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selflearning

Self-Learning Poem

我相信通过之前的文章,大家已经建立起这个意识,即自学或者说自主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但大家可能在操作层面还不太有把握应该怎样在平时的学习中去做,毕竟学校上课方式的学习已经带给我们很多很坏的学习习惯。以下简单的在操作层面谈一谈如何开始自主学习。 当然,首先的,是选定一个比较大的自己特别想要去学习的领域,比如我大学时候学习中国古代茶文化。具体定多大的范围看自己,我建议是以自己的能力,尽量稍大一些来选。 然后下面我分享一个自主学习口诀,给大家在实操方面更多的概念。 简版: 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 玩,学习,和创造 要有智慧的玩 有创意的玩 要创造自己的作品 我们都是自学者 我们从婴儿时候开始就一直在自学 学会了世界上最难的语言 我们要继续自学的方式 在玩中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 多动手多读多思善于总结 什么书都可以看 只要对自己有用 如果一本书看不懂就看两本书三本书 如果一遍看不懂就看两遍三遍 部分看不懂不要紧看现在能看懂的 看现在需要看的 永远以自己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学习 速度快了就自己放慢速度 经常去书店海看 熟悉互联网资源的各种用法 学会寻找可靠信息 学会鉴别真实获得真实 不断创造 最好的玩 享受人生的快乐 完整版: 每天只有三件事可以做 玩,学习,创造 要有智慧的玩 有创意的玩 要创造自己的作品 相信用我们的作品说话 用作品去交流 在作品中合作和相互学习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roblem Solving vs Creating One’s Own Knowledge

10年前给进城务工青年(基本上是农村里读书只读到小学初中就出来到大城市打工的青年)做过远程的基于重要体验的导学。当时问他们有问题的时候如何解决。发现他们大多都是问人或者网上简单的搜索一下,把眼前的问题解决了就完事了,并没有通过问题的解决去有意识的积累知识的习惯。 比如,碰到身体疾病,问一下人或者网上大概查一下就完了,并没有下意识的在这个过程中去积累自己的医学知识,或者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判断网上搜索出来的不同结果哪个更靠谱。 以前我以为这是这个群体特有的现象。后来发现不少学霸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不同的,可能是这些学霸会去下意识去记忆搜到的答案,但缺少明显的意识要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学习知识还是要去上课。他们也同样缺乏用自己的知识来判断网上的不同结果哪个更靠谱的能力。 所以,给我的感觉,似乎不管是学霸还是学渣(套用大家的流行语,虽然我不太认同这两个词汇。这两个词似乎不同场合带有不同的褒义或贬义,但因为我不认同学校的学习是学习,所以这两个词对我都没有意义,只是延用大家都在使用的词汇而已。)都被学校教育严重误导,认为只有上课才是学习,平日的生活不是学习,也没有意识去不断创造自己的知识。 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对“学渣”和“学霸”都同样的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后来发现,不仅仅是在学校想好好学但学不上去很痛苦的学生会这样,不少在学校从不学习无忧无虑渡过学生阶段的“学渣”,也同样形成了只有上课才是学习的观念。擅长学校学习的学霸,也不懂的在生活中去创造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 虽然我大学和研究生都是生物医学专业毕业,但我认为我主要的医学知识还是在毕业以后通过生活中的学习不断积累出来的。就是自己或周边的人有疾病的时候,就把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作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网上搜出来的医学信息确实良莠不齐,尤其是中文的网站。但是即使像99健康网这样的信息质量很差的网站,在像丁香园好大夫这些网站没有搜索结果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前提是要依据自己已有的医学方面的知识模型去推理判断,99健康网的答案只能是参考,帮自己去想这个问题。同时百科(维基百科或百度百科)上相关词条看一看,把相关器官或组织的结构和大概功能了解一下,都是在根据知识模型去判断。当然维基百科作为资料来源更可靠一些,百度百科以前很差,基本都是广告,近年感觉要好一些了,但看的时候还是要谨慎一些,先大体判断一下这个词条文章的整体质量如何。所以,对信息的判断,离不开自己的知识模型或者说知识结构。我们在日常需要积累或者创建的不是一条条的供记忆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自己的知识模型或者说知识结构。要有结构化的知识。 比如很多人在路上找路的时候习惯直接问人。这倒不见得是问题,很多时候也确实更高效。但这些人往往不太注重利用这样的机会去提高自己的相关知识或技能,习惯了碰到问题快速的解决完事。比如如何利用手机地图来找到从哪个地铁口出去比较方便。对对方的答案,他们往往也不加判断的全盘接受,没有考虑到对方可能也不清楚,或者对方的描述或者对距离的估计也会是有很大问题的等等,不会用手机核实一下,就照着对方说的走半天的弯路。 而且很多时候很多问题是无人可问的,只能依靠自己的知识模型去解决。 