种能力。这也是学习,玩,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识别就是学习和创造,通过学习,在大脑里创造了新的生命中心。这种识别,就是人类特有的“看见”的能力。

然而,我必须补充,正如上面提到的,这种对生命中心的认识也来自于对玩的体验。在我们能够识别生命中心之前,我们已经与之玩了无数次了。

所以,这是本自具足的生命能力的基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我们从出生就一直在进行的玩/学习/创造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并在这些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中持续锻炼这些能力。所以,我们说这个能力存在于每个生命之中,每个孩子都拥有这个能力。

所以当我们玩的时候,我们只是跟随着生命中心而流动。但你如何看见这些生命中心呢?这就是学习开始的地方。特别是对于那些你不能用肉眼或耳朵简单地看见的生命中心,你需要用你的整个身心去看见它们。

为什么生命要进行这样的活动?背后的意志或驱动力是什么?我们说是美,乐趣和爱。

生命的动力:对美,乐趣,爱的追求

美、乐趣和爱是每个人心中内在的和平力量。正是这些和平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的历史的前进。我们可以把人类历史看作是这样一部历史,就是这些和平的力量越来越可以冲破武器和资本的力量而表达出来。这些和平的力量是我们每个人的驱动力。

我们的美感来自于我们对生命中心的欣赏。这主要与生命中心的空间位置关系有关。生命中心静态的几何形状,对我们的感官和情感,如美、孤独、希望等情感,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不会在这里具体讲这一点,CA 已经在他的书中做了大量的描述。

生命中心,彼此独立且强大,同时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互相牺牲与合作,以促成更大的整体,即更大的生命中心。通过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我们得以认识复杂的宇宙,认识复杂的自我。自我也是一个生命中心,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生命中心就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一个社会的繁荣需要健康强大的个体的人,需要这些生命中心之间的合作。因为生命中心的出现与消失,复杂的宇宙同时又是简单的,和平的。生命中心存在,又不存在。宇宙变化,又从未变化。CA在他的书中也描述了通过对生命中心的识别与欣赏所获得的这种体验。

上述主要讲我们的美感。它更多的是关于生命中心的静态几何形状,在我们的头脑中构建出一种美的感觉。

另一方面,我们的乐趣或玩的感觉来自于与生命中心的动态交互。这是我们与生命中心的动态中的体验。

我们的爱的意识来自于主体与客体在我们与生命中心的关系中消失的体验或者说主客体的相互体验。

在我们欣赏生命中心的静态几何形体的过程中,生命中心给了我们美感,在我们玩或与生命中心互动的过程中,生命中心给了我们乐趣,在其中主体和客体,或者说主观和客观,相互融合。高度的美感和乐趣则产生了爱的感觉。男人和女人之所以互相吸引是因为他们的美以及他们可以和对方一起享受的快乐。有了真爱,主体和客体,或主观和客观,就完全融入对方,他们消失了。生命中心的静态形体可以看作是我们的知识或视觉。与生命中心玩的动态交互,则是我们的行动,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消解我们的知识,即所谓的知行合一。因此,在静态形态中,主体与客体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美感。在动态的运动中,主体和客体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有趣或好玩。这就是爱的两种形式。

因此,美、乐趣和爱构成了我们在复杂生命系统中的生命感。通过参与学习/玩/创造生命活动,我们创造了更多或更好的生命(中心) ,从而建立了更高生命度的整体。(同样,生命度,也是一个来自CA的概念。)

理解了本自具足的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这是我们对自主教育的信心。有很多家长或教育者对传统教育不满意,对自主教育有初步的认同,但在碰到一些所谓困难的时候,比如小孩长时间的玩耍,会有很多疑虑,会难以坚持。所以了解了本自具足的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动力,建立起对生命的信心很重要。

其实不光是自主教育,纵观人类的历史,所有生命或和平的建设,都来自于对生命的信任,让生命的和平的力量能够彰显出来。我在小学的时候,班主任组织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建立学生们自我管理的图书角,我就能感受到这种生命的力量。传统的学校很少给学生这样的改善自己周边环境的机会。但是自主教育社区无不包含着学习者们对社区建设的平等参与。人能够感知自己的环境,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个环境变得更好,就是最重要的学习活动。

