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习六字口诀

如今体育已经成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并且占比和语数英一样,都是100分。似乎应试是个无所不能的魔棒,把体育划入中考科目就能解决问题。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里疲于奔命,都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所以把体育也拉入应试里面去,这个办法似乎很聪明。

记得米卢做中国足球国家队主教练的时候,给中国足球开的药方就是“快乐”,要享受足球的快乐,要玩起来。否则每次大赛都被心理压力压得动作变形。

我下面结合足球讲一下运动项目的学习。其实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都是差不多的。

考试这东西,很多家长觉得不敢不把它当回事,但我觉得也别太把它当回事。你只要以提高自己的真实能力为基础,考试成绩也不会差的。过于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不光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快乐和身体也没有了。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一个简单的五字口诀:“玩,悟,析,练,赛”

首先是玩起来。哪怕是刚开始踢球,会不会没关系。无所谓会不会。就是上去踢上一脚,享受这个快乐。你一定要享受足球。中国人的文化,太习惯了吃苦耐劳,在“享受快乐”这方面是比较差的。米卢给中国足球开的药方,不啻为给中国文化开的药方。

记得我在小区的草坪上练练颠球的时候有时会有小区里的小孩想跟我一起踢,但我发现上了10岁的小孩比较普遍的已经丧失了探索的快乐,他们很希望我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传球,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要我告诉他们脚应该怎么放,然后很努力要做“正确”,程式化非常明显。说真的,他们要求我这样教他们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悲伤。

玩,就是先不要思考,只要有思考就会有偏差。放下所有的“想”,把念头空掉,直接去玩就好,让身体自己去感应,感应快乐。什么都不要想,玩吧!

有了丰富的玩的体验,下一步就是“悟”。不需要刻意,就是自然的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悟”就行了。只要你不是过于偏执于某件事上,“悟“是每个人自然的能力。

所以,就是在丰富的玩的体验上,简单的”悟“一下就好。怎么做能做得更好?如果你已经不思不想的玩了,还没有什么所悟的话,那你一定是过于偏执于什么了。

也有人喜欢把悟叫做不思考的思考。这么叫都没有关系。你需要明白这是直接的空间的感知。

“析”是分析。有时候,不光是悟,我们还需要动起脑子,做个分析推理。具体的分析一下原因,找解决的办法。


图:小马拉多纳颠球

比如上图中小马拉多纳这样不停的单脚颠球,如果要长时间的这样颠球,其实很关键的是另一只脚保持平衡的能力。如果另一只脚占不稳,很难长时间这样单脚颠球。

或者以前你习惯右脚踢球的,现在想训练左脚,发现左脚跟不会踢球的人一样很笨拙。这时你可以比较左右脚的不同。也许左脚缺乏力量,需要专门的做个力量的训练。或者是发现左脚不能像右脚一样很好的控制小肌肉。

有时候推理分析是需要的。但一般人的问题是过多的进行推理分析,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玩”和“悟”。实际上,“玩”和“悟”是本体,“析”只是在它们基础上的补充而已。大多数人的学习是本末倒置了。

有了上面的步骤,下面就是决定如何训练自己。

首先是根据“玩”和“悟”,找到这个运动的核心本质。足球的核心就是球感,两脚如何更好的控球。我喜欢的运动比较多,很多种运动下来,我可以总结出来,所有的运动都是训练相关的小肌肉与小脑之间的控制与协调。这是我尝试很多种运动后得出的结论。这样,每次开始尝试一个新的运动时,我能依此快速的找到这个运动的要旨。但是,即使你不是已经有这样的丰富的运动经验,如果你掌握了“玩”和“悟”,你也是可以快速的找到该运动的要旨的。

找到要旨后,比如既然足球的要旨是两脚的控球,那么颠球就是最好的训练方法。

之后,也许你又可以悟到足球是空间的艺术,并且必须在非常快的时间里完成对场上瞬息万变的状况的判断和动作的完成,那么空间感非常重要。

所以,可以尝试和不同类型的人踢球,踢不同空间密度的比赛,体验场上人少人多时的不同。这样去锻炼自己对空间的感觉。

看李小龙怎么练习武术的,他也是通过悟,然后针对武术的本质,自己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训练方法。李小龙对武术的本质是把握的非常好的。比如他说我们都两手两脚的动物,所以我们的功夫只能是两手两脚的搏击。

在比赛中,大家都希望比对方做得更好。比如踢球,你快别人也想快。这样的竞技其实是可以创造无比的快乐的,也是最好的“练”和“玩”,不需要以过于功利的眼光去看待比赛。

以上大致是一个循环。在这样一个循环后,再次回到“玩”上面,回到这个初心,在更高的层面进一步享受玩的快乐。这点很重要,因为“赛”和“析”等很可能让你忘记了“玩”。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就是很自然快速的学习方法。

学任何体育项目,都离不开“玩,悟,析,练,赛”这五个字

其实,还有第六个很重要的字“看”,就是多看,不光是看书,要看各种东西。尤其是要达到很高境界的,离不开多看。李小龙学功夫,就自己看了很多门派的功夫,还看了不少的书籍,包括哲学方面的书。马拉多纳也看自己的偶像们踢球,从中吸收营养。

“看”在互联网时代则更加重要,更加丰富。比如学习游泳,可以看看奥运冠军们游泳的样子。学习编程,也需要在互联网上海看,或者去书店海看。大家要深深的喜爱自己做的事情,由这个兴趣去驱动自己找各种东西来看,丰富自己的见识。

能把“看”和上面的五字诀很好的结合的人,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达到很深的境地。

“玩,悟,析,练,赛,看”这六字诀,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学的经验,你就知道,这是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学习的。 有的人自出生以来的思维习惯可能会擅长某几个方面而有其他方面的短板,好的教练就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去指点不同的人。

所以,体育其实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甚至超越自我

这六字里面,传统教育强调的都是在“析”的方面,过于强调“析”,这其实是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当时自然科学的诸多重大突破,把自然科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到了至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机械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逐渐日趋变得机械化。最重要的,则是现代教育为了服务机械化大生产,为了给机械化大生产培养大量的愿意在流水线上长时间做着单调机械的工作的工人,通过系统的设计,有意无意的用所谓的艰深的逻辑推理把大多数人淘汰掉(变成流水线工人)。

那么,在今天的更追求创造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恢复这六字中的其他几个字,尤其是玩,悟,看这几个字。这三个字,其实都是空间的交互与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析”仅仅是辅助,并且“析”本身,也是建立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

发表在 selflearning | 留下评论

编程,生命,教育

我们说软件的数字化,其实就是在数字化生命,是一个不断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所有的我们能够识别的东西都可以数字化。所有的我们能够识别的东西都是生命

软件就是生命,软件不断的创造生命。不光最终的软件或者产品是生命,软件开发中的建模本身就是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建好的抽象模型就是数字化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动态的,还会继续的变化,根据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不断的改进,甚至演化出更多的层次。

所以软件编程可以说是一个识别我们物理世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生命并将这些生命数字化的过程。软件就是数字化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是能够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数字化生命。这就是我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有的定义。如今的人工智能还只是计算,谈不上对生命的识别。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对生命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有了这个最基础的能力,其他复杂的能力如解决问题能力,思辨能力,复杂系统诊断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创造能力都能发展出来。

我常说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玩,学习,创造!这就是生命的过程。可以说生命只做这三件事情。 正是因为软件编程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编程其实就是一个玩,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编程中的抽象建模,就是要找到一个领域里的基本的积木或者说组件,让人们可以去搭建出来各种复杂的建筑或者其他的复杂生命体,如各种网页或者各种电商平台等等。找到基本的单元(学习),让人们可以玩起来(玩),用来搭建各种复杂的东西(创造),这个过程就正是学习,玩,和创造的过程。

真正的玩,一定是同时包含学习和创造的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编程正是这样一个不断的学习新东西,去创造好玩的大家都可以用来创造的东西。并且这是一个实践,交互,获得反馈,不断改进的循环迭代的过程。这就是生命的过程,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必然包含了玩,学习和创造!

所以,编程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只教编程的教育。程序员都需要大量的学习,学习许多不同的领域。并且编程里的学习,必须是非常高效的学习。编程教育就是要教大家如何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大家回归小时候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生命都有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在玩中自然学习的能力,并通过编程对这样的学习形成抽象的系统的认识且能有意识的高效的运用。所以编程教育是重建人类教育的教育,编程教育必然是生命教育。下面这段我们还会继续阐述这点。

编程教育也是重建艺术与科技的桥梁的教育,因为软件编程就是艺术与科技的桥梁,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是人类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由机械化生产和机器大生产催化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人类逐渐变得机械化和机器化的进程,为机器化大生产服务的教育尤其如此。 当你只需要在某个行业做操作性的工作时,你是不需要学习的,你只需要存储一些记忆,比机器高级一些,能够记住该行业很多的术语和操作步骤,成为高级的机器就可以了。我不是只指工厂里的工作,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如此。但是软件编程这样的需要对人类生活和物理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新的领域的学习或者做更底层的抽象的理解,是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的。由软件催生出来的人类的数字化时代,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源,所以学习重新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需求
被现代化教育人为割裂以方便人们记忆的分门别类的学科重新需要互联互通。艺术与科技也绝不是鸿沟,更不应该让科技发展压制艺术与人文的发展,那是非常危险的进程。通过生命空间的感知,我们让科技成为艺术和人文的一部分,已经停滞多年没有重大突破的科学也会重新迎来发展的春天。

人类逐渐机械化机器化,不光是我们的教育深受影响,我们的科研也深受其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教育扼杀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剥夺玩的方式,以所谓的“学习”的名义。名为学习,实为培训,培训高级机器人。),连爱因斯坦也说很庆幸自己没有被现代教育给扼杀掉。当然,爱因斯坦受教育时还在现代教育形成之初。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形的现代教育可能已经把所有的爱因斯坦扼杀光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催生现代化的人类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可谓是光芒四射,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文科学开始普遍的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非常生硬的要把所谓的人的主观完全排除出去,这样其实也就把人类的感知也排除掉了。提出生命中心的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指出笛卡尔的主客观分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也造成了现代科学的缺陷。他提出生命中心,正是要重建主客观的正确关系,在新的科学里将它们重新统一起来。作为建筑师的亚历山大对软件编程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对软件业的期待也非常大,认为程序员是真正能够实现他的思想的人。其实现代科学的发端,来自于文艺复兴里对艺术和人文的全面的追求和探索,科学作为这个探索的有机组成也蓬勃发展起来。但人类的进程,资本逐利的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让艺术人文与科技逐渐割裂开来,对生命的感知被广泛的忽视,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生命的感知是如何被忽略的。比如大家普遍的把数学,物理,甚至编程这样的学科认为是需要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很多人会很快的认为自己不擅长这些学科是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强,自己更擅长艺术方面的学习。我最近看一本满是逻辑思维题的书,翻下来发现所有的题其实都是建立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空间感知解决了80%甚至90%以上程度,然后最后一点就是他们说的所谓的那种线性的“逻辑思维”。这本书讲解的解题答案基本上是最后那百分之十几的逻辑部分,搞得好像这个思维很难,但是如果被忽略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被采用,所有的题目都很容易。这种艺术与科技的分裂,正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变得停滞多年缺少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个状况,就需要重新把对生命的感知带回来,重新建立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桥梁。软件作为数字化的生命,作为关于生命中心的科学,正是被亚历山大赋予厚望的原因。科学的进一步的飞跃,必须回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艺术与科学的充分融合,我们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的达芬奇。

当然,诞生于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计算机科学自身也深受其害。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说:太糟糕了,我们取了个这么糟糕的名字,计算机科学,就好像把脑科学叫做刀子的科学一样。所以今天的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大量的是不合格的程序员。在软件日益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对优秀的程序员的需求是个巨大的缺口。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只能像普通工人一样完成些比较小的既定的任务,探索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差。大量的行业需要的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人员竟然不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几乎没有写过一点代码,遑论对软件有好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学科割裂在软件行业也制造了无数的灾难。

所以,编程教育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而改变的路,就是向更广大的普通人群普及编程的教育。编程教育本身应该是素质教育,在向普罗大众科普编程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改变它被命名为计算机科学以后带来的种种错误的公众形象,找到它真正的实质。首先,编程的学习可以很简单。
只要让人们能够玩起来。现在的编程学习是人为的被弄的太难了。其次,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编程,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职业的程序员,每天大量的写代码。软件行业有大量的职位,产品,设计,管理,学点编程都能帮助你1000倍的更好的做这些事情。

我们前面说软件就是生命,催生了以大量创造生命为特征的人类数字化时代,从而带来了改变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时代基础,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教室教材教师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本身需要大量学习的编程,通过编程教育,也将开启重建人类教育的进程。从改变编程教育开始,人类百年来的自主教育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将会被数字化,形成更为本质和系统的理解,这些软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设施。这些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软件!在编程教育中,人们将接触到学习的实质,如何通过抽象建模去学习,并将学习获得的理解变成可以用于搭建的好玩的抽象模型,甚至编程本身就是学习本身,通过编程去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科的隔阂都会被打破。

对生命大量数字化的编程,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本质的理解。这些理解,会帮助我们做好编程教育,在理论上和软件基础上,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石,帮助教育回归生命本身!

