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iable and Data Structure are abstract modeling

编程里的变量,往往是初学者很难理解的概念。

我们说编程里最核心的是抽象建模的能力。实际上变量设置就是在抽象建模。通过变量的设置,我们就有了问题领域的抽象模型。

通过变量,我们把一个复杂领域分离出来了变化的部分和不变的部分,或者说我们识别出来了其中的生命中心。比如distance, speed这样的变量,就是这些领域的生命中心,代表那个不变的抽象模型,虽然它们的值是可以变化的。正是通过把变化中不变的部分识别出来,我们完成了对该领域或问题的抽象建模

程序员写一个程序,要创造很多自己的变量。优秀的程序员往往在对这些变量的设计包括命名上有卓越的能力,也懂得花费心思做好变量的设计与命名工作。会起名字的都是高手! 不仅仅是在编程领域,可以说在很多领域都是如此,比如音乐领域里窦唯就是有名的会起名。命名的过程,其实就是感知和创造生命中心的过程。

编程里的不同数据类型,同样是在抽象建模。比如字符串代表了我们这个世界里各种物品的名字或者语句,而数字则代表了可以计算的数值。这就是在对我们这个世界进行建模。更复杂的数据结构,如列表,是进一步的对我们这个世界进行抽象建模。

编程,就是这样的在不同的层面进行抽象建模的工作。我们必须感知我们的世界,获得本质的认识,并把这些认识转化为抽象模型。

所谓的本质的认识,正是我们上面说的,找到变化的世界里那些不变的东西,也正是建模的过程。

所以我们经常说编程是什么,或者讨论所谓的编程思维,其实就是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探索能力,掌握建模的方法,如何通过实验的方式去验证获得反馈并进一步改进,从而达到对世界的本质的认识。

这其实,也就是学习的过程。

知识,其实就是我们大脑里的抽象模型,我们每个人都在基于我们感知到的重要体验去总结我们自己的知识,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模型。

所以,编程的技能,与学习的能力是完全一体的。也是我们说“学会编程,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

Posted in Software, Software Education | Leave a comment

Open Source Learning Hiring Volunteers

​“开源学习”组织是致力于推广自主教育,尤其是瑟谷模式的公益组织。“开源学习”是自主教育联盟 The Alliance for Self-Directed Education ASDE(全球性组织,总部在美国,创始人彼得格雷 Peter Gray)在中国的联系组织。在软件研发方面,“开源学习”长期专注学习软件上需要的技术突破,正确的对学习和教育进行数字化。比如我们认为知识的基本单元是重要体验,知识是基于重要体验上的抽象模型。同时“开源学习”致力于新教育范式的探讨,比如导学应该如何进行,“玩地”应该如何建设,如何进行平等坦诚的生命交流。生命框架理论是我们提出的涵盖计算机科学,教育,管理,生物等等诸多科学技术与艺术人文领域的理论框架,我们期待基于该框架来建设未来教育的理论基础,欢迎大家一起来建设,一起来重新认识学习和教育!自主教育百年来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相信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急需系统理论建设的关口,以推动自主教育走向更广阔人群和整个社会。

现“开源学习”招聘以下志愿者职位:

公众号编辑:

职责:负责开源学习的公众号运营,包括文章的编辑,配图,发布与管理等等。可能需要一定的运营。期望有一定的公众号文章编辑经验,没有的话愿意学习也可以。文章现在已经积累了很多,只是需要在公众号里一篇篇发出来。公众号的运营,目前靠我个人的精力,是肯定无法去做的。
您能获得:文章已经很多并且比较体系化,但可能还需要些打理与提高,您可以更多的参与到这些文章内容的了解修改乃至建设中去,更多的了解这些文章包含的教育内容和生命框架理论的内涵,共同参与新教育范式和生命框架理论的探讨与建设。

与自主教育联盟的联系人:

职责:
– 目前主要是参与大概每月一次的地方组织者的线上交流会。需要英语好。需要偶尔夜猫子一下,因为一般是北京时间夜里3点左右的会;
– 参与自主教育联盟论坛的讨论,分享我们在中国这边实践的经验以及中国自主教育开展的进展;
– 如果英语足够好,可以帮我把自主教育的很多文章翻译成英文。翻译方面可以和我做些交流。
您能获得:与美国自主教育联盟的联系,与全球各地自主教育者的连接与交流,锻炼英语听说能力,参与全球自主教育的建设与推广。

我们从这些工作起步,等大家熟悉自主教育与自主教育联盟以后,我们还可以着手规划在中国的自主教育推广活动。大家也可以主动提与推进自主教育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看看能否一起去推进。

期待跟大家共事的机会。一起做事和网上的交流应该还是有差别的,在共同的事务中相互学习会更加有效。

期待与您一起,共同把自主教育的内容丰富起来,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触到自主教育!

以上职位随时可以退出,大家不用有太大压力,有兴趣的可以尝试一下。毕竟是公益志愿工作,主要还是看自己的兴趣,能否有一定的成长,帮助自己在生命道路上做些有益的尝试。我也希望开源学习能够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可以探索未来教育和自己的成长。

我在公司里有带团队的经验,带出来的都是学习能力执行能力非常强的团队。学徒也好,同事也好,都是彼此相互学习的机会。

官方网站:

OSL

创始人刘远亮简介:
开源学习的创始人和传播者,知识引擎的设计者。软件构架师。多年致力于自主学习的实践和自主教育的推广。瑟谷模式布道者。浙江大学本科毕业,留美双硕士。拥有华尔街,哥伦比亚大学,国内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前华为互联网战略智囊团成员。在纽约期间,创立并领导了全美最大最活跃的技术公益组织。远亮曾任华为公司的首席互联网学习架构师,探索公司内部的学习实践和软件开发。密苏里瑟谷学校筹办委员会委员,纽约自然学习组织创始人,中国PyCon大会演讲人,中国教育创新交流会演讲人,教育大发现顾问及董事,五齐学校导师,悦谷学校顾问,安格学校社会导师。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roperties of Life Centers

There is only Chinese version for now.

生命中心(Life Center)是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提出的概念。他是著名的建筑家,但对软件业的影响深远。

这里我们介绍生命中心的几个基本属性。这几个简单的属性,可以帮助大家在各个领域去识别各个生命中心。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去构造生命中心,不管是在哪个领域,如软件,组织管理,教育,甚至是体育运动。我们说所有可以被我们识别的都是生命。大家只要理解了这几个属性,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不同领域的生命是如何组成的。

首先我们说生命中心应该是独立,有边界,强大,功能完备的,强感知的。当然作为生命中心能够被我们所识别,它一定是有边界的。好的生命中心也应该是独立的,强大的。在不同领域的生命中心,我们会有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这些。比如在软件开发里,我们就说模块化,每个模块干好自己的事情,自己那个领域的功能基本都有,其他模块需要那个方面的功能的时候只需要调用这个模块就可以了。这些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心”是可以被强感知的,同时它们被创造出来的过程本身也融入了创造者对生命中心的很强的感知。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如果我们把个体的人看作生命中心,则我们要求自己是有很强的感知能力的,能够感知自己大脑里的生命中心与外界的生命中心。