当然我这里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首先是发现知识,我发现这样两个不同的群体都有着缺乏创造自己知识的习惯,这个现象似乎与他们的学校教育有关。因为学校学习给大众造成了上课才是学习的概念和习惯,似乎让大众包括学霸和在学校从不学习的学渣,都深受影响,从而塑造了他们在生活中所有与学习和知识相关的行为模式。 这似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知识领域。发现知识后就要通过相关重要体验的积累去构建这个领域的知识,这就是创造知识。创造知识时,重要的是把所有的相关重要体验积累齐全,再从所有的重要体验上形成新的整体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可以运用的知识模型,帮助自己碰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进行判断和解决问题。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发现知识的时候要大胆,好像发现新大陆一样。要勇于通过自己的想象能力提出可能的假设。但是知识的构建/创造过程必须小心求证,必须细心全面的积累相关的重要体验,严谨的从这些重要体验去推出新的知识。 当然,我这篇文章里跟大家分享的,可能更多的还是处在发现知识的阶段。虽然我可能已经有了更多的相关的重要体验,但还是需要时间去记录和整理,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都会比较注意这方面的重要体验的积累(这也就是知识引擎或学习笔记的重要性)。同时,也欢迎大家跟我一起来做这个知识领域的探索和知识创造! 这里顺便提一下导学如何实施的问题。导学,很多时候只要能够成功的帮助学生发现知识,就可以适可而止了。接下来可以给出相关的“玩地”,让大家自己去探索。千万不要把自己整个的探索过程,积累的重要体验一股脑的板书出来,更不要只是讲自己最后的结论。即使那是你自己的结论,属于你自己创造的知识,这样的教学,从引导学生培养探索能力创造知识能力的角度看,也是非常差的。 这篇文章还有另一个相关的知识领域。和大家的交流,我发现需要更多的把生活中很丰富的具体的学习描述出来。现在大家谈到学习,脑子里已经被学校学习严重固化了,想到的都是上课学习,但对生活中真正的大量的学习现象视而不见,造成大家对真正的学习认识很不够,包括很多做教育创新的朋友。所以,这一块,也是我最近要去积累发现的知识,也欢迎大家一起来发现创造! 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是很严谨的,是和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一样的过程。人类近几十年来在科学发现上缺少突破,可能就是因为175年来的现代教育,已经让大众都偏离了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的学习过程(科学兴起之初是有着广泛的大众参与的)。当然这可能也只是我的一个假设,虽然我已经有不少相关重要体验的积累。 如此庞大的缺乏创造自己知识能力的大众,给我们今天的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我们看看各个群里的讨论,或者是大家日常的交流,都是大量的观点的争执。观点就是自己的知识,当然在现代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人们,并不善于区分哪些知识有更多的自己的重要体验,还是主要来自于他人。大家都非常急于摆出自己的观点,缺少平等的交流。如果问大家,自己最烦的事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说最烦别人想当自己的老师;如果问我们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我觉得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当别人的老师。这就是现代教育的不平等关系给大众带来的心理影响。知识是权威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权威,却没有意识到,知识是个体自己创造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教育制度关于学习和知识的错误概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伤害。大家都陷于各种情绪的对抗中,缺少发现真实的能力,缺少对真实的追求,缺少对真正生命的感知,以情绪对抗为乐,而缺少对真正生命快乐的体验。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是愿意读深度新闻的,有多少人愿意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去逐步的形成一些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妄下结论?大家都是急于下结论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执迷于观念之争名词之争,都是因为对创造自己知识的过程缺乏了解。 现代教育理论里,讲的概念都是知识传递(knowledge transfer)和知识留存度(knowledge retention),所以各种手段,比如提问,做项目等等,都被当作了增加知识留存度达到更好的知识传递效果的手段。但实际上,知识都是个人自己创造的,是一根蜡烛点亮另一根蜡烛。蜡烛能够点亮发光是蜡烛本来就有的能力,在合适的外部条件下发生的化学反应。知识传递和知识留存度是伪概念。认识到我们都在创造自己的知识,才能对教与学的种种行为形成新的正确的认知。 如今很多创新教育非常强调围绕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或者项目式学习,但我觉得在理念和理论上还是大多停留在现代教育制度关于知识的错误概念上,变成了似乎是强调动手而忽略知识的学习。