对生命大量数字化的编程,逐渐让人类走进以丰富生命为目标的时代。现在我们还只是在数字化普通的生命,还未能数字化出来能够识别生命的生命能够创造生命的生命,那将真正开启人类的人工智能时代。今天我们做的编程教育,就是在为之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让教育回归生命,构建关于生命的理论体系,都是基础的准备工作。当人工智能能够识别生命创造生命时,人类创造生命的进程会大大加速,我们可以去探索宇宙的一切奥妙。作为逆熵而生的生命,从一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抗宇宙熵增的进程。这场抗争,发展到高级生命的人类的今天,似乎仍然是无可避免的走向失败的宿命,宇宙最终还是会毁灭的。除非我们创造生命的能力,已经可以创造宇宙!谁说那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生命能够逃避最终归于混沌的宿命,成功的完成对抗宇宙的使命!

发表在 selflearning, Software Education | 留下评论

最好的编程学习平台

本文目前只有中文版。

在安格指导学生学习编程。学习编程的人不多。虽然表示对编程学习有兴趣的人比较多,但大多数人似乎都因为传统的对编程的刻板印象,以为学编程就是跟机器打交道,而大多数人是畏惧机器的,所以并没有进入真的编程学习阶段。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希望能够普及编程教育。编程其实不难,但是现在大家学编程,从一开始就给学生灌输很多和机器相关的概念,而大多数人对机器并不感兴趣,所以变成只有对机器感兴趣的人才会去学。另外,传统的观念,主要的强调编程里的算法或者所谓的逻辑推理,也把大多数人拒之门外。

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说:太糟糕了,我们给这门科学取了个这样的名字:“计算机科学”,这就好像把脑科学叫做“手术刀的科学”一样本末倒置。我们今天终于可以看到这个危害的结果。


图: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

真正学过理工科的同学都知道,计算机科学/软件编程绝不是门单纯的理工科。在我看来,它是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人类世界与物理世界之间的桥梁。这是软件编程真正吸引人的所在。互联网之父Bill Joy就深情的描述过他第一次接触编程时那种看着思想转化成可以在机器上运行的代码并显示出结果的美妙感觉,这也正是他对软件编程一见钟情的原因。Python之父Guido则主张,软件编程是人类继写作(即书面表达)后发明的更深刻和优越的思想表达工具,是新形式的知识载体,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编程,编程会成为未来评估文盲的标准。


图:互联网之父Bill Joy

那么普通人如何学习编程呢?我觉得最好一开始的编程不要和机器相关。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大多数人可以玩起来的“玩地”,而大多数人对机器是不感兴趣的。

那么大多数成人都感兴趣的是什么?在每个国家,社交网都是大众最普遍使用的软件,比如微信,微博,facebook, twitter。所以我觉得成年人学习编程的玩地应该是管理他们的社交人际关系,资讯和知识的获取。另外要让他们脱离机器来学习编程,那么就应该让他们在网页上进行编程,比如有网页版的在线编辑器,可以写一些简单的代码,初步体验编程。

比如,我可以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发小的编程示例,大家在上面直接就可以开始尝试些编程。这是大家比较熟悉和方便的方式。

大家可以在网页上编程来管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获取的信息,可以把搭建好的程序分享出来给大家。平台会提供基础的编程指令,用以对人际关系或者资讯做基本的操作。大家可以用这些指令来编程。普通人都可以很方便的尝试编程,有很强兴趣和天分的可以搭出自己的微信或者facebook出来。比较困难的网络连接和高并发,平台或者编程语言本身会自带相当程度的解决方案,网络编程和高并发不会成为普通人搭建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其实web2.0时代也有些类似的让普通人可以“编程”的平台,如yahoo的pipe。 让大多数人能够编程从而更好的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也是大家当时共同的认识。但是当时很多的做法,只是让普通人对数据的简单操作,并且排斥了编程语言,不敢让大众学习编程语言。不使用编程语言的话,能做的事情很少,也很不方便。那个时代(大概05,06年),学习编程语言可能还是大众比较难接受的事情。但今天,大众心理上已经强烈的感受到学习编程的需求,只是大多数编程学习要求他们去学习大量的机器,并且一开始就要学机器,所以很多人虽然想学,但视为畏途,把很多对编程感兴趣的人挡在了门外。所以,今天,应该可以让大众们在社交和资讯获取领域找到他们可以学习编程的“玩地”。并且,使用编程语言来编程,他们是可以打造出微信,facebook这样的大的应用出来的。

这将是个非常好的互联网生态,非常丰富和健康。平台只提供编程基础设施,提供丰富的基本的组件。大家想要怎么管理自己的社交关系或资讯,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管理。不用像今天这样,受制于微信,facebook。拥有自己的信息,拥有自己的应用!

以上讲的主要还是管理个人的人际关系和资讯,也就是人和信息。其实再深一些,就是知识,也就是对“重要体验”的管理。让大家通过编程把重要体验玩起来,去扩展,分享和交互。这就是未来真正的知识平台。

到时,大家拥有的就是一个真正可编程的世界!

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成为职业的程序员。今天软件行业里大量的软件管理人员和产品设计人员等等,都没有什么编程经验,技术人员与产品人员之间的沟通有着巨大的鸿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软件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认为这是很不正常的,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我们的编程教育把大多数人挡在了门外。而我们这里设想的,通过更好的面向大众的编程教育,不光可以让普通人都能够更好的获取互联网带来的力量,让互联网摆脱今天的巨头垄断的沉闷局面,也可以解决软件行业最大的问题,让软件行业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所以,总结一下,一个好的编程学习平台,应该是大家都很熟悉的领域,和每个人的生活相关,大家喜欢去学,愿意去学,有基本的指令和组件,可以通过编程在里面进行各种创造。最好平台或者编程语言本身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网络连接和高并发的问题,让用户可以更专注在他们熟悉的领域。

儿童最好的编程学习平台

那么,我们再来看儿童编程学习,Paracraft正是满足了这些条件。

孩子们非常热爱搭建,喜欢创造,尤其是带有美术的创作。这些就是Paracraft的3D世界给孩子们提供的“玩地”。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分享,他人可以欣赏并重复使用。

而Paracraft所基于的NPL语言,本身就是模拟人类大脑高并发工作原理的编程语言,用户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网络底层和高并发细节的知识,就可以创造高并发的网络应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让孩子们不是必须先大量了解机器才能学习编程,普通的孩子就可以创造出大规模的网络应用。

我们的期望,同上述的成人世界的编程学习一样,未来孩子们可以创造出无数的“并行世界”(ParaWorld),教育者们也可以为孩子们设计出各种富有教育意义的世界,比如学习生物,数学,物理,古诗词的3D世界等等。

同样的,Paracraft未来也会是儿童最好的社区,是儿童的可编程世界!

发表在 未归类 | 留下评论

软件编程中的知行合一

知与行的关系,大师们你来我往讨论争辩了几千年都没说清楚,成为中国哲学的一大命题,在软件编程里,却像天上的明月一样一清二楚一目了然:我们对一个领域通过观察和实践,快速的形成理解模型,并根据该模型搭出初始的原型,用这个原型去快速的实践和交互,根据获得的反馈不断的改进和丰富我们的模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老人家老学究的这句话,在编程中也是清清楚楚无需多言的。

大家现在是不是对编程的实质有一些了解了?为什么我们说编程是最好的思考最好的学习?

当年编程最吸引我的就是,文人们表达自己的思想,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文人相轻,谁也不能说服谁。用编程表达思想,代码必须能在机器上跑,必须给千万人使用,直接就是验证,直接就是行动和改变!

所以,我们有句行话:用代码说话!

发表在 Software | 留下评论

人与机器,什么样的人工智能?

本文只有中文版。

编程教育是重建艺术与科技的桥梁的教育,因为软件编程就是艺术与科技的桥梁,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是人类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

由机械化生产和机器大生产催化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人类逐渐变得机械化和机器化的进程,为机器化大生产服务的教育尤其如此。

当你只需要在某个行业做操作性的工作时,你是不需要学习的,你只需要存储一些记忆,比机器高级一些,能够记住该行业很多的术语和操作步骤,成为高级的机器就可以了。

我不是只指工厂里的工作,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如此。但是软件编程这样的需要对人类生活和物理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新的领域的学习或者做更底层的抽象的理解,是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的。

由软件催生出来的人类的数字化时代,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源,所以学习重新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需求。被现代化教育人为割裂以方便人们记忆的分门别类的学科重新需要互联互通。艺术与科技也绝不是鸿沟,更不应该让科技发展压制艺术与人文的发展,那是非常危险的进程。

通过生命空间的感知,我们让科技成为艺术和人文的一部分,已经停滞多年没有重大突破的科学也会重新迎来发展的春天。

人类逐渐机械化机器化,不光是我们的教育深受影响,我们的科研也深受其害。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教育扼杀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剥夺玩的方式,以所谓的“学习”的名义。名为学习,实为培训,培训高级机器人。),连爱因斯坦也说很庆幸自己没有被现代教育给扼杀掉。当然,爱因斯坦受教育时还在现代教育形成之初。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形的现代教育可能已经把所有的爱因斯坦扼杀光了。

另一方面是因为催生现代化的人类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可谓是光芒四射,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文科学开始普遍的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非常生硬的要把所谓的人的主观完全排除出去,这样其实也就把人类的感知也排除掉了。

提出生命中心的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指出笛卡尔的主客观分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也造成了现代科学的缺陷。他提出生命中心,正是要重建主客观的正确关系,在新的科学里将它们重新统一起来。

作为建筑师的亚历山大对软件编程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对软件业的期待也非常大,认为程序员是真正能够实现他的思想的人。

其实现代科学的发端,来自于文艺复兴里对艺术和人文的全面的追求和探索,科学作为这个探索的有机组成也蓬勃发展起来。但人类的进程,资本逐利的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让艺术人文与科技逐渐割裂开来,对生命的感知被广泛的忽视,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生命的感知是如何被忽略的。