第二条属性则是自我阐释,界面友好,易于交互,好玩 。同样的,生命中心的概念是可以适用于所有有生命的生命体的,而生命中心的概念,认为凡是能够被人所识别的都是生命。所以生命中心是可以普遍运用于各个领域的。当运用于不同的领域时,我们相应的用那个领域的词汇去表述这个属性。比如在软件设计或者产品设计里,我们说要界面友好,易于交互。而对于作为生命中心的个体的人,我们说要能够很好的表达自己,让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做什么的,应该如何跟你交道,或者知道如何跟你玩。自我阐释,好玩,这样的词我们可以认为是比较根本的词,在各个领域里我们都可以去使用。所以你看,知识在不同的领域都会有呈现,但是会呈现出那个领域的一面。在不同领域工作的人,从自己个人的角度与这些知识进行互动,获得个人的体验,表达出来一定是带有个人的特殊角度的语言的。所以仅仅是学会书本上的语言,不能够自我表达的人,我们不认为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而对知识有多领域的经验的人,能够获得对知识深层的理解,知道知识在不同领域变化的形式,可以变化着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并能够针对不同的人去用对方合适的语言去表述。我想,这些是不是让我们对知识是什么增加了一些了解呢?对“教”多了一些理解呢?

第三条属性是大中心包含几个小中心。要组成复杂的生命体,一定是大的中心里包含了更多的小中心。你也可以看作是多个小中心聚集成数个大的中心。比如树和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里,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点。这对于我们意义是当我们去了解一个生命体的时候,比如说学习一个生命体或者创造一个生命体,我们需要去感知其中的生命中心,并依次再去看每个生命中心里包含的生命中心,这些我们都可以一层层的去感知。各个生命中心组成更大的生命中心,这些作为组成成分的生命中心,它们之间一定是互相支持的,共同为大的生命中心这个整体服务的。所以一定会有上面那条属性,即自我阐释,界面友好,易于交互,好玩。


图:构成茶壶的生命中心


图:构成树的生命中心


图:构成巴黎圣母院的生命中心

第四条属性,复杂的生命体系往往是分层的,每层包含数个生命中心,并且各层相对独立。比如设计的好的软件系统,就应该有良好的分层。这样我们在了解低层的功能时,我们不用担心去看高层的功能,我们只需要在底层的生命中心间去玩即可。而我们对底层的生命中心有一定掌握后,我们可以上到更高的层面,去跟那个层面的生命中心去玩,以达到对那个层的理解。不好的分层,则会当我们了解低层的功能时,发现经常需要去看高层是做什么的。在了解高层的功能时,发现又经常要涉及低层的东西。这就是软件设计里很不好的意大利面条的设计(spaghetti code),一团糟的。在学习中,我们面对复杂的知识体系,也往往是通过逐层推进的方式来进行的。因为每层是相对独立的,我们不用担心我们不能对这些知识一下达到透彻的理解,我们可以放心的先达到某一层的整体理解,靠这个理解去指导我们的行动,在获得了更多的体验后或者在有了更好的资源后,我们再期待可以达到下一个层面的整体理解。同时,如果说对于一个领域,我们的兴趣或者我们主要要做的事情并不需要我们达到下一个层面的那种细节的认知程度时,我们就不用盲目进入下一层的学习。比如我对学习历史有业余爱好,对历史的学习往往能够帮助我理解我现在所处的社会。但是我不是专业搞历史研究的,当我发现我对历史的学习在某些地方已经可以进入到去看第一手的材料的时候,我并没有盲目的进入到那个层去。因为我知道进入那一层,获得那一层的技能和整体认知,需要投入的精力有多大。所以我满足于目前我对历史学的这一层,还是尽量的依靠史学大家的总结出来的知识,靠他们帮我去过滤,进一步丰富这一层的知识,有时间有好资源的时候就看一下。但我不会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历史的学习中去了。其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其实大中心里包含数个小中心也是分层,从抽象的角度看。


图:网络的七层结构

第五条属性是大量相似性重复和基本单元。对于相当复杂的生命体,除了分层,往往通过相似性重复来获得其庞大的规模。比如在“生命中心介绍”里面我们举例的大树和巴黎圣母院,都大量运用了相似性重复来达到其庞大的规模。除了相似性重复,另外一个复杂生命体经常运用的手段是“基本单元”。比如大树,是由许多的基本单元“细胞”组成的。巴黎圣母院这个宏伟的建筑,也可以认为是有基本单元的,就是那些基本的建筑材料:砖石。异常复杂的生物体,非常多样,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元都是细胞。大量的各种细胞组成了身体的各个系统,器官。我们这个宇宙里各种物质,也有基本单元:原子或者更低层级的基本粒子。所以,如果你想构造的是非常复杂的生命体,你应该思考一下其基本单元是什么。


图:有大量相似性重复的树


图:有大量相似性重复的巴黎圣母院

第六条属性是平等的属性,就是虽然生命中心如上所述大中心里包含了小中心,或者说有分层,但是各个生命中心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因为功用的不同而有了分层而已。生命中心间的平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流动性,一个是方面性。生命中心的形成是动态的,生命中心与生命中心间也是可以流动的。比如在教育里面,老师作为一个生命中心,是因为老师具备某个领域的经验和知识,并且学生认可这个老师在这个领域具备丰富的知识,值得向这个老师学习,这时候在这个领域的学与教的关系中,他成为了老师。但是随着学生的学习,也许某些学生对这个领域比老师有了更进一层的整体理解,这时这个学生可以成为老师。或者在另外一个领域,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知识,那么学生就在那个领域成为了老师,老师就变成了学生。在管理上,一个人数较多有多个团队的公司需要有一定的层级了,当然我们原则上希望层级越少越好,但是当一个公司足够大的时候就需要一点层级了。但是这种层级是动态的。首先我们要让在各个业务领域真正懂的人有能力的人能够成为大的生命中心,成为上层的生命中心。同时我们要让整个公司成为一个学习土壤和学习体系,让员工通过项目的实战来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当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可以流动。而各个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仅仅是基于业务能力上形成的生命中心间的关系,当离开公司或者非业务关系的时候,就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所以我们看到生命中心虽然有不同,但仍然可以蕴含着平等在其中。方面性的意思,比如教育是一个方面,管理又是一个方面。生命中心在某一个方面以一定方式组成一个生命体,其位置和层级关系是为了让这个方面的生命度达到最高,但这种位置或层级关系不应该固化也不应该推而广之到所有的方面。比如在管理层面的位置关系不应该扩大到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从生命中心和生命度的角度理解平等,应该表现在流动性和方面性两个方面。生命中心在各个领域包括抽象领域可以是不断流动的。

各生命中心为整体服务。虽然我们前面说各个生命中心要独立,强大,但各个生命中心是在为整体的生命体系服务的,通过自己的功用让整体更有生命力。后面我们会介绍生命度这个概念。从以上属性里我们可以看到,跟我们人文科学或者说跟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主题,比如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对平等的理解与践行,这些都是很深的需要每个人用一生去体会的主题,都可以从生命中心的属性里获得切实的感知。所以说对生命中心的感知是贯穿我们一生,融入我们所有体验与行动的学习。

以上生命中心的属性,其实核心的是前五条。第六条是可以从前五条里推出来的。

这几条生命中心的属性应该说是很简单的,但是存在于所有的生命体中,我们可以在所有的领域观察到这些生命现象。我们观察实践的领域越多,就越有助于我们更深的理解这几个属性。对这几个属性的了解,也更有助于我们面对任何复杂生命体的行动,比如解决问题,诊断,批判性思维,导学,创造。

任何复杂系统的处理,都可以简化为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或者说“看见”。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oftware | Leave a comment

Introduction to Life Centers

Only the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now.

