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Scientific Study

Christopher Alexander Left Us,Long Live Life Center!

注:篇幅较长,但是,非一篇长篇不足以纪念Christopher Alexander这位思想的巨人!也算比较完整的讲述了基于生命中心的生命框架理论对于自主教育和未来教育的意义。 It is a long essay. However, to memorize such a giant like Christopher Alexander , you need a long essay! At least this long essay provides a complete view of how Life Framework based on Life Center ca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Software Education | Leave a comment

Speech on Life Framework Theory

中文版 My recent online speech at Himalaya Apprentice: From Everyone Photography to Everyone Programming: Life Center, Abstract Model, Complex System.Let’s talk about Life Framework Theory! Part of the speech can be read in the article on Himalaya Apprentice (Chinese only).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 Leave a comment

Knowledge Engine based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The Chinese Version Brief of Knowledge Engine (KE) Knowledge Engine is for people to work with their consciousness in this digital age, for learning, team cooperation, project management, time management and so on, although currently its major focus is 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Documentatio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 Leave a comment

Properties of Life Centers

There is only Chinese version for now. 生命中心(Life Center)是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提出的概念。他是著名的建筑家,但对软件业的影响深远。 这里我们介绍生命中心的几个基本属性。这几个简单的属性,可以帮助大家在各个领域去识别各个生命中心。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去构造生命中心,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如软件,组织管理,教育,甚至是体育运动。我们说所有可以被我们识别的都是生命。大家只要理解了这几个属性,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不同领域的生命是如何组成的。 首先我们说生命中心应该是独立,有边界,强大,功能完备的,强感知的。当然作为生命中心能够被我们所识别,它一定是有边界的。好的生命中心也应该是独立的,强大的。在不同领域的生命中心,我们会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比如在软件开发里,我们就说模块化,每个模块干好自己的事情,自己那个领域的功能基本都有,其他模块需要那个方面的功能的时候只需要调用这个模块就可以了。这些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心”是可以被强感知的,同时它们被创造出来的过程本身也融入了创造者对生命中心的很强的感知。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如果我们把个体的人看作生命中心,则我们要求自己是有很强的感知能力的,能够感知自己大脑里的生命中心与外界的生命中心。 第二条属性则是自我阐释,界面友好,易于交互,好玩 。同样的,生命中心的概念是可以适用于所有有生命的生命体的,而生命中心的概念,认为凡是能够被人所识别的都是生命。所以生命中心是可以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当运用于不同的领域时,我们相应的用那个领域的词汇去表述这个属性。比如在软件设计或者产品设计里,我们说要界面友好,易于交互。而对于作为生命中心的个体的人,我们说要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应该如何跟你交道,或者知道如何跟你玩。自我阐释,好玩,这样的词我们可以认为是比较根本的词,在各个领域里我们都可以去使用。所以你看,知识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有呈现,但是会呈现出那个领域的一面。在不同领域工作的人,从自己个人的角度与这些知识进行互动,获得个人的体验,表达出来一定是带有个人的特殊角度的语言的。所以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语言,不能够自我表达的人,我们不认为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而对知识有多领域的经验的人,能够获得对知识深层的理解,知道知识在不同领域变化的形式,可以变化着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人去用对方合适的语言去表述。我想,这些是不是让我们对知识是什么增加了一些了解呢?对“教”多了一些理解呢? 第三条属性是大中心包含几个小中心。要组成复杂的生命体,一定是大的中心里包含了更多的小中心。你也可以看作是多个小中心聚集成数个大的中心。比如树和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点。这对于我们意义是当我们去了解一个生命体的时候,比如说学习一个生命体或者创造一个生命体,我们需要去感知其中的生命中心,并依次再去看每个生命中心里包含的生命中心,这些我们都可以一层层的去感知。