比如大家普遍的把数学,物理,甚至编程这样的学科认为是需要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很多人会很快的认为自己不擅长这些学科是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强,自己更擅长艺术方面的学习。

我最近看一本满是逻辑思维题的书,翻下来发现所有的题其实都是建立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空间感知解决了80%甚至90%以上程度,然后最后一点就是他们说的所谓的那种线性的“逻辑思维”。这本书讲解的解题答案基本上是在讲最后那百分之十几的逻辑部分,而忽略了作为基础的空间感知的那部分,所以搞得好像这个逻辑思维很难。但是如果被忽略的空间感知和思维没有被忽略掉,书上所有的题目都很容易。所谓的逻辑思维,如果以空间感知为基础,其实是很简单的。

这种艺术与科技的分裂,正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变得停滞多年缺少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个状况,就需要重新把对生命的感知带回来,重新建立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桥梁。软件作为数字化的生命,作为关于生命中心的科学,正是被亚历山大赋予厚望的原因。科学的进一步的飞跃,必须回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艺术与科学的充分融合,我们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的达芬奇。

当然,诞生于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计算机科学自身也深受其害。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说:太糟糕了,我们取了个这么糟糕的名字,“计算机科学”,这就好像把脑科学叫做“手术刀的科学”一样。


图: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

所以今天的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大量的是不合格的程序员。在软件日益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对优秀的程序员的需求是个巨大的缺口。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只能像普通工人一样完成些比较小的既定的任务,探索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差。行业需要的大量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人员竟然不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几乎没有写过一点代码,遑论对软件有好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学科割裂在软件行业也制造了无数的灾难。

艺术与科技的分裂,也严重局限了我们的人工智能研究。今天的人工智能研究,绝大多数都停留在统计算法层面,远远谈不上智能。除了极少数的人,今天的人类世界太缺少能够在整体层面思考人工智能的人。我们百年来的现代教育给我们的今天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人工智能可以是人类掌握核力量后又一个可以摧毁我们星球文明的技术。三体里的设想,警告不要让外星文明知道我们地球文明,因为外星文明很可能比我们的技术要高出很多,可以轻易的消灭我们,就好像我们踩死一只蚂蚁一样。

我觉得这个设想是有问题的,因为如果外星文明真的拥有比我们发达许多的跨世代的技术时,这样的外星文明一定是已经解决了内心困境的文明,否则早就把自己玩死了。我们的地球文明如果没有解决自己心内的问题,仍然在人文艺术与科技割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我们还能延续多久,是个巨大的问号。虽然人类的进化优势依靠的是大脑的智能,但是如果智能没能发展成智慧,人类主宰地球的时间长度可能还不如四肢发达的爬行动物恐龙。

所以,在软件日益普及,人工智能成为风口,人工智能教育也成为编程教育的风口的今天,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是让人类社会进一步机器化机械化的人工智能?还是把人类真正解放出来,让人类能够充分追求自身的生命自由实现生命价值的人工智能?我们的生命自由,生命价值到底是什么?

发表在 未归类 | 留下评论

空间如何产生智能

我们说空间感知能力是一切智能的基础。今天我们简明扼要的来谈谈这句话的意思。限于篇幅,本文旨在给出一个大概的框架,跳跃性可能会比较强。为了保持文章的易读性,内容会做大的简化,也不对相关的文献做引用。

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和识别

从简单的有机生物诞生以来,生物一直遵循着自然选择的淘汰和演化。趋利避害是生物物种得以生存的基本机制。趋利包括了进食和求偶繁殖,避害则是躲避天敌或者自然灾害。趋利,需要能够识别自己能够吸收的食物,可以交配的配偶(暂不考虑单性繁殖),避害则需要能够识别自己的天敌。

不管这种识别,是在哪个层次上的识别,简单的趋光或避光原则,简单的化学反应,神经反射还是复杂的大脑新皮层上的模式识别,都是对自己周围空间的识别,我们可以把这些空间里的食物,配偶和天敌都称作“生命中心”,都是与我们生命的生存相关的空间体。

说起来,生物体不过是有机大分子组成的一种复杂空间,比如最早的细胞的产生不过是一层油膜把一些遗传物质包在了里面。但是这种空间已经具备了识别其他空间的能力。这就是智能的开始。当然,趋利避害还只是简单的智能。

生物学家猜测,当简单的生命体发展出一些能够感光的细胞后,开始获得一些进化上的优势。比如可能可以游向有阳光的地方,那里可能营养物更丰富,或者发现有一大块阴影逼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逃离。这些感光细胞一开始只能感受到一些光的明暗。但随着生物的演化,逐渐发展成了眼睛,有了更强的识别能力。

图:皮卡虫躲避奇虾(源自NHK纪录片)

但不同动物的眼睛仍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哺乳动物里猎食动物的眼睛有很好的景深,可以准确的判断猎物与自己的距离。而食草动物的眼睛则缺乏很好的景深,但视角很大观察范围很大,可以帮助它们更早的发现天敌。兔子匆忙逃跑的时候很容易撞到树上,就是因为眼睛缺乏很好的景深。

这些哺乳动物,比如梅花鹿,就可以识别出来自己的母亲,也能够识别出危险的天敌如狮子豹子狼等。

而狼群豹群的围猎,更需要复杂多层次的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同伴的位置,攻击的策略等等。

今天的人类科学还没有研究的很清楚动物的意识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应该不是以前大家认为的简单的条件反射。很明显,动物应该有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虽然不像人类拥有语言,很多动物是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声音来做简单的沟通的,比如小丑鱼能发出某种特定的声音来给其他家庭成员预警。人类因为拥有了语言,可以帮助识别更丰富的生命中心,包括更为抽象的生命中心。因为语言,才形成了人类特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可能就是在人类大脑新皮层上的某种结构。

语言有助于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的形成。当然,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也会帮助我们生成记忆。我们看到熟悉的场景或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想起过去的某个片段。语言,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各个概念(生命中心)组成某种空间的结构,并且我们不断的通过思考和学习来优化这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不断抽象的层次,帮助我们把识别出来的各种生命中心组织起来,形成我们行动判断的依据。这种大脑新皮层上依据语言概念形成的空间结构,恐怕就是知识。

知识是由各种概念组成的,这个观点大家都很熟悉。说知识的综合与拆解非常重要,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这个大家可能也听说过。

但是我这里要说,知识的基本单元是重要体验,重要体验是知识的最基本的生命中心,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基础上的抽象模型。另外,我还要说,人的智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而所谓的综合能力,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是建立在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基础上的。我们可以不用提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各种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生命中心的感知能力,以及在这个感知基础上的综合与拆解能力即可。其实,综合与拆解能力的基础也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的识别能力。所以,人类智能的基础,就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的识别。

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单元是重要体验,智能的基础就是对组成知识的各层生命中心的识别,那我们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现在大众对知识的概念,还停留在把知识当作书本或者文章式的理解。如果能够认识到知识是大脑新皮层上的基于重要体验的某种结构的话,我们可以把知识的力量发挥到所有需要的场景里去。

这里说的重要体验,就是对生命中心的体验。当我们能够识别我们的亲人或配偶时,这就是一种重要体验。所以,重要体验就是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比如,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很多东西是你用眼睛“看”不见的,但是你可以通过体验去“看”。这就是重要体验的意思。

大脑新皮层在哺乳类动物中开始出现,灵长类拥有比较厚的大脑新皮层,而人类的大脑新皮层则更是厚了很多。这个“多余”的大脑新皮层,我们认为就是用来储存知识的。因为人类这厚厚的大脑新皮层,人类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

哺乳类尤其是灵长类和人类的进化优势,靠的就是大脑智能的发展优势。人无利齿,没有强健的肌肉和极度的速度,就是狮子老虎的利齿肌肉与速度也无法和爬行动物的恐龙相比。人类的眼睛,嗅觉等比其他动物差的很远,更没有鸟类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和鲨鱼感知极弱电流的能力。但人类的大脑,是独一无二的,这让人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

看见

释迦摩尼曾问他的学生,在一个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子里,你是见还是不见?或者说,如果你眼睛瞎了,你还能看见吗?

在动物发展出能够感光的细胞也就是眼睛的前生的时候,可能已经先发展出了嗅觉或者触觉的感知能力。所以,虽然还不能“看见”,但是它们已经可以识别自己周边的生命中心,已经可以趋利避害。

眼睛不过是可以对我们所处物理空间里的光波产生反应。嗅觉不过是对气体中的分子的形状能够产生反应。触觉不过是对压强的反应。听觉不过是对空气中粒子震动的反应。细胞不过是一层油膜里面包了点遗传物质,从而有了单细胞生物。但当这种简单的生物可以感知周边的生命中心时,就有了最初的智能。

所以,即使没有眼睛,我们也能够“看见”。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视神经后面连接着大脑区域的“看见”。脑科学发现,其他的感觉包括嗅觉和触觉听觉等等,这些神经最终都会连接到视神经后面的这块脑区域,对应的都是对空间的感知。当你闻到或是听到什么时,你的大脑也会产生图像。所以,所谓的“看见”,不过是大脑识别出了生命中心而已。这个被看见的东西,不一定需要发光,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图:视觉皮层位于后脑勺


图:视觉皮层

比如历史,你能看见历史吗?没人能用眼睛看见过去的历史,但历史对我们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到。比如社会,社会里很多事情我们都是看不见的,那我们又是如何了解社会的?

所以,因为人类大脑的发展,人类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尤其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等等这样的“看不见”的抽象的生命中心的识别。

这也是上面我为什么用“重要体验”这个词的原因,因为生命中心不是都用眼睛来看见的,甚至不局限于我们的五个感官。我们应该用生命去体验,去感知其他的生命中心。这个“体验”,体验的是生命。

人类拥有这么强的感知生命中心的能力,可以去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且在大脑新皮层里形成代表知识结构的抽象模型,这就是人类的“看见”。这种“看见”的能力就比动物们强多了,虽然我们没有鹰的眼睛,鲨鱼的鼻子。

这种“看见”,往往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进行识别的能力,包括对一个大的生命中心感知可能组成其的几个小的生命中心,分别去感知这几个小的生命中心,再综合成大的生命中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学习让我们逐渐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大脑上拥有更好的结构。当我们有更好的知识结构时,我们就能更好的“看见”。

智能到智慧

动物生命的发展,其生存繁衍并由此可以代代演化以适应环境从而得以长久的生存,依赖的都是趋利避害的能力。动物生命发展出来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帮助它们趋利避害。

但在趋利避害之外,这些动物们竟然能发展出类似美感的东西出来。

不同的动物有它们自己的“美感”,我们知道鸟类是很有“美感”的。雄鸟为了求偶,都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并且,很多种鸟的雄鸟都会收集一些漂亮颜色的小物品,堆积在一起,用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图:收集漂亮装饰物的园丁鸟


图:园丁鸟为求偶精心搭建的建筑

还有一种鱼,竟然能够长时间的用嘴吹海底的沙子,慢慢的吹出来一幅相当复杂的图案,在人类看来这个图案都是相当美的。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0260088703b7803991d3a0d


图:小鱼在海底搭建的精美图案


图:小鱼搭建图案的过程

除了美感,拥有较大脑容量的海豚,竟然懂得玩乐,可以设计游戏,比如一群小海豚寻找海底合适的珊瑚碎片,游到水中的高处抛落,观察珊瑚碎片在水中飘落的轨迹和翻转的“舞姿”,它们似乎也有审美感,谁的珊瑚碎片坠落的舞姿最漂亮谁就赢了。https://www.sohu.com/a/204400557_651046