这里需要完成的一个概念转换,就是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自己创造的。数字化教育或者互联网教育的真正起步,也在这里。 其实生物医学专业毕业后的在生活中的医学知识的积累并不是毕业后立刻开始的。大概是几年后我发现互联网上已经有足够丰富的医学信息,我意识到已经可以在生活中通过解决问题去学习医学知识了。这就是说,这个学习医学知识的“玩地”在互联网上出现了。知识历来都是自我创造的,但“玩地”的丰富,让这个创造的过程更加便捷,更多的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这就是我们身处的大的时代背景。我们会去创建更多的好玩的玩地,对现代教育制度的改变,新教育范式的建立,必将在我们手中实现!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Life, Knowledge, and Psychology, our understanding of Self-Directed Education

中文版 Keywords: Self-Directed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Sudbury Model, Playground, Mentoring, Exploratory Learn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Community,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Equal Conversation, Family Education,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New Education Paradigm Abstract SDE or innovative education has sprung up at home and abroad, and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Mentoring based on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中文版 Keywords: Significant Experience, Abstract Modeling, Abstract Knowledge Model, knowledge, Sudbury Model, mentoring, conversation, education equality, exploratory learning,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new education paradigm, life thinking, life exploration, mentoring design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at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Understanding Sudbury Model

中文版 Abstract This essay tries to explore and form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udbury Model, and what it means for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s around the world. The Sudbury Model is very rich, beyond what can be put into one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Inspirations from Sudbury Valley School

Chinese Version If we look at the Sudbury Model as a kind of educational design, Sudbury Model is a design that has nicely put together essential life centers of education. For example, conversation room, quiet rooms, bookshelves, equipment user list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Sports Learning 6 Word Tip

如今体育已经成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并且占比和语数英一样,都是100分。似乎应试是个无所不能的魔棒,把体育划入中考科目就能解决问题。因为现在的孩子们在应试教育里疲于奔命,都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了,所以把体育也拉入应试里面去,这个办法似乎很聪明。 记得米卢做中国足球国家队主教练的时候,给中国足球开的药方就是“快乐”,要享受足球的快乐,要玩起来。否则每次大赛都被心理压力压得动作变形。 我下面结合足球讲一下运动项目的学习。其实各种运动项目的学习都是差不多的。 考试这东西,很多家长觉得不敢不把它当回事,但我觉得也别太把它当回事。你只要以提高自己的真实能力为基础,考试成绩也不会差的。过于单纯的追求考试成绩,不光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快乐和身体也没有了。 下面给大家总结了一个简单的五字口诀:“玩,悟,析,练,赛”。 玩 首先是玩起来。哪怕是刚开始踢球,会不会没关系。无所谓会不会。就是上去踢上一脚,享受这个快乐。你一定要享受足球。