各个生命中心组成更大的生命中心,这些作为组成成分的生命中心,它们之间一定是互相支持的,共同为大的生命中心这个整体服务的。所以一定会有上面那条属性,即自我阐释,界面友好,易于交互,好玩。 图:构成茶壶的生命中心 图:构成树的生命中心 图:构成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 第四条属性,复杂的生命体系往往是分层的,每层包含数个生命中心,并且各层相对独立。比如设计的好的软件系统,就应该有良好的分层。这样我们在了解低层的功能时,我们不用担心去看高层的功能,我们只需要在底层的生命中心间去玩即可。而我们对底层的生命中心有一定掌握后,我们可以上到更高的层面,去跟那个层面的生命中心去玩,以达到对那个层的理解。不好的分层,则会当我们了解低层的功能时,发现经常需要去看高层是做什么的。在了解高层的功能时,发现又经常要涉及低层的东西。这就是软件设计里很不好的意大利面条的设计(spaghetti code),一团糟的。在学习中,我们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也往往是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每层是相对独立的,我们不用担心我们不能对这些知识一下达到透彻的理解,我们可以放心的先达到某一层的整体理解,靠这个理解去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后或者在有了更好的资源后,我们再期待可以达到下一个层面的整体理解。同时,如果说对于一个领域,我们的兴趣或者我们主要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我们达到下一个层面的那种细节的认知程度时,我们就不用盲目进入下一层的学习。比如我对学习历史有业余爱好,对历史的学习往往能够帮助我理解我现在所处的社会。但是我不是专业搞历史研究的,当我发现我对历史的学习在某些地方已经可以进入到去看第一手的材料的时候,我并没有盲目的进入到那个层去。因为我知道进入那一层,获得那一层的技能和整体认知,需要投入的精力有多大。所以我满足于目前我对历史学的这一层,还是尽量的依靠史学大家的总结出来的知识,靠他们帮我去过滤,进一步丰富这一层的知识,有时间有好资源的时候就看一下。但我不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了。其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大中心里包含数个小中心也是分层,从抽象的角度看。 图:网络的七层结构 第五条属性是大量相似性重复和基本单元。对于相当复杂的生命体,除了分层,往往通过相似性重复来获得其庞大的规模。比如在“生命中心介绍”里面我们举例的大树和巴黎圣母院,都大量运用了相似性重复来达到其庞大的规模。除了相似性重复,另外一个复杂生命体经常运用的手段是“基本单元”。比如大树,是由许多的基本单元“细胞”组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个宏伟的建筑,也可以认为是有基本单元的,就是那些基本的建筑材料:砖石。异常复杂的生物体,非常多样,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都是细胞。大量的各种细胞组成了身体的各个系统,器官。我们这个宇宙里各种物质,也有基本单元:原子或者更低层级的基本粒子。所以,如果你想构造的是非常复杂的生命体,你应该思考一下其基本单元是什么。 图:有大量相似性重复的树 图:有大量相似性重复的巴黎圣母院 第六条属性是平等的属性,就是虽然生命中心如上所述大中心里包含了小中心,或者说有分层,但是各个生命中心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因为功用的不同而有了分层而已。生命中心间的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动性,一个是方面性。生命中心的形成是动态的,生命中心与生命中心间也是可以流动的。比如在教育里面,老师作为一个生命中心,是因为老师具备某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学生认可这个老师在这个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值得向这个老师学习,这时候在这个领域的学与教的关系中,他成为了老师。但是随着学生的学习,也许某些学生对这个领域比老师有了更进一层的整体理解,这时这个学生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在另外一个领域,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知识,那么学生就在那个领域成为了老师,老师就变成了学生。在管理上,一个人数较多有多个团队的公司需要有一定的层级了,当然我们原则上希望层级越少越好,但是当一个公司足够大的时候就需要一点层级了。但是这种层级是动态的。首先我们要让在各个业务领域真正懂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成为大的生命中心,成为上层的生命中心。同时我们要让整个公司成为一个学习土壤和学习体系,让员工通过项目的实战来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当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可以流动。而各个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基于业务能力上形成的生命中心间的关系,当离开公司或者非业务关系的时候,就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生命中心虽然有不同,但仍然可以蕴含着平等在其中。方面性的意思,比如教育是一个方面,管理又是一个方面。生命中心在某一个方面以一定方式组成一个生命体,其位置和层级关系是为了让这个方面的生命度达到最高,但这种位置或层级关系不应该固化也不应该推而广之到所有的方面。比如在管理层面的位置关系不应该扩大到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从生命中心和生命度的角度理解平等,应该表现在流动性和方面性两个方面。生命中心在各个领域包括抽象领域可以是不断流动的。 各生命中心为整体服务。虽然我们前面说各个生命中心要独立,强大,但各个生命中心是在为整体的生命体系服务的,通过自己的功用让整体更有生命力。后面我们会介绍生命度这个概念。从以上属性里我们可以看到,跟我们人文科学或者说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主题,比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平等的理解与践行,这些都是很深的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体会的主题,都可以从生命中心的属性里获得切实的感知。所以说对生命中心的感知是贯穿我们一生,融入我们所有体验与行动的学习。 以上生命中心的属性,其实核心的是前五条。第六条是可以从前五条里推出来的。 这几条生命中心的属性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体中,我们可以在所有的领域观察到这些生命现象。我们观察实践的领域越多,就越有助于我们更深的理解这几个属性。对这几个属性的了解,也更有助于我们面对任何复杂生命体的行动,比如解决问题,诊断,批判性思维,导学,创造。 任何复杂系统的处理,都可以简化为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或者说“看见”。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oftware | Leave a comment