图:小海豚抛珊瑚碎片


图:小海豚欣赏珊瑚碎片下降的方式

人类发现,越是拥有较大脑容量的动物,如海豚,鲸鱼,大象,越是喜欢“玩耍”,会设计出各种好玩的事情,也拥有更复杂的感情和行为。

这些,都已经超出了简单的趋利避害。

我们前面说了,人类的大脑,能够“看见”的能力,是其他动物完全无法比拟的。其他动物只能是简单的趋利避害,而人类的生存,则不是简单的趋利避害足够的。人类在短短的几万年里发展出来的适应自然的能力,远远超过了自然进化的速度。

人类的看见的能力,早已经不止是看见食物,配偶和天敌。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宇宙的真理在万事万物之中,只要格物致知,我们就能发现真理。而人的情感是阻碍人认识“天理”的。为了追求真理,不光是欲望,人的一切情感都要被否定。

朱熹为了追求真理,已经彻底否定了趋利避害的生物性。朱熹只为“理”存在。朱熹给出的求学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向外界求,格尽天下的物,就能求得至上的理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受到我们感情的干扰。

王阳明照着朱熹的方法去追求真理,格物致知,格了许久也没有发现“理”,终在人生最低谷时意识到问题所在,于是提出“心即理”,“致良知”,宇宙的真理就在我们心中。人的情感不应该否定,发自本心的情感反而就是大家追求的“理”。所以,追求真理还是应该向心内求。


图:王阳明心学

释迦摩尼说每个人都有无穷的宝藏,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因为我们的身体里,就蕴含着宇宙的真理。我们的意识里发生的一切,同样包含着这个宇宙最深层的奥秘。而且,我们天天与我们的意识为伴,没有其他任何东西我们更了解的了。所以,王阳明说要向心内去求,才是求学的方法。

可是我们这里要更进一步,向外求,也是向内求。格物致知,了解世间万物,也是了解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心内是如何变化的,我们就知道宇宙万物都是这样变化的。如果我们能看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或者相似性,我们就知道,向外求,也是向内求。都是我们可以运用的求学的方法。具体现在应该向内还是向外,只看我们当前的需要。如果向内探寻了一段时间,没有太大进展了,就可以向外探寻一段时间。同样,向外探寻一段时间后,又可以向内探寻。只有如此内外一体,才能做到“知行合一”。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情,不管是经商,做管理,做学问,做教育,甚至体育运动等等,都是一回事,都是在学习同一样东西。所以,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世间的道理和知识,对于追求“理”,也是非常需要的不可少的。

这里的内外一体的,就是对空间的感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智能乃至智慧。如果我们能够很好的感受生命中心,那么没有内也没有外,一切都是空间。

更高形式的生存策略,并不是来自于简单的趋利避害,而是必然涉及到对生命的深入全面的理解,即所谓的“理”。 虽然我们的身体并没有进化多少,我们的身体如其他动物一样,仍然保持着最基本的趋利避害的许多本能,比如我们的内分泌系统,但是我们对生命本质的了解,已经足以让很多人做出与简单的趋利避害相反的事情。

这些,已经不是简单的智能,而是智慧。我们到底超越了我们的动物生命本身,可以去拥有洞悉生命的智慧。

空间孕育了生命,能够感知生命中心的生命,从智能到智慧,最终洞悉生命的意义。

所以,诸位,空间是什么?

发表在 科学研究, selflearning | 留下评论

Paracraft学习中心即创意空间介绍

English Version

关键词:

Paracraft,学习中心, 青少年编程教育,探索式学习,重要体验,抽象建模,复杂系统,玩地,小项目列表,学习文档,学习记录,学习档案,学习咨询,自主学习,自主教育,空间感知,空间思维,新教育范式,生命教育,生命发现,生命表达,生命中心,未来教育

简介

本文介绍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是基于瑟谷模式的一种自主教育模式。不同的是非全日制,并且面向所有的孩子与家长,让所有的孩子和家庭都能接触到瑟谷模式的自主教育,把瑟谷模式推向整个社会,是可复制可规模化的自主教育模式,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其成功实施和未来可以期待的大规模复制,将是人类迎来基于新教育范式的未来教育的关键一环。


我们在试点开展的Paracraft学习中心,也叫创意空间,我们在校内和校外都有开展。校内是用的四点半课堂的时间,一周2个小时。校外是周六周日的时间,一次也是两个小时。校外是收费的。

本文对创意空间的学习/教育模式做个简单的介绍。

Paracraft, 学会编程,学会学习!

首先,我们看一下图。


图:Paracraft, 学会编程,学会学习!

我们的口号一直是“学会编程,学会学习!”Paracraft的学习,不光是学习其中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 并且我们这里所说的学习,不是上课学习那种线性的方式,而是交互的,是与生命空间的交互,包括了感知,选择,交互,反馈,迭代的过程。也就是说是自主学习的过程。

具体操作实施

我们先来看看具体的创意空间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

首先,创意空间是以项目为主的。学生从一开始进入Paracraft就开始做项目,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动手做项目。我们也有课程,甚至有多种多样的课程,但是课程只占比较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做法也和很多的项目式学习并不一样。简单的说,我们的学生是在丰富的玩地里自主的玩,真正的玩。真正的玩,是一定会包含丰富的学习的,只要我们把玩地建设好。

我们的资源/土壤建设,就是这个玩地的重要部分。

资源和玩地建设

资源的建设,我们秉持三个原则:

第一是丰富性。这样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孩子来到Paracraft都可以找到自己能够做的事情,或者说适合自己当前能力水平的项目,有丰富的选择性。这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第二是开放透明。这样探索式的学习就容易进行。

第三就是要结构良好。我们有这样丰富的资源,如果有良好的结构的话,学生一目了然就能看清大概的结构,好像我们看一个复杂但结构良好的建筑一样。这样就方便学生与之交互。而不是线性的从头看到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水平,不断的与资源交互,来实现自己当前需要的成长,达到有机的学习。


图:结构良好的复杂建筑

当丰富的资源被很好的呈现出来,Paracraft本身又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去玩和创作的平台,这些资源就和Paracraft一起成为很好的玩地,孩子就会自主的在其中进行探索式的学习。

我们现在来看看我们目前的资源。我们的资源建设和玩地建设是一直不断持续进行的,我们根据教育实施过程中获得的反馈,不断的建设我们的资源。

小项目列表

下图是我们的小项目列表。小项目列表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可以做的事情。当他们没什么思路或想法时,可以浏览一下这个小项目列表,看看其中哪些是自己当前可以去尝试的。一般的项目式学习里都是比较大的项目,我们的学生在Paracraft里的学习也可以很快进入到做那样的大项目的阶段,并且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做那样的项目。但平时包括做大项目的间隙更多的是通过小项目来获得持续性的丰富全面的成长。


图:小项目列表截图1


图:小项目列表截图2

我们按难度只做了大的阶段划分,从小白到进阶到高阶。没有做过细的划分,更没有按年龄来划分。学生们自己浏览这些小项目列表时,是自己可以去感知自己大概能做什么项目的。我们有的孩子还特意挑战特别难的项目,来看自己是否可以更快的成长。如果他发现确实很难,他自己会再选择难度小一些的项目。这个自主选择的过程,其实正是学习能力的一部分。

学习文档

下图是我们的学习文档。 编程学习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会查询文档进行学习。对文档里有什么内容有大概的概念,需要的时候知道到哪里去查找。其实这就是基于建模的学习。我们后面会详细介绍基于建模的学习。任何复杂系统的学习,都非常需要基于建模的学习,包括文档的查询。所以我们这里的文档也是有意识的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学习能力。


图:学习文档

首先是一个26分钟的教学视频。在小项目列表里也有。刚开始Paracraft学习的学生,只要看完这个视频,就可以上手在Paracraft里做项目了。所以Paracraft创意空间里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在做项目的。

教学视频

这是我们的教学视频。看视频学习,会有一个问题,就是很难查找自己看过的内容或者说知识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视频下面标记了出现各个知识点的时间,多少分多少秒,方便学生们查找。因为这些页面是可以搜索的,学生们可以通过搜索来更快的查找相关的教学视频。


图:教学视频


图:时间线上标识知识点的视频

优秀作品,包括Paracraft这个软件作品本身

除了以上资源,其实Paracraft本身,因为在软件设计上坚持的开放透明原则,也成为很好的学习资源。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先,在Paracraft里,可以通过一个项目的id打开一个项目,然后可以切换到编辑模式,打开其中的代码方块或者电影方块,了解这个项目是如何制作的。这样非常方便学习他人的优秀作品。事实上,创意空间里的很多学生都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学习。
  2. 其次,我们有keepwork.com这个作品分享平台,方便学生们交流作品。
  3. 在Paracraft里,很方便可以打开一个终端,在其中看到实时的代码执行的状态。
  4. Paracraft 和 NPL 是开源软件。对有潜质的学生,他们可以深入去了解查看Paracraft和NPL的源代码,参与到Paracraft 和 NPL 的软件开发中去。

所以,在Paracraft终端,我们会推荐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我们的学生经常会在里面浏览各种作品。

另外,在keepwork.com上,有更多的学生作品分享。

我们的学生都会探索这些作品,把他们打开来研究。甚至我们官方制作的相当复杂的作品,他们都会打开来看看。这些作品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

学习探索到一定程度的学生,就会去探索那个可以查看代码实时运行状态的终端,并进入到对源代码的研究中去。Paracraft从设计之初,就是要成为这样的开放的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式学习的软件。 我们近几年不过是在低年龄的学生的引导阶段,做更丰富的内容,建设好玩地,让所有不同的学生都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探索式的自主学习。

学习记录

除了学习资源或者玩地的建设,创意空间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学习记录。我们在教育实施中会做大量的学习记录,包括学习档案,学习咨询记录和日常的创意空间实施记录。

学生学习档案

我们会为每一个学生从一开始都建立一个学习档案。这个档案会随着我们对该学生的了解持续的更新。这个学习档案,代表了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特个体的生命,就像Paracraft作品“我们都是奇迹”里表达的每个个体都是独特的生命。学习档案也代表了导师对这个生命的生长的持续关注。新来的导师,只要看一眼学生的档案,应该就能对这个生命有个大概的了解。


图:创意空间学生学习档案

学习咨询档案

我们大概每个月对学生做一次学习咨询。每个学生5分钟。学生轮流到老师座位上,可以咨询老师任何关于Paracraft学习的问题。如果学生没什么问题,老师会主动问学生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目前的状况,兴趣点在哪,希望做什么样的项目等等。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想法和他们的能力,指点一下项目的想法。我们有个关于如何做学习咨询的文档


图:创意空间学习咨询记录

创意空间日常实施记录

然后就是创意空间日常的实施。

我们说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所以我们认为一个老师只能教自己拥有的代表自己个人理解的知识模型的知识,只能教打动过自己的重要体验。

我们的老师,实际上我们没有老师,只有导师,我们的导师都是有着非常丰富的学习经验的职业人士。导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去创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模型。

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

所以,在创意空间里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特别要求导师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具体的,我们要求老师遵循下面几个步骤:
1. 导师不要直接给答案。导师应该对我们的资源和知识模型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指出探索的方向即可。比如我们的文档或者教学视频里有相关内容的,让学生自己去其中查找,并观察学生能否顺利查找到该资源并能够自己看懂。
2. 如果有其他学生知道的,让其他学生来回答。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互相的教与学。这其实是孩子们非常擅长的事情,根据我们的观察,有很好的效果。
3. 如果我们的资源里没有相关内容,并且其他学生也不知道的,那我们的导师需要能够现场演示自己如何去探索发现这个知识。所以我们对导师要求要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和相关的重要知识模型,这样他们才可以这样在现场展示探索式的学习。
4. 事后,导师要做分析,如果确实是我们的资源内容欠缺的,或者结构不清晰难以查找,或者内容晦涩难懂的等等,可以进一步提高的,要持续的提高我们的资源