本文对生命中心这个概念做个简单的介绍。

生命中心(Life Center)是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提出的概念。他是著名的建筑家,但对软件业的影响深远。

没有生命之前,这个世界的原初是漆黑一片的,什么也没有。然后我们从这漆黑中,分离出来一个个有限的个体,有了生命。

比如我们可以识别下面这个生命体,它是个茶壶。我们认为茶壶也是有生命的,因为我们能够识别它。

我们说这个有生命的茶壶作为一个生命体,有多个生命中心组成的。有哪些生命中心呢?看下图。

我们看到有壶身,壶嘴,壶盖,和壶柄。首先你要有壶身,否则你根本就无法盛水。然后你要有壶盖,这样可以倒水进去,要有壶嘴,这样可以倒茶出来。然后有壶柄,一般茶水会很烫,有个柄倒茶会很方便。所以我们看到这几个生命中心有机的组成一个整体,每个中心相对独立,我们可以单独识别出来,但又都为整体的这个茶壶的生命体提供某一方面的功用。这样组成了茶壶这样一个生命体。

下面我们看到这些都是茶壶,都有这几个生命中心,但是通过对这些生命中心做一些不同的设计,我们就有不同的茶壶。你然后可以通过功用,比如泡某一类茶是否能泡出其味来,或者是否方便使用,或者从审美的角度看其外形是否有艺术性等等,我们可以对这些茶壶有一些不同的感觉。

以上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我们的感知能力很重要:通过对环境的感知或者对应用场景的感知去感知生命中心,应该有哪些生命中心。并通过大量的运用去获得关于生命中心的及时丰富的反馈从而去改进我们的生命中心。如何去拆解,分成几个生命中心再如何综合,组合成一个整体,都需要我们学会如何去感知。虽然我这里说的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抓住这些基本的原则,是可以在我们的各种工作中比如软件设计产品设计以及管理等领域去广泛的运用的。这种生命识别能力在我们的学习和教育设计中是很核心的能力。

下面这棵树是个更加复杂的生命体。

我们来看看树有哪些生命中心。我们看到有树干,树枝,树根这些生命中心。每个生命中心发挥自己的特别的功用,来支撑树这样一个整体的生命体。比如树枝通过分叉能够支撑更多的树叶,而树叶通过光合作用,来提供树需要的糖和能量。根用来吸收土地里的养料包括水分矿物质氮等。树干起到支撑整棵大树让其能到高空去竞争阳光,并通过输送水分和养料来支撑树枝树叶的生长。所以每个生命中心都有自己明显的分工和用途。而我们看其中的树枝部分,我们能看到其中有很多的重复的结构和递归的结构。我们看树根,也可以看到同样的重复与递归。也就是说一个生命中心里又包含了很多的生命中心,并且这些生命中心通过重复和递归构成了大的生命中心。一棵大树通过这样的大量重复的结构,得以实现一个高度复杂的生命体。我们还没有分析其他的层级,比如细胞。所以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生命体系。

以上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我们可以通过生命中心的分组或者分层去构建高度复杂的生命体,其中重复和递归是可以广泛使用的结构。这点看似简单,但对我们的各种工作都有深远的意义。比如作为生命识别的我们的大脑是有限的,例如短期记忆能力有限,每次能够放在脑里的生命中心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分组或分层的设计,去将复杂系统做分层的呈现。而大脑在复杂系统的认识过程中,就需要运用很多跟生命中心相关的能力,比如“整体观”,即在处理局部生命中心时,能够不时的回到这个局部生命中心所处的整体的生命中心去,看这个局部如何更好的为整体服务,或者说从整体的感知上,这个局部的生命中心应该如何更好的设计。这个能力也是在很多工作中都非常需要的,比如设计或管理。另外,我们在设计一个复杂的生命体,比如软件,或者介绍一个复杂的体系时,讲故事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因为大脑是通过过生命中心,也就是说通过自己可以感知的有意义的单元来认识事物的。很多软件开发者,会把代码写成一团乱麻的意大利面,就是因为不会在最上层去讲故事。

在产品设计中,我们其实也是在逐层探索的一个过程中的。不够好的产品经理往往缺乏的就是这种逐层探索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去首先在最大的层面确定一些比较根本的东西,然后通过最小可验证产品(MVP)去验证这些比较根本的假设是否正确,再逐步进入到更细的层面去逐步的细化。生命中心的概念,分组和分层的生命中心,能够帮助产品经理们很好的去认识自己的设计过程,目前在哪个层次,有哪些关键的生命中心,哪些已经得到验证,或者目前获得的反馈对哪个生命中心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等等。

学习,其实就是在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命体系中逐层探索的过程。而缺乏自学经验的人,就会很缺乏这种逐层深入的能力。所以面试产品经理,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候选人有没有丰富的自学经验,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没有丰富自学经验的人,创造能力也是很差的。

我们人类社会是相当复杂的生命体系,我们每天会面对社会里的海量的信息,如何去识别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如何去伪存真,或者能够保持一个“过程”的态度,或者怀疑的态度,去逐层的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去逐步的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其实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这个是我们人类的建筑巴黎圣母院。我们一眼看过去,我们知道这个建筑很复杂。但是我们并不觉得乱,而是感到很舒服。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整体的结构和大的生命中心。我们可以很舒服的接受这一层的东西。然后如果我们想看得更仔细一些,我们可以去看看每个大的生命中心,我们发现这些大的生命中心又是由很多的小的生命中心组成的,并且也由刚才我们看到的大树里的那种重复性的结构。比如我们看底部的这一排人像,图片不是很清楚,但可以看得出这些人像形成了一排重复的结构,但是每个人像又是彼此不同的,是相似性的重复。

从以上叙述,大家大概可以体会到生命中心的意思。我们看到这些生命中心通过一定的组合,甚至通过多个层次,比如树,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做有两层,在最上层有树枝树干树根这些大的中心。那么这些从整体分离出来的生命中心,作为生命有什么性质呢?我们说作为生命,它们是部分,是有限的,动态的。但是它们同时包含了原初的整体的无限,静止与和平的属性。所有的我们可以识别的,都是生命,都有这些性质,包括我们自身。

所以我们说生命是本自具足的, 而不是所谓的一张白纸等着老师们在上面作画。这点也是我们同那些现代教育之父们根本不同的一点。也许他们并不完全认同人如白纸,但他们应该对生命的本自具足是没有很深的认识的。本自具足的意思是当有限的生命从虚空蹦出来的同时其本身就已经包含了虚空的一切,包括绝对静止和完美。也正是因为本自具足,我们说生命是平等的。所以虽然我们有知识上的不同,但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因为知识上的不同而形成僵化的权威,而要通过我们对教育设施与组织方式的建设,去尽量的实现教育上的平等。所以我这里讲的教育平等是指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平等。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oftware | Leave a comment

Is my child playing or learning?