而教育者在自主教育实施过程中需要有对生命的亲近感,需要熟悉生命的感觉,这才可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者和环境,去设计适合的自主教育环境。

这里主要讲生命的两个特征,一个是生命的平等,另外一个是生命的无所不在。

与生命的亲近

生命平等

教育即平等。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平等的关系,那么所有的场所都可以成为教育场所。

我个人很小的时候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即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朋友关系,比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亲密关系等,如果不能首先成为朋友关系,那这些关系都不会有好的基础。而朋友关系其实就是生命的平等与交流。

前面讲的自主教育社区的无处不在的平等的生命交流,教育者在教育实施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平等”二字。作为导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主要有两种。

对于已经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已经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者,导师与学习者之间主要是探讨式的对话,有点像欧洲的研究生院里导师与学生的对话,也类似老玩家与新玩家之间的交流,是平等的。

对于还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或者对于某一领域还没有产生兴趣的学习者,导师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做兴趣导入。我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教师,特别会讲故事,每次她开始讲故事,幼儿园所有的小孩都立即围拢过来。我人生中就是从这位老师这里第一次听说了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这种讲故事,也是平等的。我针对青少年开的编程课的兴趣导入阶段,也是讲故事,讲互联网和软件发展的故事,讲各个领域的数字化的故事(即各种抽象建模的故事)。但并不沉迷于讲故事中,一旦学习者有了意愿去主动探索的时候,立即放弃讲故事,让学习者进入到主动探索和建模的过程中去,获得自己的重要体验,尽快的能够进入到第一种探讨方式的对话交流。

虽然可能导师拥有更多的重要体验或抽象模型,但是在生命探索上,导师和学习者都是平等的生命,导师要相信学习者自主探索的能力。

无处不在的生命

因为复杂生命系统是由生命中心组成的,生命中心的无处不在也就构成了生命的彼此连结,因为不同生命里相同生命中心的存在。所以说无处不在的生命和说彼此连结的生命是一样的,但无处不在的生命是本质。

从教育角度,无处不在的生命等于以下两句话:

知识是无处不在的,学习是无处不在的。

因为知识是有生命的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重要体验是我们对生命的体验,所以同生命一样,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是无处不在的,是彼此相连的。这是我们做教育发现的基础,也是旧教育范式里分门别类的学科设置的错误所在。

因为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学习者的玩耍就是学习。在充分的玩耍中可以学到一切东西。在自主教育社区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教育者,应该都能够看到这点。因此教育者要善于发现这些活动中的知识,做相应的引导,帮助生命的生长。这其实也帮助我们建立对自主教育的信心。

知识无处不在,学习无处不在。这两句话,在自主教育里有广泛的意义。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了。

丰富,多元,感知,个人,设计,即时,动态,交互,迭代

Christopher Alexander说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人类的机械化和与生命的疏离。起源于工业化大生产的现代教育同样是机械化的缺少生命的。自主教育是基于生命的,其实施者应当保有对生命的亲近感。

除了生命的平等和无处不在,我们看看还有哪些生命的属性是我们应该熟悉的。下图是自主教育作为生命教育表现出来的生命属性,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特征是和旧教育范式完全不一样的。

生命是丰富的,多元的。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去感知生命。因此生命也是个人的。生命是充满设计的,并且经常需要即时的动态的做教育设计。这些生命属性都可以基于生命中心的概念衍生出来,是生命中心在宏观上的表现,所以也都是基于重要体验和抽象模型的。限于篇幅,这里不深入解释这些。之前有文章细讲这些内容。

新的科学:
生命中心,空间,看见

最后,作为对Christopher Alexander的纪念,我需要提到,生命中心是作为空间的概念提出的,Christopher Alexander把对空间的感知作为人类智能/智慧的根本。

前面讲了,现代化的进程让人类机械化并与生命疏离。其中一个结果就是人文学科盲目照搬自然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完全排除人的主观性。但Christopher Alexander指出,主观可以是客观的,所谓的客观其实也是主观的。他一直在努力建立主客观能够统一的新的科学。