引导学生根据重要体验和知识建模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除了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我们的导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重要体验和知识建模来构建自己的知识。

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这些孩童们非常喜欢联机,用Paracraft的联机功能来合作项目。我看他们这么喜欢联机,不停的尝试输入局域网或者互联网服务器的网址,我就问他们知不知道自己输入的是什么,为什么是那么一串数字?为什么几个点隔开?如何通过这些数字在网络上定位一个电脑?局域网与互联网什么区别?输入的那个url又是什么?之前的ip地址和这个url又是什么关系?然后让他们打开windows或者mac里的命令行终端(孩子们看到他们的电脑和Paracraft一样可以输入命令行时都一阵欢呼),通过命令查找自己电脑的ip局域网地址,再查找某个网站比如豆瓣网的ip地址是什么。再让他们打开浏览器,跟他们讲浏览器地址栏里输入url访问某网站的道理。

因为孩子们对联机很感兴趣,联机的背后其实就是网络的知识。我结合他们当前做的事情和兴趣,点出背后的相关知识,引导他们去探索。他们通过联机,积累了一些关于网络的重要体验。我根据我自己有的关于网络的知识模型和组成这个知识模型的重要体验,在现场即时的动态的做了个设计。给学生们现场展示一些东西,让他们尝试一些事情,积累更多的与网络知识模型相关的重要体验,让他们对网络的知识模型有点概念,建立个最初的框架,以后他们碰到跟网络相关的重要体验,都能够快速的识别出来,可以继续丰富他们的知识模型。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们不少学生喜欢玩Paracraft里的挖一挖游戏,或者喜欢搭建很高的梯子或者山,然后爬上山,爬的很高很高。(再跳下来!)我问他们你们知道你们能搭多高吗?或者你们能够挖多深吗?告诉他们是255,问他们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数字?问256是2的几次方。年纪很小的一下子算不出来的,就问2的2次方是多少,3次方是多少。就是把他们日常接触的现象后面的相关知识点出来,比如这里的关于二进制的知识,根据他们目前能理解的水平让他们去积累更多的相关重要体验。

职业程序员都是有着非常丰富学习经验的人,对软件编程里有哪些重要的知识模型非常清楚,对相关的重要体验非常清楚,看到孩子们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能够快速的识别出来相关的知识模型和重要体验。然后即时的给孩子点出相关的知识模型,再根据孩子的兴趣与能力,给出更多的相关重要体验,让孩子们很快的把相关重要体验就能有一个积累。我们的导师还需要有很好的对模型的表达能力,能够用简洁的文字把抽象模型表述出来。这也是作为程序员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

所以在创意空间的实施过程中,我们的导师是不断的持续的在做这些事情的,反复的让学生们接触这些重要体验和知识模型,帮助学生去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

所以,我们看到在某领域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导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拥有非常丰富的曾经打动过他/她的重要体验,才可能进行这样的导学,才可能打动他/她的学生。

当然,这些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孩子们都很喜欢玩Paracraft和在其中创作。熟悉Paracraft和相关资源的导师也需要告诉孩子们哪里有好玩的东西,这也是导师的一个职责。孩子们一般会彼此交流好玩的东西。对于新来的学生,导师要稍微指引一下。并且在学生们进阶的过程中,导师需要不断的展示给学生进一步的好玩的地方在哪。这些其实都是我们玩地建设的一部分。

所以,你看到我们的导师必须关注生命的成长,必须细心观察学生们的学习。

导师们每次创意空间的教育实施,也需要做学习记录。要把观察到的学生今天学到了什么记录下来。每次的创意空间的学习结束时,导师会问学生今天学到了什么,去帮助学生不断的增强对自己学习反思的能力,建立起显著的学习意识。现在我们主要是导师记录学生学到的东西,慢慢的我们要让学生也自己做这个记录。导师的记录我们当天分享给学生各自的家长。在Paracraft学习中心,我们希望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我们的基于建模的知识表述,是家长基本能够看懂的,因为很多知识(基于抽象建模)是相通的,不会有太多的知识隔阂。

下图是一个我们关于学生的重要体验的记录,其中的一个片段。


图:创意空间实施记录:学生学到了什么

我们的导师还要记录导师自己学到了什么。我们认为导师在导学过程中一定是在学习的。如果导师创意空间的一次实施下来,没有学习的重要体验,我们觉得可能是有问题的。

下图是一个导师记录的创意空间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体验。


图:创意空间实施记录:导师学到了什么

这些学习记录,也是我们做师资培训和督导的基础。

另外我们希望学生在每次来创意空间之前,能稍微有个计划,今天想做什么,学什么。家长可以先帮学生做这个记录。以后慢慢的让学生可以自己记录。

多种多样的“课”

创意空间是以作品创作为主的学习,我们也有“上课”,并且课的种类很多。专题课是针对某个专题的课,比如如何设计游戏的关卡,闯关中如何通关保存等等。我们也会观察学生整体的情况针对性的设计一些课,或者项目方面的指导。更多的是前面讲过的即时的动态的设计的关于某个知识模型的小“课”,可能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这种“课”是日常不断的都会有的。

好,以上我们大概介绍了创意空间具体的操作和实施。可以看到Paracraft学习中心是完全基于作品创作,基于玩,学习和创造的学习。

效果

下面,我简单讲一下创意空间里学生学习的效果。不到一学期的学习,我们的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他们有问题的时候都会先去我们的资源比如文档或教学视频里查找有没有内容可以帮助到他们的。他们在做项目的间隙会去看一下小项目列表,看一看现在自己的能力是不是有一些小项目可以做了。有的甚至会去探索相当难的编程项目,看一看自己是否能更快的掌握编程。如果他们发现确实太难,他们自己会去选择难度低一点的项目。这样的探索和感知的能力,其实是最根本的学习能力。当然,导师看到他们在做这样的挑战时,会适当的给予一些指点,看能不能帮助他们挑战成功。他们也会有目的的去看一些跟自己项目相关的内容,比如在探索制作过山车项目的就会集中的去看与铁轨相关的文档和视频,制作解密游戏的学生就会去集中的看各种机关的使用的文档和视频,或者研究他人项目里的机关是如何设置的。有的学生对电路感兴趣,就会专门研究电路的内容,自己创作很多电路的小项目。

我相信大家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到,“自主”在学习里有莫大的意义。

创意空间里的孩子有大量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项目,可以说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做自己想做的项目。只是在间隙或者碰到问题时会看一下我们的资源,看看有没有能够解决他们问题帮助他们成长的内容。他们也会定期的每次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浏览我们的文档或视频,保证持续性的学习。

因为这些孩子都在做他们自己想做的项目(而不是像很多学校或者机构是做老师指定的项目,甚至是跟着老师一步步的做),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项目中观察到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真实的兴趣。比如他们最喜欢做的项目是几大类:过山车,跑酷,解密。尤其是男孩,会特别喜欢制作过山车和跑酷游戏。我看了不少他们制作的惊险的过山车游戏和各种场景和类型的跑酷游戏。很多孩子喜欢做爬高山的跑酷游戏,做得非常好。做解密游戏的孩子喜欢研究各种机关和命令行的使用。

除了这几个大类以外,不少孩子也表现出来他们独特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搭建非常复杂的电路。有的喜欢搭建飞机轮船等等,都表现出来不错的建模能力。

虽然有很多的关于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故事可以讲,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不多讲了,我们在小程序的其他文章里会讲到。

创意空间模式,从学习和教育的角度来认识

下面我们从学习和教育层面对创意空间做进一步的介绍。

基于抽象建模和空间的学习

Paracraft的学习是基于建模和空间的。Paracraft里的学习虽然很丰富,但是一个高度融合统一的整体。

首先,Paracraft里的3D场景搭建,3D建模是基于抽象建模的编程也是基于抽象建模的。我们说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也是基于抽象建模的,是从重要体验到知识模型的建模过程。


图:Paracraft教育:抽象模型和空间

抽象建模是基于对生命空间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是空间思维的基础。空间思维是最核心的思维,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Paracraft里的3D搭建,动画和编程,还有如何学习,就是关于空间的从感性到理性逐层深入的学习,是非常完整统一的学习。软件编程其实是关于生命空间的本质的理性的认识或者科学。所以,我们也可以说Paracraft是最完整的编程学习。

Paracraft里的知识,其中最核心的是3D动画和编程的知识。比较典型的是下图里这些代表性的书籍。


图:Paracraft里的核心知识

但实际上,深圳中心书城里这整个书架上的书,都是Paracraft这个软件里包含的相关知识。在Paracraft里,学生最后是能够学到这么丰富的知识的,他们可以成为职业的动画师或者程序员。


图:Paracraft里的核心知识

但这还不是全部。下图里我们也只是列举了一些相关的知识,更多的就无法在这里列出来了。所以Paracraft学习中心是要教这么丰富的知识。面对如此丰富的海量的知识,学生要如何学,我们要如何教?只能是有机的学,有机的导。


图:Paracraft里的知识

不像普通的学校或机构,只能教一两本教材,我们的导师是有着丰富学习经验的职业人士。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看过了上千甚至上万的书,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理解。他们的导学,就是结合学生当前做的事情和兴趣,帮助他们有机的吸收这海量的知识。

重要体验与抽象知识模型,谈谈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知识

这里我们重点讲一下我们说过的学习是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建模的过程。


图:知识建模

我们说知识就是我们大脑里代表个人的整体理解的抽象模型,是建立在重要体验基础上的如果我们认为学习就是生命的成长,包括知识的成长,那么那些曾经打动过我们生命的就是重要体验,就是生命成长的基础。

不管是玩,还是做项目,或者就是日常每日的生活,我们都在积累重要体验。学习并不是发生在课堂里。在一个领域的重要体验积累的足够多了,我们对这些重要体验进行反思和总结,就是在基于重要体验构建自己的知识模型,也就是形成自己的对某事物的整体的理解。

那么知识的运用,就是去运用我们大脑里的这些构建的知识模型,识别当前事情的相关知识模型,并在模型运用中获得更多的重要体验,这些也就对我们构建的知识模型形成了反馈,帮助我们去调整我们的知识模型。

这其中,对知识模型和相关重要体验的识别或者说感知是非常核心的能力。

这就是知识运用的过程。比如我们导师指导学生,就需要能够识别学生当前所做事情里的相关知识模型,去感知学生当前已经掌握的知识模型的状况或者已经积累的重要体验。这样才能做适时的导学的设计。

其他的常见的面向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比如解决问题能力和复杂系统的诊断能力,也是如此。

解决问题时,我们需要快速的识别所处理的问题中的相关知识模型,去运用相关知识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比如已有知识模型是否能够很好的解决眼前问题,就是对现有知识模型的验证,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重要体验会让我们调整已有知识模型,或者我们会发现新的知识模型待我们去探索和总结。

在复杂系统的诊断中,比如医生看病,询问病人的各种症状,同时调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模型来判断大概是哪里出的问题,比如如果是骨头相关问题,那么跟骨头相关的知识模型比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工作机制等等。并且在诊断实践中不断丰富跟这些知识模型相关的重要体验,建立起更好的理解。医生看病,也是个知识构建的过程和学习的过程。并且,也是探索交互迭代的。程序员解决软件故障(debug)的过程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其他的更多的面向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比如辩证思维能力,拆解能力,综合能力,这张图上限于空间,没有罗列更多。但实际上,都是建立在抽象建模的基础上的知识运用。