Introduction to Life Centers

Only the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now. 本文对生命中心这个概念做个简单的介绍。 生命中心(Life Center)是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提出的概念。他是著名的建筑家,但对软件业的影响深远。 没有生命之前,这个世界的原初是漆黑一片的,什么也没有。然后我们从这漆黑中,分离出来一个个有限的个体,有了生命。 比如我们可以识别下面这个生命体,它是个茶壶。我们认为茶壶也是有生命的,因为我们能够识别它。 我们说这个有生命的茶壶作为一个生命体,有多个生命中心组成的。有哪些生命中心呢?看下图。 我们看到有壶身,壶嘴,壶盖,和壶柄。首先你要有壶身,否则你根本就无法盛水。然后你要有壶盖,这样可以倒水进去,要有壶嘴,这样可以倒茶出来。然后有壶柄,一般茶水会很烫,有个柄倒茶会很方便。所以我们看到这几个生命中心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每个中心相对独立,我们可以单独识别出来,但又都为整体的这个茶壶的生命体提供某一方面的功用。这样组成了茶壶这样一个生命体。 下面我们看到这些都是茶壶,都有这几个生命中心,但是通过对这些生命中心做一些不同的设计,我们就有不同的茶壶。你然后可以通过功用,比如泡某一类茶是否能泡出其味来,或者是否方便使用,或者从审美的角度看其外形是否有艺术性等等,我们可以对这些茶壶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以上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的感知能力很重要:通过对环境的感知或者对应用场景的感知去感知生命中心,应该有哪些生命中心。并通过大量的运用去获得关于生命中心的及时丰富的反馈从而去改进我们的生命中心。如何去拆解,分成几个生命中心再如何综合,组合成一个整体,都需要我们学会如何去感知。虽然我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在我们的各种工作中比如软件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管理等领域去广泛的运用的。这种生命识别能力在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设计中是很核心的能力。 下面这棵树是个更加复杂的生命体。 我们来看看树有哪些生命中心。我们看到有树干,树枝,树根这些生命中心。每个生命中心发挥自己的特别的功用,来支撑树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命体。比如树枝通过分叉能够支撑更多的树叶,而树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树需要的糖和能量。根用来吸收土地里的养料包括水分矿物质氮等。树干起到支撑整棵大树让其能到高空去竞争阳光,并通过输送水分和养料来支撑树枝树叶的生长。所以每个生命中心都有自己明显的分工和用途。而我们看其中的树枝部分,我们能看到其中有很多的重复的结构和递归的结构。我们看树根,也可以看到同样的重复与递归。也就是说一个生命中心里又包含了很多的生命中心,并且这些生命中心通过重复和递归构成了大的生命中心。一棵大树通过这样的大量重复的结构,得以实现一个高度复杂的生命体。我们还没有分析其他的层级,比如细胞。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命体系。 以上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生命中心的分组或者分层去构建高度复杂的生命体,其中重复和递归是可以广泛使用的结构。这点看似简单,但对我们的各种工作都有深远的意义。比如作为生命识别的我们的大脑是有限的,例如短期记忆能力有限,每次能够放在脑里的生命中心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分组或分层的设计,去将复杂系统做分层的呈现。而大脑在复杂系统的认识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很多跟生命中心相关的能力,比如“整体观”,即在处理局部生命中心时,能够不时的回到这个局部生命中心所处的整体的生命中心去,看这个局部如何更好的为整体服务,或者说从整体的感知上,这个局部的生命中心应该如何更好的设计。这个能力也是在很多工作中都非常需要的,比如设计或管理。另外,我们在设计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比如软件,或者介绍一个复杂的体系时,讲故事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因为大脑是通过过生命中心,也就是说通过自己可以感知的有意义的单元来认识事物的。很多软件开发者,会把代码写成一团乱麻的意大利面,就是因为不会在最上层去讲故事。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其实也是在逐层探索的一个过程中的。不够好的产品经理往往缺乏的就是这种逐层探索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去首先在最大的层面确定一些比较根本的东西,然后通过最小可验证产品(MVP)去验证这些比较根本的假设是否正确,再逐步进入到更细的层面去逐步的细化。生命中心的概念,分组和分层的生命中心,能够帮助产品经理们很好的去认识自己的设计过程,目前在哪个层次,有哪些关键的生命中心,哪些已经得到验证,或者目前获得的反馈对哪个生命中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等等。 学习,其实就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体系中逐层探索的过程。而缺乏自学经验的人,就会很缺乏这种逐层深入的能力。