“我的孩子是在玩还是学习?”

我们经常会碰到家长问这样的问题。有问题是好事,因为有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我们发现新知识的机会。

我们在探索新知识的时候需要对其中的概念的定义有清晰的了解,就像我们的数学学习一样,首先要弄清楚概念。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玩”和“学习”。如果要我简单的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你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在玩,那他一定在学习。你如果发现他在学习,那他一定在玩。这两件事情一定是同时在发生的。否则他就既不是在学习也不是在玩。”

我这里的“玩”和“学习”恐怕就和家长们脑海里的“玩”和“学习”不一样。其实这两个词的意思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

根据心理学家彼得格雷的著作“玩耍精神”里的内容,在人类的狩猎采集时期,玩和学习是不分离的,人类的孩子通过玩来学习各种狩猎和采集的技巧与知识。我们现代人都知道狩猎需要掌握非常多的技能。在狩猎之余,人们也有很充裕的时间玩乐或者从事艺术创作,这时期的艺术更反映人本原的东西。


图:彼得格雷的著作“玩耍精神”

但是到了农业社会,格雷说,因为农业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人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农业的工作更强调的是安分守己和勤劳,并不像狩猎那样面临许多挑战有许多技艺和知识要学习,于是玩被当作不好的耽误工作的事情,所以,在农业时代,“玩”被塑造成一个不好的概念。我们常说“玩世不恭”,“玩物丧志”。在农业社会,艺术创作也变成专有人士从事的工作。

到了工业社会,工业生产比起农业生产恐怕更加枯燥更加不需要任何创造性,同时又需要工人们掌握不少的工业的“知识”以操作机器。所以,现代教育发展起来用工业化大生产的方式批量给大众灌输知识,把大批的人口变成产业工人。所以工业社会里,“学习”变成了特别的对这些工业领域分门别类的学科的学习,并且以死记硬背,作业和考试为特征。以至于我们今天的人一谈到学习,想到的就是上课作业和考试。

我们这里很简单的讲了一下玩和学习这两个概念的变化,更详细具体的可以看格雷的书。应该看到,这两个词在社会文化层面的意思,因为各个时期人类历史的特点,有这样的历史的变迁。

但是在个体生命发展的层面,玩和学习的意思可以说亘古未变。我们甚至可以上溯到人类出现之前,甚至到爬行动物,鱼类,甚至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如果从生命的角度去看,玩和学习的意思一直都没有变。

好了,我这篇文章差不多到这里就可以了。我们的家长们,如果要真正了解玩和学习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的。我们都是具备探索和感知能力的生命,都可以创造自己的知识。你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索去思考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玩。

我这里可以建议三个供你探索玩和学习关系的玩地。

一个是自己的童年。我们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有大量的玩,回到那个时候,回顾自己当时是怎么玩的?以及自己在各种场景下的学习效果。如果比较难回忆起来了,可以借助那个时代特有的东西比如歌曲电影等等帮助自己回到那个时期。

另一个玩地就是观察自己孩子的玩与学习。从出生开始观察。他们如何学习走路的,如何学习说话的,如何在关注和探索各种事物的。这也会帮助你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这些生命之初的学习,还没有受到人类教育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是生物生命数亿年进化而来的本有的能力。相信你可以观察到非常丰富的玩和学习的现象。切忌用成人已有的关于玩和学习的概念来判断孩子。就是观察,不断的观察。

再一个玩地就是格雷教授这样的人的书,以及夏山瑟谷这些学校百年来的探索,他们的出版物,还有格雷创立的包含夏山瑟谷的自主教育联盟的各种出版物。

这会是很有趣的探索。教育是很好玩的事情,能够帮助你更好的了解你自己。期待你们学习后的分享。

一些家长可能会对本文很不满意,因为没有给直接的答案。让我想起了Paracraft学习中心的孩子们,一些比较大的上过几年学的孩子就是这样,方块不会使用就习惯直接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让他们去文档里找,他们就会有些不高兴。而年纪很小的孩子都是自己在实验方块怎么使用。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成人们都已经习惯了获得标准答案,像我们这样引导大家自己去探索获得自己的答案,反而是大家陌生甚至排斥的。可是,这个探索,就是玩,是最自然的玩。我们的家长们是不是大多已经忘记了玩的感觉了呢?

现在创新教育里很多人倡导玩与学的结合或者游戏化教学。可惜他们概念里的玩和游戏,已经是异化了的玩和游戏。很多游戏产品经理坦言,他们设计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沉迷,所以他们的游戏设计里借鉴了很多比如赌场让人沉迷的设计方法,如炫目的四处跳跃的灯光或色彩,到处叮叮当当的声音等等。这些不是上面我们说的个体生命发展意义上的玩,而是某种消极逃避的玩,逃避的往往是被异化的“学习”。所以我们看这些玩与学的结合或者游戏化教学,发现实际上大多仍然是异化的学习,并没有摆脱工业社会里形成的学习观念,虽然挂了个玩或者游戏的招牌。

所以,创新教育里的诸多同仁们,在倡导玩和学习的结合时,也需要反思一下,自己大脑里的玩和学习的概念,是不是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农业社会或者工业社会的影响?是不是仍然在旧教育范式下的学习概念?即侧重的仍然是分门别类的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有没有给孩子在丰富环境里自我选择的机会?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Soccer Learning Series: Juggling the ball

颠球是足球里的一个基本训练了。本文谈谈如何练习颠球。

我颠球主要还是用右脚。右脚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对小肌肉的控制。

如果仔细观察一下,我注意到我的右脚已经可以比较好的控制力量和角度,以及各种颠球常见动作。比如:

  • 离身体很近的球,能把整条腿收近身体。
  • 需要的时候,偶尔能用脚尖颠几下。
  • 一开始搓球起来的时候如果搓的不好也能快速调整过来。
  • 专门踢旋转球

我经常不时的会自己在楼下练一会颠球。但昨天练习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其实自己已经可以往更高的层次走了。这样意识到了以后,马上脚就能够对球有更好的力度角度的控制,更加随意,和球的结合更好,在整体上完全是另外一个层次了。

这其实也是我以前踢球不断提高自己的方法。我在足球上的提高,主要是在纽约工作期间一周能踢几次球,也没有花大量的时间练习,基本就是比赛前热身的时候练习一下。如果那周没怎么踢球,就自己在家边的公园里练个20分钟。

训练的时间并不长,但是靠着保持对空间的感知,能够一直很快的悟到空间上应有的突破,或者说很快发现新的空间的出现,即时的实现能力的提高。

再有就是真正抱着玩的态度。只有真正的玩,才能最好的感知空间,并且是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这可以说是立志投身教育以来的教育实践帮助我更好的认识了很多事情,包括自己,得以在自学足球上获得这样的突破。做教育,就是有这样的好处!当然,现在做教育的,并没有几个是真的在做教育的。