抽象建模的本质是生命空间的感知和搭建,是生命中心的基本属性的运用。我们周围一切我们可以识别的东西都是生命中心。(不熟悉生命中心的读者,可以看看我们小程序里的其他文章,有更详细的阐释。)生命中心只有几条基本的属性,这几个属性帮助我们识别生命中心。熟悉这几个属性可以帮助我们去感知各种事物里的生命,包括对知识模型的感知。各种面向复杂系统的思维能力本质上都是不断的在各个层面去识别生命中心,包括拆解和组合。所以这些复杂的思维能力,我们是可以帮助大家在生命中心识别的基础上很轻松的掌握的。这也是Paracraft不断升阶后重要的学习内容,也就是空间思维的内容。这里限于篇幅,我们就不在这里展开。

所以,可以看到我们玩的过程,就是积累重要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而我们知识运用的过程,不管是指导学生,还是解决问题或者复杂系统的诊断等等,又何尝不是玩呢?这个过程中也是不断获得新的重要体验,不断修正知识模型或者发现新的知识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玩和学习之间其实是这样的紧密的关系,通过知识的抽象建模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同时知识的抽象建模就是在不断的创造知识,所以创造是与玩和学习不分的。不管是从重要体验到抽象知识模型,还是从抽象知识模型到重要体验,都是玩,学习和创造一体的过程。

我们认为,生命的过程就是玩,学习和创作的过程。我们常说,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玩,学习,创造。前面我们也看到基于抽象建模的学习与知识运用过程是基于生命的识别的。Paracraft, 就是这样的富有生命的教育。


图: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

新教育范式:生命教育

我们认为我们在创意空间所演示的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和旧的线性的上课作业考试的学习不同,这种学习是交互的感知的,是富有生命的。基于这种学习的为这种学习服务的教育就是生命教育,是富有生命的教育。这种生命性,表现在5个方面。


图:新教育范式:生命教育

首先是“丰富”。前面我们讲学习资源的建设时也用到丰富这个词。生命的特征之一,就是丰富。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丰富的。因为我们是基于知识模型的学习,知识模型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基于丰富的重要体验可以总结出非常丰富的知识模型。这种知识不像过去的教材只是一两本书,而是要学习很多本书的内容。要学习这么多的内容,只有导师导学的方式是最高效的。这里的导师可能只有那些有着丰富学习经验实践经验的职业人士才可以胜任。

而在创意空间里,知识又是个人的。每个人都要创造自己的知识,必须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这种学习和教育是基于感知的,最根本的是对生命中心或者空间的感知。比如学生对资源,对知识模型和自我知识成长的感知。学生对知识运用与反馈的感知。老师对学生的感知,包括对学生具有的知识模型和重要体验的感知。在我们前面讲到的创意空间的实施里导师即时的动态的根据知识模型做教育设计,也是基于感知。学生们创作生命作品,也是基于对生命的感知。

这种教育的另一个富有生命的特征是即时,即时的交互。根据学生当前的兴趣或在做的事情,动态的做教育设计。

再就是设计。我们认为凡是富有生命的系统,都离不开设计。比如,在管理里面,对于一个任务的分配与执行,我们都需要即时的动态的做设计。谁比较适合做这个项目,做这个项目他/她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成员之间如何互相的协作。每件任务都不一样,所以都需要有这么一个动态的设计的过程。在Paracraft学习中心,设计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

所以,丰富,个人,感知,即时,设计这五个特征都是生命系统的重要特征。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就是富有生命的教育。这是和传统的教育很不一样的。这种新范式的教育我们叫生命教育。

富有生命的Paracraft

Paracraft,是特别适合上述生命教育的平台,因为Paracraft本身,就是富有生命的。


图:Paracraft是富有生命的教育

在Paracraft里,不同的孩子都可以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通过做项目和学习的深入,他们会不断的发现自我的更多方面,更多的了解自己,发现他们的生命是如何成长。所以Paracraft是个丰富的生命发现的平台。

孩子们通过作品的创作,来表达那些曾经在生命中打动过他们的东西,去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想法,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性。这些都是在做生命表达

孩子们创作的作品,就是在创造生命。在Paracraft里,有很多的孩子们创造的富有生命的作品。Paracraft作者李西峙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作品,李西峙从很小的时候就不断创作各种软件作品,他的作品Paracraft让学生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像他一样开始创作自己的作品。

Paracraft里核心的是编程学习。我们理解软件编程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科学,是关于生命空间的理性的本质的认识。

我们说Paracraft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这个学习,在我们这里,也是基于生命的。首先学生是自主学习的。我们对自主学习的理解,认为学习是在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里巡航的过程,感知的能力和探索的勇气非常重要。而Paracraft教育,就是自主教育。自主教育的内容,我们理解就是建设更好的玩地,富有生命的玩地,学生可以在其中丰富的学,丰富的玩,丰富的创造!

我们说Paracraft的所有学习都是基于建模的。对模型的感知也是基于对生命的感知,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感知。

我们讲过,Paracraft里的学习是一种感知,选择,交互,反馈,迭代的学习,这些都是基于对生命空间的感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Paracraf在各个层次都是富有生命的,围绕生命展开的。

Paracraft里的学习体系

Paracraft的整个学习体系,通过下图展示出来。从低阶的入门的搭建,到高阶的对生命空间的体验和理性认识,我们有个大致的进阶的过程。


图:创意空间的空间思维培养

比较低年龄的小孩可以从3D场景和模型搭建开始,是对空间感知能力的启蒙和培育。往上可以学习动画电影,更多的学习抽象模型/生命中心的表达,比如情节设计,剧本写作等,学习如何在时间序列上布置生命中心。

再往上,通过软件编程的学习,慢慢的形成对生命空间的理性认识。

通过很长时间的这样的在创意空间的自主学习的积累以后,在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关于生命空间的重要体验以后,逐渐形成对学习的理性认识,掌握这种玩中学做中学的学习方法,掌握如何依据抽象建模高效系统的学习。

有了这些丰富的关于生命空间的重要体验和理性认识以后,学生可以慢慢体会和总结我们其实贯穿始终的关于生命中心的知识,从而掌握学习一切的能力,处理复杂系统的一切思维方法,和对他/她们自身生命的了解。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以空间感知空间思维为基础的。

基于建模的新教育范式

创意空间的教育模式是基于抽象建模的教育模式,教育里所有的环节都是围绕抽象建模来展开。

在这个教育体系里,所有的交互都是基于知识的抽象建模的。


图:基于抽象建模的教育

知识

首先,我们来看知识。

因为是基于抽象模型,所以这种新教育范式里的知识一定是非常丰富的知识。

这些丰富的知识会形成广泛连接的知识。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广泛连接的,不是吗?

学习者看到导师的知识模型,同时也能看到这些知识模型背后的丰富的重要体验,知道这些知识模型是怎么来的,这样一方面学习者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模型,另外学习者自动的就知道可以通过获得哪些重要体验来学习这些知识。

而这种基于抽象模型的知识是平等的,交流的,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的甚至强制的。

学习者可以参与公共或者导师的知识模型的建设,比如提供自己的相关重要体验。

这种基于抽象模型的知识是动态的。我们都知道建模的过程,就是要不断的去运用已有的抽象模型,根据获得的反馈新的重要体验不断的调整我们的抽象知识模型。学习者也可以看到导师的这种知识动态调整的过程。大家都是学习者,所以这种新教育范式一定是平等的。

这种动态的知识有一定是跟玩,生活和社区紧密相连的,是不断更新的知识,不会像过去的基于文档的知识一样,很容易过时。

其实基于抽象模型的知识带来的是多方面的革命性的变化,我们设计的知识引擎,就是这方面的工作。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大概讲一下,点到即止。

学生

相对于学生这个词,我们更倾向于使用学习者这个词。

那么在这种基于建模的教育里,我们的学习者是基于建模的学习,这种学习是非常敏捷的。我们说,像在生命系统里的巡航一样,你根据自己的感知和探索中获得的反馈,随时制定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做到最快最好的学。

而我们对学习者的评估是依据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模型和作品,其实和我们招聘员工的评估是一样的。

导师

我们导师的导学,也是根据抽象建模来进行的。这前面已经讲述过了。

导师的招聘,也是基于知识模型和作品,和对学习者的评估是一样的。

我们对导师的培训和认证都是基于抽象模型。我们会对导师根据抽象模型做个认证,比如在编程和动画方面掌握的领域和程度,方便学习者选择导师。

所以我们会有个学习者和导师的匹配平台。学习者选择导师,导师选择学习者,都是基于他们的知识模型和作品来进行。

家长

最后我们来看看家长这个角色在基于建模的教育里是怎样的。

基于建模的知识表达是家长能够理解和关联的。因为知识模型可以把很多领域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其实很多知识是相通的。我们不希望用过去那种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把家长拒之门外。过去那种方式,家长很难参与到自己孩子的教育里来。但是在Paracraft学习中心,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并且家长也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就是因为我们的学习内容,基于知识建模,是可以跟家长交流的。这样的结果,就是更融洽的与家长的关系,而不是现在很多学校和机构里和家长非常紧张和扭曲的关系。

新旧教育范式的对比

我们认为Paracraft学习中心的这种教育模式代表一种新教育范式。和教材教师教室三位一体的旧教育范式,我们从几个维度做个比较。比较的目的,只是为了大家能够更系统全面的认识我们的教育模式,比较容易的理解我们的模式的意义。我们需要让大家看到新教育范式是一个成熟的系统的整体,并且在各个方面超越旧教育范式。希望大家可以感受到我们应该已经能够进入到这样的新教育范式里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这个前进的步伐,如果大家意识里能够理清楚。所以,做个全面的对比说清楚很重要。我希望下面的对比能给大家更多的信息。

当然,其中作为对比的旧教育范式,我们只是抓住其在系统上的主要特征,我们知道很多身在其中的学校机构或者老师们其实是在我们这个方向上做着很多伟大改良的工作的,我自己人生经历中就有几位这样的老师。我们对这样的老师,永远抱有最大的敬意!我们的目标,是希望人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更多大家可以阅读我们的文章给每一个人,教师节快乐! 我们希望我们一起努力,实现未来的教育!