所以面试产品经理,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候选人有没有丰富的自学经验,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没有丰富自学经验的人,创造能力也是很差的。 我们人类社会是相当复杂的生命体系,我们每天会面对社会里的海量的信息,如何去识别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去伪存真,或者能够保持一个“过程”的态度,或者怀疑的态度,去逐层的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去逐步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这个是我们人类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我们一眼看过去,我们知道这个建筑很复杂。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乱,而是感到很舒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整体的结构和大的生命中心。我们可以很舒服的接受这一层的东西。然后如果我们想看得更仔细一些,我们可以去看看每个大的生命中心,我们发现这些大的生命中心又是由很多的小的生命中心组成的,并且也由刚才我们看到的大树里的那种重复性的结构。比如我们看底部的这一排人像,图片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像形成了一排重复的结构,但是每个人像又是彼此不同的,是相似性的重复。 从以上叙述,大家大概可以体会到生命中心的意思。我们看到这些生命中心通过一定的组合,甚至通过多个层次,比如树,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做有两层,在最上层有树枝树干树根这些大的中心。那么这些从整体分离出来的生命中心,作为生命有什么性质呢?我们说作为生命,它们是部分,是有限的,动态的。但是它们同时包含了原初的整体的无限,静止与和平的属性。所有的我们可以识别的,都是生命,都有这些性质,包括我们自身。 所以我们说生命是本自具足的, 而不是所谓的一张白纸等着老师们在上面作画。这点也是我们同那些现代教育之父们根本不同的一点。也许他们并不完全认同人如白纸,但他们应该对生命的本自具足是没有很深的认识的。本自具足的意思是当有限的生命从虚空蹦出来的同时其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虚空的一切,包括绝对静止和完美。也正是因为本自具足,我们说生命是平等的。所以虽然我们有知识上的不同,但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因为知识上的不同而形成僵化的权威,而要通过我们对教育设施与组织方式的建设,去尽量的实现教育上的平等。所以我这里讲的教育平等是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oftware | Leave a comment

Knowledge is an organic whole

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像我们的身体一样,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知识需要有一个好的骨架,要让知识能够很好的附着在这个骨架上。知识的生长一定是有机的,我们的学习需要让我们的知识有机的去生长。 那么如何做到让知识有机的生长呢? 要有作为核心的深度重要体验 首先要有深度的重要体验。深度的重要体验是很好的内核,可以让其他知识有机的附着在其上。 这个对我们的意义,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抓住我们人生的重要体验去增长我们的知识。我注意到今天的很多学生,因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已经很难抓住对自己真正重要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学习。学校的学习带给了他们太多的关于学习的困惑,变得非常迷失。 只要是自己关心的事情,就可以去学习。学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现代人被陈旧的现代教育误导,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自主学习社区给了学生们学习的自由,但学生们在找自己的学习项目时,因为旧的习惯,往往不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找,不是很强烈的“我现在终于可以自由学习了,可以学习我一直想去学习的东西了”,而是仍然比较强的依从外界的所谓的学习。当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内省能力。但内省作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学校并没有去培养。像瑟谷这样的自主学习社区,不少从普通学校转学来的学生,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呆”也就是什么也“不学”的独处后慢慢找回自己的内心,开始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与求学。这么看,内省似乎是每个人本来就都有的能力,只是被我们陈旧的现代教育制度,被错误的学习概念给破坏掉了。 与我们生命最相关的那些深度的重要体验,应该成为我们知识的核心的骨架。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是为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学习。关于我们的生命或者人生,什么是我们的困惑,造成我们的苦恼,什么又是根本的快乐,等等,我们需要抓住那些最根本的生命体验,为自己的生命学习。 自主学习的意义,是让这些你真正最为关切的问题成为你的核心学习内容,并且给你自信:你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通过合理的安排你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人生探索,你是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它们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知识,它们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了解洞察的知识。 这些应该成为你知识的核心骨架。从这些关心中,不断的衍生出各个领域的兴趣,通过这些大领域的学习,既是向外求也是向内求,每个人可以去形成自己的一些根本上的理解,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生命。 