中国人的文化,太习惯了吃苦耐劳,在“享受快乐”这方面是比较差的。米卢给中国足球开的药方,不啻为给中国文化开的药方。 记得我在小区的草坪上练练颠球的时候有时会有小区里的小孩想跟我一起踢,但我发现上了10岁的小孩比较普遍的已经丧失了探索的快乐,他们很希望我告诉他们应该怎样传球,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要我告诉他们脚应该怎么放,然后很努力要做“正确”,程式化非常明显。说真的,他们要求我这样教他们的时候,我感到无比的悲伤。 玩,就是先不要思考,只要有思考就会有偏差。放下所有的“想”,把念头空掉,直接去玩就好,让身体自己去感应,感应快乐。什么都不要想,玩吧! 悟 有了丰富的玩的体验,下一步就是“悟”。不需要刻意,就是自然的根据自己的体验去“悟”就行了。只要你不是过于偏执于某件事上,“悟“是每个人自然的能力。 所以,就是在丰富的玩的体验上,简单的”悟“一下就好。怎么做能做得更好?如果你已经不思不想的玩了,还没有什么所悟的话,那你一定是过于偏执于什么了。 也有人喜欢把悟叫做不思考的思考。这么叫都没有关系。你需要明白这是直接的空间的感知。 析 “析”是分析。有时候,不光是悟,我们还需要动起脑子,做个分析推理。具体的分析一下原因,找解决的办法。 图:小马拉多纳颠球 比如上图中小马拉多纳这样不停的单脚颠球,如果要长时间的这样颠球,其实很关键的是另一只脚保持平衡的能力。如果另一只脚占不稳,很难长时间这样单脚颠球。 或者以前你习惯右脚踢球的,现在想训练左脚,发现左脚跟不会踢球的人一样很笨拙。这时你可以比较左右脚的不同。也许左脚缺乏力量,需要专门的做个力量的训练。或者是发现左脚不能像右脚一样很好的控制小肌肉。 有时候推理分析是需要的。但一般人的问题是过多的进行推理分析,而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玩”和“悟”。实际上,“玩”和“悟”是本体,“析”只是在它们基础上的补充而已。大多数人的学习是本末倒置了。 练 有了上面的步骤,下面就是决定如何训练自己。 首先是根据“玩”和“悟”,找到这个运动的核心本质。足球的核心就是球感,两脚如何更好的控球。我喜欢的运动比较多,很多种运动下来,我可以总结出来,所有的运动都是训练相关的小肌肉与小脑之间的控制与协调。这是我尝试很多种运动后得出的结论。这样,每次开始尝试一个新的运动时,我能依此快速的找到这个运动的要旨。但是,即使你不是已经有这样的丰富的运动经验,如果你掌握了“玩”和“悟”,你也是可以快速的找到该运动的要旨的。 找到要旨后,比如既然足球的要旨是两脚的控球,那么颠球就是最好的训练方法。 之后,也许你又可以悟到足球是空间的艺术,并且必须在非常快的时间里完成对场上瞬息万变的状况的判断和动作的完成,那么空间感非常重要。 所以,可以尝试和不同类型的人踢球,踢不同空间密度的比赛,体验场上人少人多时的不同。这样去锻炼自己对空间的感觉。 看李小龙怎么练习武术的,他也是通过悟,然后针对武术的本质,自己创造了很多独特的训练方法。李小龙对武术的本质是把握的非常好的。比如他说我们都两手两脚的动物,所以我们的功夫只能是两手两脚的搏击。 赛 在比赛中,大家都希望比对方做得更好。比如踢球,你快别人也想快。这样的竞技其实是可以创造无比的快乐的,也是最好的“练”和“玩”,不需要以过于功利的眼光去看待比赛。 以上大致是一个循环。在这样一个循环后,再次回到“玩”上面,回到这个初心,在更高的层面进一步享受玩的快乐。这点很重要,因为“赛”和“析”等很可能让你忘记了“玩”。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就是很自然快速的学习方法。 学任何体育项目,都离不开“玩,悟,析,练,赛”这五个字。 其实,还有第六个很重要的字“看”,就是多看,不光是看书,要看各种东西。尤其是要达到很高境界的,离不开多看。李小龙学功夫,就自己看了很多门派的功夫,还看了不少的书籍,包括哲学方面的书。马拉多纳也看自己的偶像们踢球,从中吸收营养。 “看”在互联网时代则更加重要,更加丰富。比如学习游泳,可以看看奥运冠军们游泳的样子。学习编程,也需要在互联网上海看,或者去书店海看。大家要深深的喜爱自己做的事情,由这个兴趣去驱动自己找各种东西来看,丰富自己的见识。 能把“看”和上面的五字诀很好的结合的人,学习任何东西都可以达到很深的境地。 “玩,悟,析,练,赛,看”这六字诀,如果你有足够的自学的经验,你就知道,这是适用于所有领域的学习的。 有的人自出生以来的思维习惯可能会擅长某几个方面而有其他方面的短板,好的教练就懂得如何因材施教去指点不同的人。 所以,体育其实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甚至超越自我。 这六字里面,传统教育强调的都是在“析”的方面,过于强调“析”,这其实是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影响。一方面当时自然科学的诸多重大突破,把自然科学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推到了至高的位置。另一方面,机械化大生产对人类社会心理产生巨大影响,逐渐日趋变得机械化。最重要的,则是现代教育为了服务机械化大生产,为了给机械化大生产培养大量的愿意在流水线上长时间做着单调机械的工作的工人,通过系统的设计,有意无意的用所谓的艰深的逻辑推理把大多数人淘汰掉(变成流水线工人)。 那么,在今天的更追求创造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恢复这六字中的其他几个字,尤其是玩,悟,看这几个字。这三个字,其实都是空间的交互与感知,是学习的基础。“析”仅仅是辅助,并且“析”本身,也是建立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Software, Life, and Education