知识和老师

首先我们从知识和老师的维度来看:

  1. a. 旧范式里是一本教材,由非职业人士来教
    b. 新范式里是职业人士理解了的许多的书
  2. a. 旧范式里根据教师教材来教,机械的线性的学习:上课,作业,考试
    b. 新范式里是有机的,交互的学习
  3. a. 旧范式里是没有相关知识模型的老师
    b. 新范式里是拥有丰富知识模型的导师
  4. a. 旧范式里是未曾被打动过的老师
    b. 新范式里是自己曾被打动过无数次的导师
  5. a. 旧范式的是基于文档的知识包括书本
    b. 新范式里是基于重要体验上的知识模型
  6. a. 旧范式里老师试图维持虚假的权威
    b. 新范式里是学习者与导师是平等的。虽然导师拥有更多的抽象知识模型,但大家都是学习者。

家长参与

我们再从家长参与这个维度来看:

  1. a. 旧范式里是家长无法理解的内容,因为旧范式的核心之一就是分门别类的学科知识,隔行如隔山
    b. 新范式里是家长们可以理解的内容
  2. a. 旧范式里家长不是教育的对象。只有孩子需要接受教育
    b. 新范式里家长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参与其中
  3. a. 旧范式里家长不需要了解学习教育,教育是专家的事情
    b. 新范式里我们帮助家长了解教育。我们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教育。

师生关系

我们再从师生关系的维度来看:

  1. a. 旧范式里是与孩子的战争,平时再温柔的老师一旦走进教室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驯兽师
    b. 新范式里是有趣的,轻松的
  2. a. 旧范式里老师没有相关知识,只是维护一个权威
    b. 新范式里的导学对于真正有知识的导师是很容易的
  3. a. 旧范式里的老师不学习
    b. 新范式里的导师是跟学生一起学习的。这主要是因为一下几个原因:导师是职业人士,需要不断的学习,并且渴望学习,而最好的学习就是教其他人;学习了解儿童就是了解自己,会帮助自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是如何学习的;可以更深的了解什么是学习;学习什么是教育,每个人都会成为父母的,所以教育是每一个人的事,而不是只和所谓的教育专家有关。

教师培训

最后,我们从教师培训的维度看看新旧范式的不同:

  1. a. 旧范式里老师没有专业的实践知识,全职的教
    b. 新范式里导师是职业人士,是最好的老师,在业余时间不脱产的教
  2. a. 旧范式里通过所谓的标准化的知识来评估和认证老师
    b. 新范式里通过知识模型和作品来评估和认证
  3. a. 旧范式里的老师没有行业的职业生涯,没有学习!
    b. 新范式里导师的导学是职业学习的一部分。从不停止学习!
  4. a. 旧范式里的师资培训是通过师范学院,仍然是上课的方式
    b. 新范式里培训和督导过程完全不同

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新范式里培训和督导过程。首先新范式里的导师是优秀的职业人士,在导师招聘过程中已经通过了评估,具备相关的知识模型和学习经验。然后我们有以下的培训过程:

  • 阅读我们的宣传资料和手册,以及往期学习记录,建立大概的认识
  • 然后就是实习:
  • 在创意空间和学生们一样的方式学习
  • 观察导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实施创意空间的
  • 进一步可以成为助教,帮助当班的导师
  • 下一步旧可以进入试用期,同时要求做好学习记录。我们通过学习记录进行督导,给其提供反馈,帮助提高导学水平

通过以上步骤的导师可以正式成为我们的签约导师。

意义

以上是我们分享的创意空间的学习/教育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非全日制

首先,和很多的自主教育不一样,我们这种自主教育不是全日制的。学生每周在我们这里一般也就2个小时的时间。但是这2小时的时间是学生难得拥有的自由探索的时间。我们给了孩子这么一个空间,让他们在疲于奔命的从上课到上课的奔跑中能有一个喘息的地方,能重新体会一下自己上学前都很擅长的自由探索的学习,玩,学习和创造一体的学习。

在创意空间的实施中,我们确实看到年纪小的孩子还保有这种探索式学习的能力,比如做实验的学习,去尝试某种方块的各种用法,搞清楚其所有属性。而大一些的孩子则习惯了直接问老师。更大一些的孩子不光是习惯了问老师,而且期待老师给直接的答案。当老师引导他们去自己寻找答案时,这些孩子还会有一些不高兴。年纪更大的成人则连问题都没有,他们只是期待老师上课,或者等着老师上完课后布置作业。但是在创意空间里一段时间后,他们逐渐恢复了他们幼时都会的探索式学习,会去感知自我和探索感知我们的资源进行学习,还会各种安排自己时间的方法,知道如何把做项目和相应的各种学习安排好。在他们以前的学校和机构的学习里,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们这些是学习,但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他们这些就是学习

创意空间的导师需要用心观察孩子的玩和学习,然后告诉他们哪些是学习。比如,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探索,做实验,查资料的方式就是学习。他们在小项目列表里感知自己的能力挑选自己当前能做的项目,就是学习。他们在做项目的间歇,会去文档的某些章节看看,补充一下某方面的知识,这就是学习。他们探索他人的好的作品,例如复杂的解密游戏或者编程游戏,去学习各种机关和命令行的使用,钻研别人的代码是怎么写的,去挑战自己,看自己能否较快的掌握更复杂的编程,这就是学习。他们的反思总结,就是学习。我们每天都要问孩子们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玩”就是自然的学习过程,就是最高效的学习,让他们建立清晰的认识,并逐渐形成自觉的系统的学习方法。在Paracraft的学习体系里,逐渐的,随着他们学习的深入经验的积累,我们也会帮助他们建立起关于学习的理性的本质的认识。

所以,Paracraft的学习,虽然只占用了学生们一周里很少的时间,但是给他们保有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可以喘息可以逐渐恢复他们自然的学习能力。

有了这些学习能力,他们还是可以去学习或机构上课,可以去学习其他东西,但是他们会逐渐的在那些环境里学会自主起来,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是把老师上课当作自己自主学习的一部分而已,并注重在课外加强自己真正的学习。世界不是完美的,没有事情是完美的,他们会学会如何去应对不完美的世界。

面向广大普通家庭

参与创意空间的学生,我们没有做任何选择。不是很多人说的,自主教育只适合某些学生。创意空间的实施,证明自主教育是适合所有人的。 这些学生的家长,基本上都没有听说过自主教育。我们上课较少的方式,也受到过一些质疑。熟悉自主教育的朋友知道,一般把孩子送到自主教育的社区学习的家长,都是对自主教育有很深的了解和信心的。但是,自主教育其实是有着巨大的优势的。我们需要能够把这种优势很好的表达出来。我上面讲述的,就是我们创意空间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我们需要善于和家长交流,能够让普通的家长比较容易理解自主教育的模式,认可自主教育的巨大优势,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

创意空间让广大的普通家庭都可以接触到自主教育,体验自主教育,我们认为这对自主教育的推广是有着巨大意义的。目前参与到自主教育的人群还是比较小众的人群。对于广大的普通家庭来说,让孩子全日制的参与自主教育,不是已经有着非常深的了解和非常强的信念的家长,是很难做到的。我想,创意空间的模式,提供了一个广大普通家庭可以接触尝试自主教育的机会。

而且,我们觉得,教育人士不要总想着要有一个理想完美的环境给孩子。没有哪个世界是完美的。但我们需要让孩子能日常接触到生命的美好,让他们能经常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不要让他们过久的处于压制生命的环境里,逐渐失去生命的力量。

当然,不光是自主教育的推广,这种教育,应该是教育的未来,是新教育范式。通过本文,我们也希望大家可以看到,这种新教育范式是成熟的成体系的,是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形态的。本文限于篇幅,没有谈相应的商业模式乃至整体的新教育的经济形态,其实是有的,我们可以另文表述。

最后我想分享一个发生在周末的创意空间里的小故事。一天一个孩子在创意空间里自言自语,说巴学园太好了!声音很小,但被我听见了。我有些欣喜,这孩子居然还知道巴学园。我就问他。结果另外几个孩子也知道巴学园,并且都在说:“巴学园太好了,我都想去!”我问他们你们认为巴学园是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一个孩子说他妈妈讲巴学园只适合某些孩子不适合他。我问他:“你自己觉得呢?你觉得你适合巴学园吗?”他想了想说:“我觉得适合!”

未来的教育

关于未来教育,我们有着成熟的整体的思考。这里我们只是稍带的简单讲一下。

芬兰已经取消了学科教育,但是在其他大多数国家,占主体的还是应试的学科教育,虽然很多国家的自主教育都在蓬勃发展着。应试教育,不问学生的兴趣,就是因为要应试,所以逼着所有的学生去学。所以,在应试教育体系里,不管你怎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未来的教育,一定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我们这里展示的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如果诸位渴望投身教育事业,有志于从事这种面向未来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是找到一个玩地或者建设好一个玩地。比如自然学习,他们把丰富的大自然作为学习的载体,让孩子们在大自然里面做自由的探索式学习,同时有导师的导学的指导。比如在英语学习领域,你可以考虑如何建设出一个好玩的丰富的玩地出来。科学的学习,包括数学的学习,都可以去建设这样的丰富的好玩的玩地。

有了可以自由探索的玩地,再就是导师的导学。导师一定要有丰富的学习经验,实战经验,或者说丰富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的抽象知识模型(也就是说有着自己的整体的理解)。关于如何导学,除了本文的内容,你还可以阅读我们导师导学的文档

然后就是做好学习记录,作为学习的沉淀和可以重复使用的内容。我们的知识引擎的设计会把学习记录变成真正可以交互的知识。

我们把这些都分享出来,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讨论交流,一起去实现未来的教育!

发表在 重要论文, selflearning | 留下评论

从空间智能角度看孩子们的世界

我们常说,对生命来说,第一位的就是玩,也就是享受自己周边的空间,与周围的空间交互,比如画画或者音乐,都是我们和周围空间的交互,是在空间里面玩。

学习,则是在空间中玩的过程中,掌握如何与空间交互和不断的探索新的空间的过程。

可以说我们从娘胎里开始就在探索世界了,我们用我们的耳朵倾听外面的各种声音。出生后,我们又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人脸,很快建立起了对不同的人脸和各种表情的快速识别能力。

本篇文章,我们主要从空间智能发展的角度,简单的讲一下儿童的世界是怎么样的。为了便于阅读,这篇文章我们尽量把篇幅控制的比较短,避免学术化的写作风格。

物理世界的探索

我们对周边空间的探索总是逐层进行的,并且很自然的,我们知道当前对我们最重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学习什么。

在孩童阶段,我们对周边的很多事物都是第一次接触,这时候谈不上什么抽象的认识,我们也不需要抽象的认识,因为我们还没有认识很多的事物,需要用抽象能力去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说别的,就是对我们身体的运用,我们都还比较陌生,有着极大的新鲜感呢。而如何更好的运用我们的身体,我们都知道是对我们至关重要的事情。

所以,孩子们喜欢奔跑,喜欢跳上跳下,喜欢挑战各种空间上的困难,因为这是我们探索我们自己身体的方法,包括爬一棵大树,或者和其他孩子打架。这一段时期,我们非常“沉迷”于探索我们的身体。

同时,我们也沉迷于了解观察自然界的各种物理现象。比如观察沙堆上的小“水渠”如何冲刷着两边的沙子。观察羽毛飘上天空的样子,或者纸片飘落时在空中翻转的轨迹。倾听水倒入壶中时声音的变化。对各种材料的质地,我们都很敏感。砍竹子时被拉到了手,对我们也是新鲜的,了解到了竹片的锋利。

丰富的新世界

各种植物动物,都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各种文化现象,春节,舞龙,饺子等等,都吸引着我们。

整体上来说,这个阶段最不缺乏的就是新鲜事物。我们对生命最大的感受也许就是丰富性。

空间里总是有新事物,这可能是这个阶段的快乐的一大来源。玩和学习其实是不分的。这点,成人阶段就会欠缺很多,一般来说,成人后如果没有一定的努力,不太容易接触到新鲜的事物,也就失去了源源不断的快乐来源。不少人成年后习惯了一成不变,反而更加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这个世界对我们怎么会缺少新事物呢?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

也许,并不是成人后新事物没那么多不像小时候那么容易接触了,而是我们没有像小时候那样去积极探索了。

颜色音乐

我成人后曾经花时间把小时候看过的精彩的动画片又大致看了一遍。发现,这些动画片,对自己的孩童时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

吸引我的好的动画片,我发现不外乎三个因素:颜色,音乐和故事。

儿童的年纪应该是对颜色和声音都很敏感的年纪,因为这些也是他们刚开始接触的空间。虽然他们谈不上对颜色或音乐任何理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对颜色或音乐的感受也许是更原始的本能的。好的动画片,对颜色和音乐有很好的运用的动画片,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这些都是美感的启蒙。

所以,我们说每个孩子都是小小艺术家,并且在艺术的感受上更接近艺术家的原始本能。

这也是孩子们为什么非常喜欢Paracraft的3D搭建和动画制作的原因,我们观察到孩子们都很注重颜色的搭配。

故事

好的动画片的另外一个吸引孩子的元素就是故事,甚至可以是很长很复杂的故事。比如《大林小林》这个动画片,现在找不到片源了,但是我记得那个故事是非常长和复杂的。给我的感觉是,小孩并不排斥复杂的故事,有复杂情节的故事可能对他们更有吸引力。