深度重要体验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希望获得某个领域的知识时,我们最好能够首先获得关于那个领域的比较深的重要体验,而这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取。比如学习编程,应该先多动手,而不只是看书。学习游泳,应该先下水,在安全的地方先玩玩水。学习足球,首先应该先踢踢球玩玩。对历史地理感兴趣应该去当地旅游,把自己亲身置于那个空间里去体验。虽然看书也能够学习,但是旅游时置身于当地的空间里,你才会发现很多你读书时可能不会关注到的重要的东西。 这些深度重要体验的获得,往往都是把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全方位的多维环境里,用自己的生命或身体去真实的感受。知识是有多个维度的,后面我们会讲到,知识的生长或者学习的过程,需要从各个不同的维度获得理解。但如果我们先有好的深度的重要体验,知识的生长就有了个好的可以附着的核心。否则知识间的有机性会比较差,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容易淡忘。 人的学习需求总是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人群。我们接触周边的人群,会产生想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但是人们都受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又有历史和地理的影响,通过读书,对历史地理的了解,还是在了解他人的重要体验,这样获得的重要体验,比较难以成为坚实的构建知识的核心。只有你有了自己亲身的游历,在那个空间里切实的体会到了历史或地理空间的影响,基于个体强烈的感受获得的重要体验,就能够成为很坚实的知识生长的核心。 多查,多问,多思考,基于核心体验去生长 有了核心的深度重要体验,也就等于有了学习的兴趣。要围绕这些兴趣点,多查,多问,多思考,让知识基于这些重要体验去生长成一片互相连接的整体。 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多方面的接触和碰撞,去不断产生跟核心体验相关的兴趣。兴趣点或者问题出来后,要及时的多查询,多思考,及时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知识做扩展。这是个自然的过程,是知识有机生长的过程。 一个领域的知识必须从诸多不同的侧面去审视和理解。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包含了复杂的多个层面的理解。唯有从多个层面去观察和理解,问了许多的问题以后,我们才能说对一个领域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的生长是这样一个有机的过程,当新的知识生长出来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兴趣,这时候过去的学习资源对你又生成新的意义。所以,即使是旧的学习资源,比如说某本书,可能在新的条件下,发现会有新的可以吸收的知识。 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知识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很强的依从内心遵循内心的过程,并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如果我们有比较好的工具帮助我们记录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体验,其实不光是记录,还包括帮助我们在重要体验基础上进行各种思考和知识碰撞,会对我们的知识探索和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学习就是创造自己的知识。 我们遵循内心去生长我们的知识,就不要把知识增长看作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比如看书,好的读书方法,并不是一本接一本的看,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所有的书都同样细节的从头到尾看下来。你可以,比如说,把所有的书都先大致的翻一翻,目录和简介都看一下,了解一下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个别重点的章节可以翻几页看看,做个了解。感觉不需要不好的书可以先不看。好的书,也不是看完一遍就完了,可能过了一段时间自己有了新的增长的知识后,再回头看一遍以前的书,又能有新的收获。 当你发现一位你认可的大师后,这位大师也可以成为你学习的资源,可以专注的把大师的所有文章或作品都看一遍。大师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并且他们往往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回答自己人生很根本的问题。所以这些大师所有的言论都可以拿来看一看,而不用局限于某个专业的知识。而且你会发现大师们在回答自己的人生问题时,一定是来自于多个领域的重要体验。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强的依从我们的内心,我们就可以这样逐层的迭代式的去生长自己的知识。那么这里的学习方法就是很多的。我们在学校里因为应试发展出来的所谓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很可怜的。 多锻炼,多运用 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很多的锻炼,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才能健康的生长一样,我们的知识也需要很多的锻炼,也就是知识的运用,知识才可能长成健康的有机体。 我们的骨头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它们总是根据受到的压力或者牵引力来生成新的骨细胞或者去除旧的骨细胞。科学家通过机械力学的研究,发现比如人的股骨,也就是人体里最大的骨头,其弯曲的形状正好达到最强的力学效果。所以,骨头所受到的各种外力,对骨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需要的。肌肉也是这样,只有锻炼才能很好的生长。 一般来说,如果这个知识领域正好是我们的工作领域的话,那我们运用知识的机会会很多,在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会遇到非常多的现象或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就好像骨头在运用中不断长成最合适的形状一样,我们的知识在不断运用中形成最好的结构。 