我们说软件的数字化,其实就是在数字化生命,是一个不断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所有的我们能够识别的东西都可以数字化。所有的我们能够识别的东西都是生命。 软件就是生命,软件不断的创造生命。不光最终的软件或者产品是生命,软件开发中的建模本身就是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过程,建好的抽象模型就是数字化的生命,这个生命是动态的,还会继续的变化,根据实践中获得的反馈不断的改进,甚至演化出更多的层次。 所以软件编程可以说是一个识别我们物理世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生命并将这些生命数字化的过程。软件就是数字化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是能够识别生命创造生命的数字化生命。这就是我认为人工智能应该有的定义。如今的人工智能还只是计算,谈不上对生命的识别。所以,人工智能的发展,首先应该是对生命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有了这个最基础的能力,其他复杂的能力如解决问题能力,思辨能力,复杂系统诊断能力,学习能力,甚至创造能力都能发展出来。 我常说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玩,学习,创造!这就是生命的过程。可以说生命只做这三件事情。 正是因为软件编程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编程其实就是一个玩,学习和创造的过程。编程中的抽象建模,就是要找到一个领域里的基本的积木或者说组件,让人们可以去搭建出来各种复杂的建筑或者其他的复杂生命体,如各种网页或者各种电商平台等等。找到基本的单元(学习),让人们可以玩起来(玩),用来搭建各种复杂的东西(创造),这个过程就正是学习,玩,和创造的过程。 真正的玩,一定是同时包含学习和创造的,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编程正是这样一个不断的学习新东西,去创造好玩的大家都可以用来创造的东西。并且这是一个实践,交互,获得反馈,不断改进的循环迭代的过程。这就是生命的过程,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是一样的,必然包含了玩,学习和创造! 所以,编程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只教编程的教育。程序员都需要大量的学习,学习许多不同的领域。并且编程里的学习,必须是非常高效的学习。编程教育就是要教大家如何学习,实际上是引导大家回归小时候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生命都有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在玩中自然学习的能力,并通过编程对这样的学习形成抽象的系统的认识且能有意识的高效的运用。所以编程教育是重建人类教育的教育,编程教育必然是生命教育。下面这段我们还会继续阐述这点。 编程教育也是重建艺术与科技的桥梁的教育,因为软件编程就是艺术与科技的桥梁,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桥梁,是人类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桥梁。由机械化生产和机器大生产催化的现代化进程,也是人类逐渐变得机械化和机器化的进程,为机器化大生产服务的教育尤其如此。 当你只需要在某个行业做操作性的工作时,你是不需要学习的,你只需要存储一些记忆,比机器高级一些,能够记住该行业很多的术语和操作步骤,成为高级的机器就可以了。我不是只指工厂里的工作,那个时代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如此。但是软件编程这样的需要对人类生活和物理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数字化的工作,需要不断的进行新的领域的学习或者做更底层的抽象的理解,是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的。由软件催生出来的人类的数字化时代,创新成为重要的生产力来源,所以学习重新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需求。 被现代化教育人为割裂以方便人们记忆的分门别类的学科重新需要互联互通。艺术与科技也绝不是鸿沟,更不应该让科技发展压制艺术与人文的发展,那是非常危险的进程。通过生命空间的感知,我们让科技成为艺术和人文的一部分,已经停滞多年没有重大突破的科学也会重新迎来发展的春天。 人类逐渐机械化机器化,不光是我们的教育深受影响,我们的科研也深受其害。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教育扼杀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用剥夺玩的方式,以所谓的“学习”的名义。名为学习,实为培训,培训高级机器人。),连爱因斯坦也说很庆幸自己没有被现代教育给扼杀掉。当然,爱因斯坦受教育时还在现代教育形成之初。到了今天已经相当成形的现代教育可能已经把所有的爱因斯坦扼杀光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催生现代化的人类近代自然科学,在当时可谓是光芒四射,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人文科学开始普遍的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非常生硬的要把所谓的人的主观完全排除出去,这样其实也就把人类的感知也排除掉了。提出生命中心的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指出笛卡尔的主客观分离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也造成了现代科学的缺陷。他提出生命中心,正是要重建主客观的正确关系,在新的科学里将它们重新统一起来。