其他的当时的很多方法,我在体育六字口诀里总结过了。大家可以那里看看。

我大学本科时候,自己买了本教足球的书,是那种像教科书一样的书,按部就班的教你一个个的动作。照着学了一年多,其实没什么用。

再早些年,小学的时候体校毕业的体育老师教我们踢足球,他本人踢的很好,应该也是体校里中规中矩的教法,不缺少练习和比赛。但是缺少给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和让每个孩子真的玩起来,也缺少平等的交流。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是顶多学会了足球这件事,练习的不少,跟没踢过球的人比脚当然是熟练很多,力量也有,但谈不上太多的领悟。当然,这位老师自己的领悟应该也不多,只是运动天赋比较好。

直到我在纽约工作期间,自己去悟如何学习踢球。其实,按照禅的观点,这就是每个人都本有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空掉自己,或者说可以随时放下一切,我们就能够发现空间里我们本应该能够发现的事情,包括对我们自己的认识,包括学习如何踢球。

疫情期间,自己在房间里颠很小的球。发现颠小球真的是要求高了很多倍,必须对脚有非常精准的力量和角度的控制。

这也是我昨天颠球时,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已经可以上到另一个层次了。这种整体上的大的层次的逐层上升,其实也是生命中心或抽象建模的分层原则,是空间智能的一个根本性的原则,广泛存在于各种事物空间里的。

整体上到另外一个层次,当然不意味着你的所有技能或者知识都已经超过了之前的层次。但整体达到了,我们就可以认为在学习上已经进入了学习空间上的一个新的层面。

这是和传统教育或者说现代教育/旧教育里说的按部就班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一样的。依照生命空间的分层原则的逐层学习方法,有着旧教育里的按部就班学习完全没有的更多的内涵。

比如不时需要感知能否先深入到更深层次,哪怕是孤军深入;比如如果不行的话,就退一步,先把当前的层面做扎实,等掌握的当前层次的生命中心更加全面,然后再随时寻求新的层次的突破;整体进入新的层次了也不意味着就不去锻炼或者掌握之前层面上的生命中心了。

这里我不展开了,对于缺少自主学习经验的人来说,听着会觉得很复杂。

但是我在观察小孩们在Paracraft学习中心的学习时,发现在我们的环境里,他们无不是在进行这样的学习。

比如勇于挑战对他们当前能力来说很难的编程项目,很专注的研究。发现实在太难的时候,会自动退一步,再去看看自己当前能做的项目,弄扎实后再去寻求突破。

这样的现象,我在这些孩子身上不停的看到,并不只是某一个孩子。所以,这些孩子让我总是感叹,旧教育对孩子的生命的摧残。而这些孩子在Paracraft学习中心,可以得到这种能力自然的恢复或者说康复。

还是讲颠球。

所以,颠大球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颠小球,否则比较难再上去了。颠小球自然会对角度和力量要求拿捏的更准。这也是对我们自主学习上的启示。

这个启示可能是,我们对玩(或者快乐)的追求,就是不断挑战自我的学习过程。长时间我颠球都是那个水平了,因为大腿多年的伤不能踢比赛所以只能颠球锻炼一下(也帮助恢复伤处肌肉),但也缺乏了进一步对自己的挑战。突然颠小球,升级了难度,有了新的内容,新的挑战,才得以像以前在纽约时继续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所以,我常说,玩,学习和创造是三元一体的生命活动。创造,就是创造自己的知识。学习本身就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生命活动,一定是包含了这三者的。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练习的工具很重要。看一部拍李小龙传的电影(应该是李小龙传奇,陈国坤主演),里面李小龙也是非常讲求练武的工具。

换成左脚颠球,左脚就不具备右脚上述的那些能力了。

我虽然通过对右脚颠球的仔细观察,已经知道右脚可以做哪些动作,所以能够持续的颠球。但是换到左脚后,却是不能够依葫芦画瓢的方式去照着练的。让我想起大学时买的那本足球“教科书”,上面画的各种踢球的动作步骤和图解。

我的右脚都已经掌握这些动作了,我都不能依葫芦画瓢的去照着学,更别提你书本上画的动作图解了。

那怎么学呢?还是我当时练习右脚的方法。就是玩。先把自己空掉,然后玩,享受它。玩,才能很好的感应空间,感应自己的腿和足球这两个生命中心之间的互动。

随着足球的上下左右在空中不同的位置(脚能踢到什么位置总是不一定的,尤其是刚开始练习的脚),而不管踢到什么位置,在玩中,脚自然的去应对,做出各种需要做出的动作:
– 离身体很近的球,能把整条腿收近身体。
– 需要的时候,偶尔能用脚尖颠几下。
– 一开始搓球起来的时候如果搓的不好也能快速调整过来。

自主学习的意义,不知道大家这里体会出来没有?

记得我一开始在纽约练习颠球的时候,也还是跟以前一样有个习惯性心理,即认为关键是每次触球都要踢的很准,让球直上直下,高度刚好,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做“正确”上面。

这应该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带来的影响。我相信不只是我,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潜意识在。怕犯错误,不允许犯错误,不敢试错,一开始就追求完美。

可是自主学习的意义,告诉我们,真正的学习,就是在探索中的不断试错。有偏差没有关系,踢偏了,脚就正好练习各种动作去救回来。要锻炼的正是这种能够调整的能力,而不是做“正确”的能力。

当然了,这样探索的多了,调整的能力锻炼出来了,也就对自己的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能够比较随心所欲的控制了,这时要踢出“正确”的球,是很简单的。

左脚直接练颠球发现是有些难度大,我考虑可以先练习左脚传球甚至射门,来锻炼左脚的大的力量和灵敏度。当然,我发现如果直接去挑战左脚颠球的练习其实应该也是可以的,虽然难度大点,但也有可能更快达成目标。

这种选择,只能自己去感知和选择。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而不是像什么松鼠AI那样的自适应学习“技术”或者其他诸多所谓的人工智能教育,要取代人的感知能力。

空间的感知能力,是一切智能的根本。你要取代它,是想帮助机器取代人类吗?