我们人类的大脑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倾向于用故事去理解吸收,人类大脑比较喜欢有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喜欢听故事,喜欢创造故事。故事,甚至是我们想象和探索自己未来的方式。

颜色,音乐,故事,都是空间的构造。我们的大脑在欣赏这些空间的美的同时,也在接受空间营造的启蒙。这也就难怪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动画片了,好的动画片能够把这三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Paracraft可以说也是这样,Paracraft里有很多的优秀的动画作品,我们的学生都很喜欢欣赏这些作品,并且孩子们可以去创造自己的动画作品,Paracraft让动画的创作变得非常容易。这是属于孩子们的世界。

搭建

儿童们都很喜欢搭建,不管是用泥土,七巧板,积木还是Paracraft,为什么呢?孩子面对这个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世界,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生命世界,有着许多的未知,他们感觉自己很渺小。搭建,给他们提供了用简单的方式可以和这个复杂的世界交互的方式。尤其是Paracraft,让孩子们发现他们可以搭建出非常宏大复杂的世界,让孩子们感觉彷佛一下子拥有了很强大的力量。

这些搭建的过程,不管是用泥土,七巧板,积木还是Paracraft,一方面是展示自己头脑中关于这个世界的空间模型,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也给了他们通过想象的故事以假想的方式参与这个世界的机会。这些搭建,给了他们一个动手建模,实验自己的想法,模拟自己未来的空间。

一方面,把自己感受到的生命空间,通过建模的方式表达出来;一方面,把自己放到故事中去,想象和模拟自己的未来,对自己的未来做各种“演练”。

同传统的泥土,七巧板,积木等一样,Paracraft给了孩子们一个搭建的空间,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完美的搭建空间:

  • Paracraft对颜色,声音/音乐的融合是其他传统搭建工具无法比拟的。Paracraft里有非常丰富的方块,比如代表各种木材的方块,也有专用的彩色方块。Paracraft可以添加各种声音或音乐,获得各种音效。

  • Paracraft可以搭建更加规模宏大的空间,比如搭建孩子们的学校。Paracraft可以制作出专业级别的复杂的作品。这给了孩子们无穷的力量,宏大的世界不再深不可测,都成了他们可以探索和挑战的空间。孩子们最喜欢的搭建,变成了他们持续成长的空间。搭建,在泥土,七巧板,积木里只能做简单探索浅尝即止的努力,在Paracraft里则真正成为了孩子们探索丰富生命世界的成长工具。

  • Paracraft里的动画制作把孩子们创作的故事变成了作品,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喜欢创作故事的特点。

  • Paracraft帮助孩子们建立对物理世界的理性认识。比如对空间3D坐标体系的认识与熟练操作,还有对距离,速度,加速度等的理解。例如在飞行的小鸟游戏里,孩子们需要通过重力加速度公式来计算小鸟在空中的位置。在赛车小游戏里更是很多的速度加速度的计算。Paracraft里还有对各种电路的模拟。

  • 正是因为Paracraft是这样一个丰富的有深度的空间,其方块搭建的方式,让孩子们很容易入手,在他们尝试制作更复杂更有挑战性更好玩的作品时,他们逐渐的会接触到关于复杂空间的各种知识与技能,比如抽象建模能力,编程等等。在Paracraft这个数字化空间里,可以实现他们对周边丰富生命世界的深度探索。

可以说Paracraft里的建模是更丰富的,不光是可以搭建非常大型复杂的建筑和场景,还可以模拟物理空间,以及对模型间的交互进行模拟(编程)。这样丰富的建模能力,让孩子可以通过搭建去探索整个丰富的生命空间。

逐渐抽象

随着我们不断接触了许多的事物,到了小学,尤其是小学的高年级阶段,我们逐渐开始发展我们的抽象能力,去建立事物间的联系。我们会注意到不同事物间广泛的相似性,我们开始寻找这些底层的相似性。这些,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这个复杂的世界。

从繁多的具体现象的体验感受中去形成抽象的认识,是人自然成长的过程,也是Paracraft世界里孩子们成长的方式。Paracraft的3D搭建,动画和游戏制作给了孩子们无限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去熟悉具体的感知世界,同时,在他们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逐步引导他们去抓住具体现象后面的抽象的相似性,去做抽象的总结。这样形成更深的认识后,他们能够更好的把控他们在3D世界里的创造,并不断形成实际感受和抽象理性认识之间的紧密联系和良性互动。

Paracraft是孩子们的世界,非常丰富。我们的深度,包括我们的软件技术,编程的教育,建模的思想空间智能等等,可以让孩子在丰富的玩的基础上逐渐深入。

所以,我一直认为Paracraft是个很好的教育平台,孩子在Paracraft世界里可以自由的玩,自主的学习,自然的成长!

发表在 未归类 | 留下评论

给每一个人,教师节快乐!

今天教师节,一大早手机上就收到祝福,那我今天就借这个机会讲一讲我对教师的理解吧。

这个理解当然是来自于曾经打动我的那些老师。对于在生命中让我获得成长的老师我总是心怀感激,铭记一生。其中有几位老师,尤其是两位语文老师,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而且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非常热爱文学。我初一的语文老师在教我们之前在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做了好几年的图书管理员。我一直猜他是有意找了这么份工作,可以看很多的书。教过我们后没几年他就去市里电视台做了记者。所以虽然是老师,基本可以算是个热爱文学的职业人士。

我们的高中语文老师也是非常热爱文学的,一直在写作和发表文章,对文学与人文有着自己体系的理解。

两位对文学都有着强烈爱好的老师,都可以算是“职业人士”,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自己对文学的学习。他们教学的共同点,就是给我们展示文字的美,文学里好玩的东西,如何去“玩”。我想这些也都是曾经在他们自己的文学学习中打动过他们的东西。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偏文学多一些。初一的语文老师偏社会观察多一些,我似乎在这方面有些特长,经常会受到他关注。我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是在老师的段落大意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分析中度过的。所以初一碰到这样真的喜欢文字的老师,并受到关注,对我是很深的体验。他把我写的关于环境保护的社会观察文章拿去夏令营参赛,还发表在市晚报上。他可能是最早关注到我这方面特点的老师,我此后人生里与记者和新闻行业有过多次的交集,虽然选择的是程序员行业,但是记者确实可能是程序员之外我最可能去做的另外一个行业。我的初中语文老师可以说在帮助我做“生命发现”。

他们在教学中展现的更多的是学习者间那种平等的交流。他们不追求维系一个虚假的权威,只希望把自己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的美或者生命力量可以传递给我们,帮我们自己去探索文学,去创建我们自己的关于文学的知识。他们更多的是在分享和引导,而不是教学。他们分享的自己很多故事,或者他们自己的人生,就是我学到的关于语文的丰富的知识。比如我高中语文老师说,他每个月在买报纸上都要花很多钱。一边走路的时候一边看报纸,不小心就撞到电线杆上。我在大学里每天早上沿学校的阅报橱窗走一遍,把所有的报纸都看一遍,不知道是不是受这位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大学里曾经一个暑假不回家,想把学校图书馆里想看的书都看了,周末经常跑到市里书店海看,不知道是不是受初中语文老师的影响。所谓的言传身教,在这里得到最好的体现。

他们的另外一个共同点,也是同样非常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关于语文的学习有自己的理解,并且都在尝试着在教学上做各种创新。我很有幸在人生中可以观察到这两位老师如何在感知,思考,实验,反复的迭代他们的教学方式。说是教学方式,其实更多的是启发我们自己的思考,鼓励同学间的交流。他们引导学生去摸索,去形成自己的理解,创造自己的关于语文的知识。他们上课的过程,也无时不在展示他们自己创造的过程。两位老师在教我们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己学习的过程。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

我没有具体讲两位老师的做法。我相信大家一生中都能遇到几位有着这样特点的老师,能够明白我上面表达的意思。

但是除了几个特例,大多数的老师没能够给我上述的感觉。他们的教学,更多的是时间的浪费,比如机械的按照教材的板书,无意义的作业和考试。

2000年美国的教育统计数字是大学里工程学院的老师90%以上是没有工业界的工作经验的,没有做过任何工程,但是他们在教工程。经济学院商学院的老师的比例差不多,也是大多数老师是没有任何经商的经验的,但是他们在教经济或者商业。

我想,教育应该是生命的教育,与生命的成长有关,是一个生命打动另一个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学习也需要是个有机的生命的过程。

值此教师节,如今我也有幸经常收到教师节祝福,虽然我从来没有觉得我是老师。如果我想做老师,我希望是本文描述的这样的老师。

我也希望给教师们发出祝福的诸位,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人,我希望你们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老师。我相信,这些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人会是最好的老师,而互联网教育,就是应该让这些人在业余时间不脱产就可以教,教所有的人!

所以,给所有的人,教师节快乐!

发表在 selflearning | 留下评论

Life Education

The beliefs,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have been shared and discussed quite extensively, if not with the general public, at least within the SDE communities. Of course, a lot more work still need to be done to publicize these beliefs,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especially to reach to the general public, to make the general public more aware of these great treasures of education practices. Things like tracking graduates and alumnus of SDE communities and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SDE are all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eep working on. However, for myself, although I personally will engage very happily and actively in the above work, I also assign myself to some work that probably not many people in the SDE communities have paid attention to but these kinds of work I feel should be very vital for our next steps and we shall get started and prepared for them now. The works are mainly three tasks: First, to summarize the beliefs,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with one word “Life”. More elaborated, to apply Christopher Alexander’s concept of Life Center to education, and understand SDE beliefs,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as what is more aligned with Christ’s system that is highly of life and capable of generating life. Further, education should be Life Education, in which one finds out about one’s life and finds out what life is about. So it is not just the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of SDE that can be summarized as Life. The purpose of SDE is also about Life. Second, to apply the same concept, Life Center, to knowledge. What are the life centers of knowledge and how we can learn effectively when we can identify life centers in knowledge and can apply them freely in the education context or in any context that is related to knowledge. Thirdly, with the above two steps done successfully , the true power of Internet for education can thus be finally tapped into. With the identified life centers of knowledge, the right digi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learning process can happen, the right learning software that truly solves problems of learning and education and truly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can be produced. The methodologies and practices of SDE communities can thus be applied online centered around those life centers of knowledge, namely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and Abstract Knowledge Models, if you cannot wait and have to know them now. I share with you here these works that I am going to be engaged in, in the hope some of you may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works and join my efforts to tackle them together. Education is the root problems of today’s all crisis, including the current coronavirus pandemic. However, it takes time to change education and we hope we can make it in time before stupidity blows up our precious home, the earth. Behind all these is an effort to look at everything through life centers, since whatever we human beings can recognize are life centers. It is about how we can create a system that has more life, and it unites science with literature and arts, with our feelings. The problems and crisis we face today have a lot to do our gradually increased alienation from life. Many constructs of modern society caused that alienation. So emphasis on Life and feel/sense of life is very important in reversing that trend. Technology is great and it brought deep change to our life. However, we have to be intimate with what life is, we have to recognize life in everything we are doing, so we don’t lose ourselves to the technology and make best use of technology for our very own happiness of life. And life or life center is all about space. So we can reach to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is learning and what is knowledge, how children play with space, how people build up abstract knowledge models. It is all about space! And it is space of life! Computer Science is the science studying those life centers and how they interact. I am re-interpreting the entire Computer Science /Software Programming using Life Centers. https://github.com/beyondliu/lfcs/wiki/Life-Framework-applied-to-Computer-Science
发表在 科学研究, selflearning, 未归类 |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