作为建筑师的亚历山大对软件编程的发展影响极大,他对软件业的期待也非常大,认为程序员是真正能够实现他的思想的人。其实现代科学的发端,来自于文艺复兴里对艺术和人文的全面的追求和探索,科学作为这个探索的有机组成也蓬勃发展起来。但人类的进程,资本逐利的力量,在现代化进程中,让艺术人文与科技逐渐割裂开来,对生命的感知被广泛的忽视,在各个不同的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生命的感知是如何被忽略的。比如大家普遍的把数学,物理,甚至编程这样的学科认为是需要很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所以很多人会很快的认为自己不擅长这些学科是因为自己的“逻辑思维”不强,自己更擅长艺术方面的学习。我最近看一本满是逻辑思维题的书,翻下来发现所有的题其实都是建立在空间感知基础上的,空间感知解决了80%甚至90%以上程度,然后最后一点就是他们说的所谓的那种线性的“逻辑思维”。这本书讲解的解题答案基本上是最后那百分之十几的逻辑部分,搞得好像这个思维很难,但是如果被忽略的空间感知和思维被采用,所有的题目都很容易。这种艺术与科技的分裂,正是现代科学的发展逐渐变得停滞多年缺少重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改变这个状况,就需要重新把对生命的感知带回来,重新建立艺术与科技之间的桥梁。软件作为数字化的生命,作为关于生命中心的科学,正是被亚历山大赋予厚望的原因。科学的进一步的飞跃,必须回到文艺复兴时期那样的艺术与科学的充分融合,我们需要我们这个时代的诸多的达芬奇。 当然,诞生于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计算机科学自身也深受其害。发明最短路径算法的Dijkstra说:太糟糕了,我们取了个这么糟糕的名字,计算机科学,就好像把脑科学叫做刀子的科学一样。所以今天的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专业培养出来的大量的是不合格的程序员。在软件日益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今天,对优秀的程序员的需求是个巨大的缺口。大学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只能像普通工人一样完成些比较小的既定的任务,探索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都很差。大量的行业需要的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人员竟然不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几乎没有写过一点代码,遑论对软件有好的理解。现代化教育的学科割裂在软件行业也制造了无数的灾难。 所以,编程教育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而改变的路,就是向更广大的普通人群普及编程的教育。编程教育本身应该是素质教育,在向普罗大众科普编程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改变它被命名为计算机科学以后带来的种种错误的公众形象,找到它真正的实质。首先,编程的学习可以很简单。 只要让人们能够玩起来。现在的编程学习是人为的被弄的太难了。其次,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编程,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职业的程序员,每天大量的写代码。软件行业有大量的职位,产品,设计,管理,学点编程都能帮助你1000倍的更好的做这些事情。 我们前面说软件就是生命,催生了以大量创造生命为特征的人类数字化时代,从而带来了改变现代教育的社会基础时代基础,现代化进程中形成的教室教材教师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本身需要大量学习的编程,通过编程教育,也将开启重建人类教育的进程。从改变编程教育开始,人类百年来的自主教育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将会被数字化,形成更为本质和系统的理解,这些软件会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础设施。这些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软件!在编程教育中,人们将接触到学习的实质,如何通过抽象建模去学习,并将学习获得的理解变成可以用于搭建的好玩的抽象模型,甚至编程本身就是学习本身,通过编程去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学科的隔阂都会被打破。 对生命大量数字化的编程,也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本质的理解。这些理解,会帮助我们做好编程教育,在理论上和软件基础上,成为未来教育的基石,帮助教育回归生命本身! 对生命大量数字化的编程,逐渐让人类走进以丰富生命为目标的时代。现在我们还只是在数字化普通的生命,还未能数字化出来能够识别生命的生命能够创造生命的生命,那将真正开启人类的人工智能时代。今天我们做的编程教育,就是在为之做的大量的准备工作。让教育回归生命,构建关于生命的理论体系,都是基础的准备工作。当人工智能能够识别生命创造生命时,人类创造生命的进程会大大加速,我们可以去探索宇宙的一切奥妙。作为逆熵而生的生命,从一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抗宇宙熵增的进程。这场抗争,发展到高级生命的人类的今天,似乎仍然是无可避免的走向失败的宿命,宇宙最终还是会毁灭的。除非我们创造生命的能力,已经可以创造宇宙!谁说那又是不可能的呢?也许生命能够逃避最终归于混沌的宿命,成功的完成对抗宇宙的使命!