其实每种运动都有其特色的一些动作的。如羽毛球,最近开始玩羽毛球,发现也是有些特定的动作,是可以自己感知的。后来看看别的打的好的人怎么打的,发现也正是那些动作。

所以,学习任何事情,就是自然的应对外界环境,是自我空间对外部空间的响应。

最后,从学习的角度,做个小结。

不要只是练习,抱着一幅“刻苦练习”的态度。放轻松,不需要花很多时间,抱着玩的态度,感觉自己应有的成长。

其实就是能及时发现出现的空间,对整体的空间,其中的层次,都能很好的感知。随时能发现出现的事情或空间。

不为执念所束缚,能够随时放下一切,就能够即时的发现应该发现的东西或空间。

当然,我们也有念头的,各种各样的念头,有正念的叫法。不管什么念,都要能够随时放下,并能够保持念头的自由流动。月亮出现在了天边,你知道。有人跌倒了,你知道,立即的扶起来。自然的响应,空间与空间的响应。

放不下,空不掉,自然就很难有空间与空间的自然响应,久久不能发现自己学习上的问题。与刻苦无关,虽然人不能怕吃苦。

学习的关键,在于变化,然后看不同。错误非错误,而是生命空间不同可能的生长方向。失败乃成功之母是至理,但现代教育似乎并不承认这点。

比如颠球可以有不同的颠球法,看看马拉多纳颠球就知道有多少颠球的方式。多变化着去体验,去感知。


图:小马拉多纳颠球

再比如可以尝试天黑的时候颠球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比赛的时候,尝试不同空间密度里如何处理球,和不同类型的人踢球的不同。

有时候这些变化,是你主动去尝试的。有时候,就是偶然发生的,或者是你“犯错”了才发生的。

变化,或者说试错,带来各种可能性。感知这些不同可能性带来的不同,就是丰富自己学习的方式。

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封闭的环境杜绝了这许多的可能性,更把探索的空间去除掉,那还剩下多少学习?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Only selflearning can find out the truth!

最近看些行业里的各种课程,发现现在课程的设计似乎很受新东方风格的影响。就是把知识当作药,学习就是吃药,为了让药不那么难吃,不时往里面加些糖。

这样的课程,小孩子上多了,就形成了知识是苦的学习就是吃药的概念,所谓的学习的乐趣要通过新东方这样的加糖的方式去实现。朝你的周边看一看,有这样观念的成人是不是比比皆是?

这样的观念,还是把学习当作对分门别类的知识点的记忆。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的学习确实跟吃药一样。

但是,如果把知识当作是对自己重要体验的总结,去形成新的可以运用的整体的理解,把学习理解成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那么学习本身就是无比快乐的。知识的探索和创造本身就是最高层次的玩。

但被这些课程扭曲的人会认为新东方那些夹杂的笑话才是玩,习惯了学习要听笑话要有好看的图片等等。 他们认为那样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

在经历了这样的课程洗礼后,大脑里就形成了扭曲的世界。现在在大家如此追求答案,对答案有很强的执念,对探索则排斥敬而远之,就是拜这种影响所赐。应该说,这种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学习是生命根本的东西,是生命认识世界的方式,但是当大众的学习概念被教育扭曲,对社会福祉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造成无数的痛苦与苦难。

有人说,学习,是自己对自己做的事;教育,则是别人对你做的事情。既然是别人对你做的事,别人一定有他的种种目的,你是摆脱不了的,一定会受到影响。他人的种种目的,造成你大脑世界里的种种扭曲

好消息是,自学,可以打破这一切,让你去发现真实,重建真实。

如果我不是从多年的自学中体会到探索和创造的真正快乐,我不会在这里如此自信的告诉大家新东方那种吃药加糖的学习根本不是学习。但这种教育也对我起到了影响,虽然我可以说从上学的第一天就产生了质疑。许多年的努力,正是在慢慢的去掉这种影响,改变对答案的执念。真正快乐的,是探索!

唯有自学才能发现真实!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Knowledge is an organic whole

知识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像我们的身体一样,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比如知识需要有一个好的骨架,要让知识能够很好的附着在这个骨架上。知识的生长一定是有机的,我们的学习需要让我们的知识有机的去生长。

那么如何做到让知识有机的生长呢?

要有作为核心的深度重要体验

首先要有深度的重要体验。深度的重要体验是很好的内核,可以让其他知识有机的附着在其上。

这个对我们的意义,就是我们需要牢牢抓住我们人生的重要体验去增长我们的知识。我注意到今天的很多学生,因为在学校里的学习,已经很难抓住对自己真正重要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学习。学校的学习带给了他们太多的关于学习的困惑,变得非常迷失。

只要是自己关心的事情,就可以去学习。学习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现代人被陈旧的现代教育误导,反而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自主学习社区给了学生们学习的自由,但学生们在找自己的学习项目时,因为旧的习惯,往往不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找,不是很强烈的“我现在终于可以自由学习了,可以学习我一直想去学习的东西了”,而是仍然比较强的依从外界的所谓的学习。当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很强的内省能力。但内省作为核心的学习能力,学校并没有去培养。像瑟谷这样的自主学习社区,不少从普通学校转学来的学生,都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呆”也就是什么也“不学”的独处后慢慢找回自己的内心,开始遵循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与求学。这么看,内省似乎是每个人本来就都有的能力,只是被我们陈旧的现代教育制度,被错误的学习概念给破坏掉了。

与我们生命最相关的那些深度的重要体验,应该成为我们知识的核心的骨架。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是为了我们的生命,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学习。关于我们的生命或者人生,什么是我们的困惑,造成我们的苦恼,什么又是根本的快乐,等等,我们需要抓住那些最根本的生命体验,为自己的生命学习。

自主学习的意义,是让这些你真正最为关切的问题成为你的核心学习内容,并且给你自信:你可以在生活中,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通过合理的安排你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通过一定时间的人生探索,你是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它们不是遥不可及深不可测的知识,它们是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可以了解洞察的知识。

这些应该成为你知识的核心骨架。从这些关心中,不断的衍生出各个领域的兴趣,通过这些大领域的学习,既是向外求也是向内求,每个人可以去形成自己的一些根本上的理解,比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生命。

深度重要体验的另一个意义就是,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希望获得某个领域的知识时,我们最好能够首先获得关于那个领域的比较深的重要体验,而这往往需要通过实践来获取。比如学习编程,应该先多动手,而不只是看书。学习游泳,应该先下水,在安全的地方先玩玩水。学习足球,首先应该先踢踢球玩玩。对历史地理感兴趣应该去当地旅游,把自己亲身置于那个空间里去体验。虽然看书也能够学习,但是旅游时置身于当地的空间里,你才会发现很多你读书时可能不会关注到的重要的东西。

这些深度重要体验的获得,往往都是把自己置身于真实的全方位的多维环境里,用自己的生命或身体去真实的感受。知识是有多个维度的,后面我们会讲到,知识的生长或者学习的过程,需要从各个不同的维度获得理解。但如果我们先有好的深度的重要体验,知识的生长就有了个好的可以附着的核心。否则知识间的有机性会比较差,稍微经过一段时间就容易淡忘。

人的学习需求总是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或者周围的人群。我们接触周边的人群,会产生想要了解他们的需求。但是人们都受着文化的影响,文化又有历史和地理的影响,通过读书,对历史地理的了解,还是在了解他人的重要体验,这样获得的重要体验,比较难以成为坚实的构建知识的核心。只有你有了自己亲身的游历,在那个空间里切实的体会到了历史或地理空间的影响,基于个体强烈的感受获得的重要体验,就能够成为很坚实的知识生长的核心。