盲目崇拜自然科学在教育领域造成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对所谓逻辑思维的重视,对数理逻辑的强调,而忽视了空间感知才是思维的基础。所谓的逻辑思维题,其实都可以通过空间感知快速解决,而非线性的逻辑思维。

我们看到大量的课外培训班宣传可以培养孩子的(线性)逻辑思维能力,连编程教育也把培养(线性)逻辑思维作为一大宣传口号。这些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人类变得愈发机械化的表现。

同理的,很多教育者认为传统教育虽然僵化死板,但是容易实施,大家都知道该做什么。那是因为我们已经远离了对生命的感觉,习惯了流水线的思维方式。所以自主教育者,一定要让自己去重新亲近生命,抓住自己人生中关于生命的重要体验。我常说,真正的教育者一定是关注生命成长的。在现实中,我也发现真正对教育充满热情的人,都非常关注生命的成长。自主教育者如果对生命保持着亲近感,就自己可以去感知和设计自己的自主教育环境。

如果我们研究生命进化的过程,我们会发现生命的进化主要是空间感知能力的进化,尤其是眼睛的进化导致了生物在寒武纪的物种大爆炸。

其实即使没有眼睛,我们也能够“看见”。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视神经后面连接着大脑区域的“看见”。脑科学发现,其他的感觉包括嗅觉和触觉听觉等等,这些神经最终都会连接到视神经后面的这块脑区域,对应的都是对空间的感知。当你闻到或是听到什么时,你的大脑也会产生图像。所以,所谓的“看见”,不过是大脑识别出了生命中心而已。这个被看见的东西,不一定需要发光,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图:视觉皮层位于后脑勺


图:视觉皮层

而人类的“看见”,或者说对空间的感知能力,我的猜想,因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得以帮助在人类大脑新皮层上存储人类对生命空间感知的重要体验以及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比如人能够“看见”数字,长度,重量,速度,社会,历史,美等等。

其实动物也有着识别生命中心和抽象模型的能力,否则它们无法识别自己的同类或者伴侣,无法识别自己的天敌。狮子猎豹对速度也一定是有感知的,其准备纵身一跃的时候,已经在判断自己的速度和对方的速度相比,这一跃是否能够捕到对方。

下面的动图里,我们可以看见在生物进化树比较低等的鱼类,竟然也有美感,能够识别并建造各种美丽图案的图形。


图:小鱼在海底搭建的精美图案


图:小鱼搭建的各种图案

而海豚也有对乐趣的体验。


图:小海豚抛珊瑚碎片


图:小海豚欣赏珊瑚碎片下降的方式

所以,我们看到空间智能的发展,是这样逐渐发展起来的。但人类与这些动物的不同,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形成可视化的概念,进行可视化的组合,并存储这些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在我们的大脑新皮层上形成知识。因为这些能力,我们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并不断发现新的知识。由此人类得以超越其他动物,不是依靠进化而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在自己的一生中获得空间认知能力的提升。

在我们发明出软件并开始数字化我们的世界以后,我们却一直没能对我们大脑新皮层上的知识正确数字化。今天的知识的数字表现形式仍然受到传统的纸张形式的限制,仍然是文档式的,而没有意识到我们其实已经可以直接数字化我们大脑里的重要体验与抽象模型。

自主教育要推广到整个社会,必然离不开对知识的重新认识,不是抛弃知识而应该是拥抱有生命的知识。只有真正数字化的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潜力,让自主教育快速成为未来的主流教育。

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一生致力于让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空间,重塑新的科学,主客观统一的包含生命的科学。所以,虽然本文已经篇幅很长了,我还是决定最后讲一下生命空间这个话题。同时,我也认为怀念Christopher Alexander这样伟大的思想者,是不能用一篇短篇来怀念的,必须是一篇长篇。他的巨著“Nature of Order”四大本,每本1000多页,所以唯有一篇长篇的文章才适合纪念Christopher Alexander。你走了,又少了一个知己。

本文限于篇幅,很多概念没有做解释,感兴趣的可以做以下扩展阅读:

此条目发表在重要论文, 科学研究, selflearning, Software Education分类目录。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 9 = 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