Posted in selflearning, Software Education | Leave a comment

How Space Generates Intelligence

我们说空间感知能力是一切智能的基础。今天我们简明扼要的来谈谈这句话的意思。限于篇幅,本文旨在给出一个大概的框架,跳跃性可能会比较强。为了保持文章的易读性,内容会做大的简化,也不对相关的文献做引用。 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和识别 从简单的有机生物诞生以来,生物一直遵循着自然选择的淘汰和演化。趋利避害是生物物种得以生存的基本机制。趋利包括了进食和求偶繁殖,避害则是躲避天敌或者自然灾害。趋利,需要能够识别自己能够吸收的食物,可以交配的配偶(暂不考虑单性繁殖),避害则需要能够识别自己的天敌。 不管这种识别,是在哪个层次上的识别,简单的趋光或避光原则,简单的化学反应,神经反射还是复杂的大脑新皮层上的模式识别,都是对自己周围空间的识别,我们可以把这些空间里的食物,配偶和天敌都称作“生命中心”,都是与我们生命的生存相关的空间体。 说起来,生物体不过是有机大分子组成的一种复杂空间,比如最早的细胞的产生不过是一层油膜把一些遗传物质包在了里面。但是这种空间已经具备了识别其他空间的能力。这就是智能的开始。当然,趋利避害还只是简单的智能。 生物学家猜测,当简单的生命体发展出一些能够感光的细胞后,开始获得一些进化上的优势。比如可能可以游向有阳光的地方,那里可能营养物更丰富,或者发现有一大块阴影逼近的时候,可以及时的逃离。这些感光细胞一开始只能感受到一些光的明暗。但随着生物的演化,逐渐发展成了眼睛,有了更强的识别能力。 图:皮卡虫躲避奇虾(源自NHK纪录片) 但不同动物的眼睛仍然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哺乳动物里猎食动物的眼睛有很好的景深,可以准确的判断猎物与自己的距离。而食草动物的眼睛则缺乏很好的景深,但视角很大观察范围很大,可以帮助它们更早的发现天敌。兔子匆忙逃跑的时候很容易撞到树上,就是因为眼睛缺乏很好的景深。 这些哺乳动物,比如梅花鹿,就可以识别出来自己的母亲,也能够识别出危险的天敌如狮子豹子狼等。 而狼群豹群的围猎,更需要复杂多层次的空间感知能力,比如同伴的位置,攻击的策略等等。 今天的人类科学还没有研究的很清楚动物的意识到底是怎么回事,但应该不是以前大家认为的简单的条件反射。很明显,动物应该有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虽然不像人类拥有语言,很多动物是可以通过一些特别的声音来做简单的沟通的,比如小丑鱼能发出某种特定的声音来给其他家庭成员预警。人类因为拥有了语言,可以帮助识别更丰富的生命中心,包括更为抽象的生命中心。因为语言,才形成了人类特有的“知识”。这种知识,很可能就是在人类大脑新皮层上的某种结构。 语言有助于记忆尤其是长期记忆的形成。当然,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也会帮助我们生成记忆。我们看到熟悉的场景或者听到熟悉的音乐就会想起过去的某个片段。语言,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各个概念(生命中心)组成某种空间的结构,并且我们不断的通过思考和学习来优化这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不断抽象的层次,帮助我们把识别出来的各种生命中心组织起来,形成我们行动判断的依据。这种大脑新皮层上依据语言概念形成的空间结构,恐怕就是知识。 知识是由各种概念组成的,这个观点大家都很熟悉。说知识的综合与拆解非常重要,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这个大家可能也听说过。 但是我这里要说,知识的基本单元是重要体验,重要体验是知识的最基本的生命中心,知识是建立在重要体验基础上的抽象模型。另外,我还要说,人的智能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而所谓的综合能力,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是建立在对生命中心的感知基础上的。我们可以不用提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各种概念,我们只需要知道生命中心的感知能力,以及在这个感知基础上的综合与拆解能力即可。其实,综合与拆解能力的基础也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的识别能力。所以,人类智能的基础,就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的识别。 如果我们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基本单元是重要体验,智能的基础就是对组成知识的各层生命中心的识别,那我们就能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现在大众对知识的概念,还停留在把知识当作书本或者文章式的理解。如果能够认识到知识是大脑新皮层上的基于重要体验的某种结构的话,我们可以把知识的力量发挥到所有需要的场景里去。 这里说的重要体验,就是对生命中心的体验。当我们能够识别我们的亲人或配偶时,这就是一种重要体验。所以,重要体验就是对生命中心的识别。比如,我们对社会的了解,很多东西是你用眼睛“看”不见的,但是你可以通过体验去“看”。这就是重要体验的意思。 大脑新皮层在哺乳类动物中开始出现,灵长类拥有比较厚的大脑新皮层,而人类的大脑新皮层则更是厚了很多。