多查,多问,多思考,基于核心体验去生长

有了核心的深度重要体验,也就等于有了学习的兴趣。要围绕这些兴趣点,多查,多问,多思考,让知识基于这些重要体验去生长成一片互相连接的整体。

这个过程可能会需要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在生活中通过多方面的接触和碰撞,去不断产生跟核心体验相关的兴趣。兴趣点或者问题出来后,要及时的多查询,多思考,及时的利用现有的资源对知识做扩展。这是个自然的过程,是知识有机生长的过程。

一个领域的知识必须从诸多不同的侧面去审视和理解。每一个领域的知识都包含了复杂的多个层面的理解。唯有从多个层面去观察和理解,问了许多的问题以后,我们才能说对一个领域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的生长是这样一个有机的过程,当新的知识生长出来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兴趣,这时候过去的学习资源对你又生成新的意义。所以,即使是旧的学习资源,比如说某本书,可能在新的条件下,发现会有新的可以吸收的知识。

可以看得出来,这样的知识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很强的依从内心遵循内心的过程,并且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如果我们有比较好的工具帮助我们记录这个过程中的重要体验,其实不光是记录,还包括帮助我们在重要体验基础上进行各种思考和知识碰撞,会对我们的知识探索和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有极大的帮助。学习就是创造自己的知识。

我们遵循内心去生长我们的知识,就不要把知识增长看作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比如看书,好的读书方法,并不是一本接一本的看,像我们在学校里学习那样,所有的书都同样细节的从头到尾看下来。你可以,比如说,把所有的书都先大致的翻一翻,目录和简介都看一下,了解一下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个别重点的章节可以翻几页看看,做个了解。感觉不需要不好的书可以先不看。好的书,也不是看完一遍就完了,可能过了一段时间自己有了新的增长的知识后,再回头看一遍以前的书,又能有新的收获。

当你发现一位你认可的大师后,这位大师也可以成为你学习的资源,可以专注的把大师的所有文章或作品都看一遍。大师的知识都是融会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并且他们往往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回答自己人生很根本的问题。所以这些大师所有的言论都可以拿来看一看,而不用局限于某个专业的知识。而且你会发现大师们在回答自己的人生问题时,一定是来自于多个领域的重要体验。

所以,我们如果能够很强的依从我们的内心,我们就可以这样逐层的迭代式的去生长自己的知识。那么这里的学习方法就是很多的。我们在学校里因为应试发展出来的所谓的学习方法,其实是很可怜的。

多锻炼,多运用

像我们的身体,需要很多的锻炼,我们的肌肉和骨骼才能健康的生长一样,我们的知识也需要很多的锻炼,也就是知识的运用,知识才可能长成健康的有机体。

我们的骨头有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它们总是根据受到的压力或者牵引力来生成新的骨细胞或者去除旧的骨细胞。科学家通过机械力学的研究,发现比如人的股骨,也就是人体里最大的骨头,其弯曲的形状正好达到最强的力学效果。所以,骨头所受到的各种外力,对骨头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需要的。肌肉也是这样,只有锻炼才能很好的生长。

一般来说,如果这个知识领域正好是我们的工作领域的话,那我们运用知识的机会会很多,在多年的职业生涯里,会遇到非常多的现象或问题,有很多的思考,就好像骨头在运用中不断长成最合适的形状一样,我们的知识在不断运用中形成最好的结构。

如果只是业余的兴趣,比如很多人对历史感兴趣,那么运用的频率可能会低很多,包括跟该领域的人的接触。但现在互联网的发达,都可以帮助找到很多该领域的职业人士进行交流,或者是其他的业余爱好者一起学习。

当然知识的运用其实在我们身体层面正是在锻炼我们的神经元和大脑,帮助我们的神经元形成更好的结构,所以本身就是种身体的锻炼。

所以,知识都是自己创造的,是属于自己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使是学习人类已有的知识,对你个人来说也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 这是跟现代教育制度所基于的知识概念完全不同的。知识绝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记忆,而是要生长自己的知识。

基于知识是有机生命体这个命题,我们后面会写介绍学习方法的一系列文章。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Life is beautiful

电影”Life is beautiful!”,国内一般翻译成“美丽人生”,但是这里我想翻译成“生命是美丽的”。

若干年前,大概是911前的几个月,刚看完这部电影后与两位美国朋友聊。他们两夫妻是虔诚的基督徒,刚怀上孩子。美国南方的人结婚比较早,20出头就结婚了。虽然他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很感动,但是可能因为基督徒的教育,让他们不太敢喜欢这部电影,认为他们不能接受电影中的的父亲为了保护孩子所编造的谎言(美国的基督徒比较保守,恪守传统的价值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撒谎,这在美国整体的文化上也有所表现,但是纽约时报说特朗普似乎改变了这一切,变得没有任何底线)。虽然他们都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非常被打动,甚至流泪,但是这个谎言让他们非常纠结。如果时光到退几年,我刚上大学仍然受到传统道德严重束缚的时候,也许我也会非常纠结。但是大学里走街串巷做过销售的经历,已经让我摒弃了那些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虚无缥缈不痛不痒的道德观。不是说没有道德观了,是建立了自己的道德观或者说人生原则,看问题更能从本心出发。所以我感觉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就在于这位父亲为了保护孩子编造的这些美丽的谎言。

因为你无法跟一个孩子解释偏见,歧视,甚至战争。连爱因斯坦都无法理解的事情,为什么要这么耿直的非要让孩子去接触和理解?爱因斯坦说,个体的人,总是让他感觉到生命的各种美好,但是作为群体的人,却总是犯下他无法理解的疯狂的愚蠢的罪行。人类为什么有根深蒂固的歧视?为什么要发动战争?爱因斯坦作为一个犹太人,也如这部电影中的犹太人一样经历了种种歧视和种族清洗的威胁,最终找机会逃去了美国。

在纽约工作时,和一个同事激烈的争论过美国911后应对的策略。其实我并没有怎么激烈,只是很平和的坚持我的观点,认为美国在911后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应该追求报复,而应该为世界和平多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因为没有谁能比美国更有这样的空间去退让去包容。我提到大概是03年时韩国人在中东被斩首的事情,当时这位韩国人的家人,基督徒家庭,表达出来的都是爱而不是仇恨。我认为那是美国应该有的911应对态度。这位同事的态度很激烈,认为有人欺负了你就应该报复。这位同事平时观点比较偏左,如果西班牙裔算是白人的话,可以算是白左了,又是位女性,所以我比较诧异她会有这么激烈的反应。我想,可能是她很少去想战争有多残酷吧。

在纽约时,在哥伦比亚大学听过一场巴勒斯坦的访团做的报告,记得是个巴勒斯坦争取中东和平的民间组织。很多犹太人也跑去听,并且在会场上激烈的和对方争论了起来,差不多是要动手了。当时的气氛,这些犹太人的眼睛里能喷出火来,彷佛战争就在眼前。双方都哭诉了大量的对方制造的流血事件。对他们来说,战争并不遥远。

其实除了战争与流血这样比较激烈的例子,其他的系统性的不平等和谎言也是无所不在的。世界远谈不上完美,成人世界里甚至充满了各种的丑陋。那么,教育应该怎么做?