如果只是业余的兴趣,比如很多人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运用的频率可能会低很多,包括跟该领域的人的接触。但现在互联网的发达,都可以帮助找到很多该领域的职业人士进行交流,或者是其他的业余爱好者一起学习。 当然知识的运用其实在我们身体层面正是在锻炼我们的神经元和大脑,帮助我们的神经元形成更好的结构,所以本身就是种身体的锻炼。 所以,知识都是自己创造的,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使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对你个人来说也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 这是跟现代教育制度所基于的知识概念完全不同的。知识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记忆,而是要生长自己的知识。 基于知识是有机生命体这个命题,我们后面会写介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文章。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The New Education Paradigm in 4 Simple Steps

之前我们总结过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我们的自主教育模式。 Paracraft学习中心,也叫创意空间,是针对6到12岁的孩子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教育模式扩大到所有的年龄段面向所有的人群。下面我做个简单的总结,分成四个步骤。 首先,要有“玩地”。可以是多个玩地。 比如很多自主学习社区都有的,主要面向11,12岁以上青少年的,也就是我说的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如优秀电影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阅读,纪录片,城市探索,游学,学生跳蚤市场,体育活动,艺术类活动如摄影绘画,社交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这一人生成长阶段的玩地。 玩地的大概意思,就是丰富的好玩的可以探索式的玩并能快速学到许多知识的领域。我们在人生成长中需要不断的寻找自己当前的玩地。这是旧的教育范式里没有的概念。 玩地,一定要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导师感兴趣的甚至连导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当然导师对学习者可以有一定的兴趣导入的过程。 每个人生阶段的玩地不一样。在人生第二成长阶段,上述这些成为各自主学习社区普遍采用的学习范围,也和这个阶段人成长的特点有关系。而人生成长的第一阶段,即儿童阶段,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玩地。 所以,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面向哪一类人群的教育,首先是找到玩地。 玩地的建设,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资源如何建设。具体可以看创意空间教育模式的介绍。我们有对玩地的评估的标准,有些玩地,可能学习者不那么容易进行探索的,需要做一些资源建设的事情,把玩地建设的更好。 印象里美国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各种玩地的整理,包括在线建设和分享的事情。当然,他们没有用“玩地”这个词,但大家都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又很好玩的一些共同的项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被旧的教育范式忽略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整体看作一个玩地并评估历史上的各种社会是否更适合个体在其中玩并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建设更好的玩地的历史。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还是回到新教育范式这个话题,这里需要保持简单明了的文体,不能把事情搞复杂了。所以,你大可忽略这一段的内容。 其次,导师要能够观察到学生在玩地里探索式的玩/学习的情况。 同旧的教育模式不一样,找到玩地后,老师不要教,尤其是不要上课式的教。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老师只要告诉学生哪里有好玩的就可以了,下面就观察学生如何自己去玩/学习。玩地的概念,也可以是比较小范围的玩地。比如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导师可以指出很多学生可以去玩的小的玩地。 有时候,导师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兴趣导入工作。在学生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萌芽状态的兴趣但还很朦胧很潜意识时,导师可以做些主动的展示。 如果确实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困难的,在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后,导师应该参与到玩地的建设中去,建设更好的玩地,让后面的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索。这是我们的导师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而不是上课。自主是生命的核心,不要去破坏它。 这里导师需要掌握一条微妙的线,就是只要学生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努力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导师需要明白,任何形式的“教”,都像药一样,可能会有帮助,但一定都有副作用。所以,好的禅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时候甚至是给学生需要很多年才能悟到的指点。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尽量让生命自己去生长。 