这个“多余”的大脑新皮层,我们认为就是用来储存知识的。因为人类这厚厚的大脑新皮层,人类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 哺乳类尤其是灵长类和人类的进化优势,靠的就是大脑智能的发展优势。人无利齿,没有强健的肌肉和极度的速度,就是狮子老虎的利齿肌肉与速度也无法和爬行动物的恐龙相比。人类的眼睛,嗅觉等比其他动物差的很远,更没有鸟类感知地球磁场的能力和鲨鱼感知极弱电流的能力。但人类的大脑,是独一无二的,这让人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 看见 释迦摩尼曾问他的学生,在一个漆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的屋子里,你是见还是不见?或者说,如果你眼睛瞎了,你还能看见吗? 在动物发展出能够感光的细胞也就是眼睛的前生的时候,可能已经先发展出了嗅觉或者触觉的感知能力。所以,虽然还不能“看见”,但是它们已经可以识别自己周边的生命中心,已经可以趋利避害。 眼睛不过是可以对我们所处物理空间里的光波产生反应。嗅觉不过是对气体中的分子的形状能够产生反应。触觉不过是对压强的反应。听觉不过是对空气中粒子震动的反应。细胞不过是一层油膜里面包了点遗传物质,从而有了单细胞生物。但当这种简单的生物可以感知周边的生命中心时,就有了最初的智能。 所以,即使没有眼睛,我们也能够“看见”。重要的不是眼睛,而是视神经后面连接着大脑区域的“看见”。脑科学发现,其他的感觉包括嗅觉和触觉听觉等等,这些神经最终都会连接到视神经后面的这块脑区域,对应的都是对空间的感知。当你闻到或是听到什么时,你的大脑也会产生图像。所以,所谓的“看见”,不过是大脑识别出了生命中心而已。这个被看见的东西,不一定需要发光,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的东西。 图:视觉皮层位于后脑勺 图:视觉皮层 比如历史,你能看见历史吗?没人能用眼睛看见过去的历史,但历史对我们是存在的,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到。比如社会,社会里很多事情我们都是看不见的,那我们又是如何了解社会的? 所以,因为人类大脑的发展,人类拥有了更强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尤其是对历史,社会,情感等等这样的“看不见”的抽象的生命中心的识别。 这也是上面我为什么用“重要体验”这个词的原因,因为生命中心不是都用眼睛来看见的,甚至不局限于我们的五个感官。我们应该用生命去体验,去感知其他的生命中心。这个“体验”,体验的是生命。 人类拥有这么强的感知生命中心的能力,可以去感知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并且在大脑新皮层里形成代表知识结构的抽象模型,这就是人类的“看见”。这种“看见”的能力就比动物们强多了,虽然我们没有鹰的眼睛,鲨鱼的鼻子。 这种“看见”,往往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对各个层级的生命中心进行识别的能力,包括对一个大的生命中心感知可能组成其的几个小的生命中心,分别去感知这几个小的生命中心,再综合成大的生命中心。这就是最基本的学习能力。 学习让我们逐渐能够看得更加清晰,大脑上拥有更好的结构。当我们有更好的知识结构时,我们就能更好的“看见”。 智能到智慧 动物生命的发展,其生存繁衍并由此可以代代演化以适应环境从而得以长久的生存,依赖的都是趋利避害的能力。动物生命发展出来的识别生命中心的能力,帮助它们趋利避害。 但在趋利避害之外,这些动物们竟然能发展出类似美感的东西出来。 不同的动物有它们自己的“美感”,我们知道鸟类是很有“美感”的。雄鸟为了求偶,都有一身漂亮的羽毛。并且,很多种鸟的雄鸟都会收集一些漂亮颜色的小物品,堆积在一起,用来吸引雌鸟的注意。 图:收集漂亮装饰物的园丁鸟 图:园丁鸟为求偶精心搭建的建筑 还有一种鱼,竟然能够长时间的用嘴吹海底的沙子,慢慢的吹出来一幅相当复杂的图案,在人类看来这个图案都是相当美的。 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70260088703b7803991d3a0d 图:小鱼在海底搭建的精美图案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aracraft Learning Center

Chinese Version Keywords: Paracraft, Learning Center, Youth Programming Education, Exploratory Learning,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Abstract Modeling, Complex Systems, Playground, Small Project Lists, Learning Documents, Learning Records, Learner Profiles, Learning Consult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Self-Directed Education, Spatial Perception, Spatial Thinking, New Education Paradigms,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Key Essays,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