“生命是美丽的”这部电影,这位父亲用生命编织的谎言,给他深陷集中营的孩子保有了一个仍然充满自由幻想的空间,将成人世界的仇恨歧视和种种谎言都挡在了外面,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这个美丽的谎言,给孩子的却是生命的真实:生命是美丽的。

只要让孩子接触真实的生命,能感受到生命是美丽的,拥有这种深刻的生命体验,他们以后便能够拥有识别一切的谎言并与之抗争的力量。这个可能正是这部电影的主题。这个世界总是充斥着各种谎言,识别这些谎言的基础是对真实的生命的了解,知道生命是美丽的。我们的世界有今天的不完美,但是我们可以建设的更好!

今天的许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童年的生活已经被各种辅导班占满了,虽然生活在和平年代,却远离了美丽的生命,不像这部电影中的孩子,虽然生活在战争年代的集中营里,因为他父亲牺牲自己生命的保护,仍然拥有了对美丽生命的体验。我们看到现在的孩子们长大后应对挫折的能力极差,正是因为缺少了这种生命体验。

Paracraft学习中心即创意空间,虽然是非全日制的,每周孩子只需要来2个小时,但是正是给孩子保有了这样一个空间,去感受生命的美丽。

Paracraft是富有生命的。Paracraft教育是个完全围绕生命展开的教育。

不光Paracraft是个丰富的生命发现的平台,孩子们可以通过3D作品的创作表达生命创造生命,Paracraft里的空间搭建,模型设计,以及编程学习,都是基于生命中心的感知和识别来开展的。我们理解软件编程是关于生命中心的科学,是关于生命空间的理性的本质的认识。

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Paracraft,就是要让孩子在其中充分体验生命的美,包括在感性和理性上。

而Paracraft里的学习,更是如生命一样,是玩,学习和创造一体的,基于生命的自我探索,强调感知的能力,探索的勇气和技能。

我们希望这一片空间,能够让孩子们有力的深入的丰富的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形成对生命的清晰的理性的认识和系统的知识。虽然每周只是比较少的时间的投入,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内核,能够去面对其他的一切不完美,能够去面对未来的人生。

因为,生命是美丽的!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ainting and Life Space

某年中秋节去长沙岳麓书院游览,正好碰到可能是湖南大学的学生在书院里写生,带班的老师在逐个的点评学生的作品。

画画我是外行,但听了一会儿,却感觉老师讲的道理和我从软件编程中悟出的道理是一致的,其实不光是软件编程,其他很多领域都有着同样的道理,也就是我经常讲的生命空间/生命中心的道理。知识都是相通的。

当然,虽然很少画画,但其他一些我经常做的事情,比如照相,软件的交互设计包括界面设计,这些事情,大家都知道,跟画画的知识应该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些事情,比如写作,或者软件编程,其实跟画画也都有很深的共通的知识。

下面我凭记忆记录了一些老师的点评片段。大家可以看看。每一节的第一段是老师对作品的点评。第二段是我基于生命空间/生命中心的理解。

“一眼看上去不要那么多,不要那么散,但是要有层次感,可以让观众进一步的去看细节,有看头,耐看。”

“一眼看上去不要那么多,不要那么散”,我常说的一眼看上去要有明显的生命中心,不要很多东西杂乱的放在一起,让人看起来很乱。人的大脑都是有局限的,每次只能接收几个东西(有研究说要低于6个,我觉得这点每个人都可以去感觉)。人的感知是有层次的,如果你要表达的东西很多,最好分作几层来表达,在最表层要让观众一眼就能感受到最大的几个生命中心。然后观众再去看每个中心的细节。这就是分层的表达。如果你要表达的是一个很丰富的生命体,不管是画画还是照相,甚至是写作或者软件编程,就要做好这样的分层,这样才会“有看头,耐看”。每个生命中心有更多的细节,这些细节是由更小的生命中心来组成的。


图:复杂但层次很好的建筑

“要有虚实的结合,后面的景物不要话那么实,跟前面的景物一样的混在一起。”

这里,还是上面的道理,在最表层要有明显的几个生命中心。从画作的空间关系上看,前面的景应该是比较实的,后面的比较虚的。实与虚本身是画作的最表层的两个大的生命中心。我以前讲生命中心的属性时讲过组成一个大的生命中心或者生命体(我们可以把一个大的生命体系看作一个生命中心)的小生命中心之间是互相帮助的(从位置关系或者功能上),从而让这个大的生命中心或者生命体的生命度更高,比如绘画里的相互衬托,来突出整幅画的生命度。生命度是我们可以去感知的,静下心来感知。画画,照相当然是需要很强的感知能力的,写作和编程也是的。

“前面的景太多太杂,如果去掉前面的这条路,就会好很多。”

这其实是从另一个侧面去讲上面的道理,就是去掉冗余,让每一层的生命中心不要数量过多,这样每一层表达的生命能够让观者迅速的感受到。这就像我们打扫房间一样,我们不时的要清理掉一些冗余的东西,让房间里的生命中心更加突出,生命中心与生命中心之间更加彼此呼应和衬托或者互相帮助,让整个房间更加富有生命。我们写软件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就是在做这种清理工作,去掉不必要的冗余的部分,让各个生命中心更加突出。

“柱子和墙不用按照实物的颜色画。实物可能已经脱色了,你也可以自己去想象比较好的柱子和墙的颜色。柱子和墙的颜色可以是有强烈的颜色对比也可以用相近的颜色进行陪衬烘托。”

这里也是在创造生命中心,对比色是在创造不同的生命中心,相近色是通过相似的重复来创造一个更大的生命中心。生命中心与生命中心,如柱子与墙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于作为整体的生命中心,让整体的生命度更高。


图:岳麓书院前的写生课

“画画还是要胆子大,敢画,要有东西看。”

是的,这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创造生命,或者创造生命作品,一定要有生命呈现出来。照相也是这样,通过简单的几个中心的搭配,传达出一种生命出来。

这位画画老师点评了很多作品,我大概听了1个小时。过去的时间长了,可能记住的不多,不过其实很多点评基本上都属于以上几类。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问题。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去定义人生的意义。你不用把它当作应试教育那样一定要找到标准的答案,只需要从你所有的人生体验里找到一个让你最满意的回答即可,或者比你昨天的答案好一些,或者比其他人的答案对你来说更好一些。就像通过画画的构图去创造生命一样,你也可以去定义你自己的生命。

这里,以我们的观点,人生的意义,就是创造生命作品,去表达生命。这也是我们理解的教育的意义。不管是通过画画,照相,还是写作,或者软件编程,我们都可以创造生命作品。如何让生命作品富有生命,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我们上面讲到的,可能也给了你一些感觉。不管你从事哪个行业,只要用心去感知,感知生命与美,体会其中的快乐,你都会能领会到这些道理。是的,一定要用心去感知,去享受快乐。

如果画画比较麻烦,编程似乎比较难深入,那么技术的进步,已经让照相变得容易了许多,普通人都可以方便的体验如何在照相中寻找美构建美。

Paracraft面向青少年,在3D搭建动画制作中培养上述生命空间构建的思维,并且融合了软件编程在其中,是青少年培养全面的生命空间感知能力思维能力的极佳的平台。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