目前诸多自主学习社区里,大多存在教的过多的现象,不少还是通过比较死板的课程的方式。瑟谷模式是完全的“不教”的,但我觉得可以在玩地建设,导师导学等方面更理论化更体系一些,这样更容易复制和推广。 所以,在线的困难,并不是疫情期间大家叫苦连天的老师备课太辛苦,有疏离感等等,而是导师很难在线观察到学生是如何探索式学习的,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孩子们都在做他们喜欢的各种项目并进行探索式学习,我就能观察到非常丰富的学习现象并给予指导。在线的方式如何做到这些,是需要思考的。这才是在线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而不是所谓的备课讲课困难和疏离感。 当然,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在线问题的。 第三,找到有丰富的学习经验拥有相关领域丰富的重要体验和知识模型的导师。 这样导师在观察学生的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定的引导,能即时发现学生正在积累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通过交互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这些我们在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里已经有很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这些有着该领域丰富学习经验的导师,也很清楚该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玩地,都可以动态的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给学生指出来。 最好的能够胜任这种角色的导师应该是各行各业里优秀的职业人士。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导师的教育。最近,看大家讨论教育要变小,变小后就是这些广大的职业人士都成为导师的教育。 第四,让学生多表达和分享。 多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让他们做学习分享。 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和表达能力,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对那些7,8岁的孩子,我主要每次问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经过简单的引导,他们很快就善于提取自己每天真正所学。我也会每次记录我观察到的他们这次学习到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单独分享给学生和他们各自的家长。这之后就要慢慢的过渡到学生们自己可以记录。这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培养和锻炼的,但获得的却是非常宝贵的内省和知识总结能力或者说知识创造能力。大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定期的做知识分享。 这里面重要的,是大量的学习记录,是围绕重要体验和抽象知识模型的记录。详细可以阅读创意空间教育模式。 这样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不要像旧教育模式里一样,只能拿出学生的课程表成绩单作业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甚至有些创新教育项目也采取这样的方式,那么我觉得最多算是有点创新的教育,却不能算创新教育,更谈不上是自主教育。 以上把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成了简单的四个步骤。这是不是可以成为大家比较简单的开展自主教育的模版?还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这些基本上已经是不少自主学习社区已经在做的事情,个别方面可能有些欠缺或者不太明了。 进一步的,这是不是新教育的范式?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这个问题。 我相信,随着这样的自主教育的开展,大家会逐渐发现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在基于重要体验创造属于个人的知识。这个知识一定是有机的生命体,需要以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重要体验为核心去生长。 所谓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本质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人创造自己的知识。 这些重要体验往往来自于我们在各个玩地里进行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时的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体验。计算机科学/软件编程正是研究生命中心的科学,其实计算机科学应该改名为生命科学。这里不展开。 教育是与我们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里普遍的个体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人云亦云,容易陷入各种情绪等等。身心的健康成长,或者身心的治愈,需要的就是基于玩地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生命体验与知识。被破坏的生命只能用生命去拯救,让生命自己去生长去康复。自主是生命的核心,没有自主就没有生命,必须恢复让生命自主的去进行探索式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 在个人学习的具体操作层面,之前讲过的体育学习六字口诀其实是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学习的。其核心也是基于玩和玩中的直接的体验。 现在国内的很多教育者喜欢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我这里所讲的其实是可以和儒家王阳明的心学很好的对接上。在佛法上则是空与有在新时代的融合。在现代科学上,则是软件编程所研究的“生命科学”,建立在克里斯朵夫亚历山大的关于生命中心的理论基础上,力图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科学。教育学研究的是人很根本的东西,这种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和其他很多领域的科学是相通的。但是旧教育范式里的教育学却是和其他科学都隔离的,顶多借鉴些其他科学的理论比如信息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教育,却无法以教育的研究结果指导其他科学。 本文给了简单的几个步骤,可操作性如何大家判断,给我反馈。更具体的内容还请参看Paracraft学习中心教育模式的总结文章。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About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我们多次用到重要体验这个词。今天我们来稍微谈谈这个词的意思。 偶然看到下面的一段话: 简德林注意到现象学启蒙者狄尔泰、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称为“体验”的概念,以及在现象学中对“体验过程”的描述——是指人类感受感知世界的所有意识现象。简德林由此强调人的本质是体验,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因为人总是通过体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体验不单是思想、知识或话语,也不单是某种具体的情感,而是一种整体的身体感受。 摘自:https://www.sohu.com/a/256847974_782225 什么是知识?因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现在很多人把知识理解为书本上表达出来的信息。但是上面这段话,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即人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体验,并且是一种“整体的身体感受”。 知识是一种抽象,来自于我们丰富具体的体验。 比如一个10岁的男孩,在观察自己种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记录下这些重要体验: 今天我种的一些植物都发芽了,感觉劳动后收获真的好高兴。 今天随便洒下去的白菜种子发芽了,可是向日葵依旧没有发芽 白菜的苗和野菜的芽很像,都是四个叶子的。 白菜的发芽率出乎意料的高,一开始以为只会发芽一两棵的,现在长的比草都密。 本来对即将到来的军训非常兴奋的他,在参加了几天军训后写下这样的重要体验: 我觉得军训好没意思,而且将人类变成了一个无自主意识的低等机器。 简单的举这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具体的体验就是形成以后抽象的知识的基础。 我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在感知周边的世界。虽然那时我们还无法形成关于这些体验的记忆,恐怕也就无法形成所谓的知识性的东西。不过在我们最早的记忆里,也许我们还能记起第一次接触到各种新事物时的感觉,比如第一次看到下雪,第一次过春节,第一次看舞龙表演,第一次游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周边生命进行感知的记忆,是我们知识的来源。 是的,知识都是个人的,是我们自己的,来自于我们记忆中的重要体验,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这些记忆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把学习都看作对周边生命的探索和感知,就像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看到下雪或者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感动,那么重要体验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是的,我们需要把学习看作这样一个过程,学习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能够识别的周边的一切都是生命。如果我们能够广泛的感知它们,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广泛存在的相似性,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生命。 所以,学习,就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探索。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层面去理解什么是重要体验。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Lif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our understanding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中文版 Keywords: Self-Directed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Sudbury Model, Playground, Mentoring, Exploratory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qual Conversation, Family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New Education Paradigm Abstract SDE or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sprung up at home and abroad,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Understanding Sudbury Model

中文版 Abstract 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and form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udbury Model,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Sudbury Model is very rich, beyond what can be put into on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