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selflearning

Life Conversations

瑟谷的创始人常说, 瑟谷的一大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交流,不光是学生之间,还有学生与职员之间(瑟谷没有老师,只有职员–staff)。 我在瑟谷参观时,也感受到这无处不在的交流。小规模的一两个人的交流是无处不在的。瑟谷还专门有一个讨论室。希望讨论各种话题的人可以在这个房间里落座。我听了几段他们的讨论,有深有浅的各种主题的讨论都有。比较深的如关于美国大选候选人的资金来源的话题。生活性的话题如咖啡的种类等等。讨论基本是大家关心的属于他们的生命体验的话题。 在悦谷学习社区,我观察几个5,6岁的小孩一起探索周边的空间,边走边聊边想各种好玩的东西,让我想起我小时候也是经常三五一群的孩子在一起聊各种话题,这些也是关于生命的交流。 在中美两国参加了许多party(派对)。两边的party差别真是挺大的。西方的party,大家三五一群的找感兴趣的人或者话题聊,是一种社交,认识陌生人,或者朋友间的联络,一般问各自做什么的,为什么喜欢做这个,做这个是什么样的体验,有什么好玩的等等。 我们的Party,首先很少会有陌生人,基本都是熟人聚会,并且一般都办成了联欢晚会,各种表演,或者就是饭桌酒席,都没有多少关于生命体验的交流。 不过,参加安格学习社区的团建活动,则是中西合璧的方式。:) 我们以前看电影,看到西方的大人与小孩交流时,总是会蹲下来,跟孩子同样的高度,做相当平等的交流。看西方电影比较多的应该都有这个印象,大人与小孩交流的内容也让我们感觉跟我们有很大的差别。当然,现在国内的年轻父母们比上一代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好多了。 西方文化似乎是比较注重关于生命的交流,这也许和他们传统的对个体生命的关注有关。熟悉希腊戏剧或者神话故事的都知道,他们有非常强烈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看西方的小说,电影,戏曲,都是对个体生命的关注,对人生的思考。所以青少年多看西方的小说电影等,可以很好的帮助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当然我国的小说电影也有些这样的好的精品,只是整体上数量太少。 好多人问大学有什么意义,上没上大学有什么区别?其实,对我来说,大学就是给你4年时间可以看很多优秀的小说和电影。当然,各种社会实践也很重要。是社会实践,就是以学习了解社会为主要目的的,而不是像中小学毕业就进城务工的青年一样,每天在辛苦的流水线工作谋生,得空的时候只能看些娱乐消遣性质的言情小说,打打游戏,消磨时间,让疲惫的身体放松一下,哪里有时间去做自己生命成长需要的学习呢? 所以,我说大学的意义,尤其在中国,就是把被高考占据的整个中学阶段的人生学习的时间还给你,把青少年时期人生应该有的生命成长补上来。这里,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文的学习。 因为我国的小说电影比较缺少这方面的交流,娱乐性质更重,西方的小说电影是不错的学习的资源。 即使是农村里来的学生,也许平时成长的氛围是没有看小说电影进行学习的习惯的,但是在大学里都会受到影响,把这些爱好培养起来。体育方面也是的。可能农村里接触不到多少体育运动,在大学里也会把对运动的爱好培养起来。大学4年,大家能一定程度上把中学拉下的人生成长补上一点,有些生命交流,比中小学毕业就必须进城务工养活自己的青年们就有了些差距。所以,读大学不是必须的,只要你能把这些学习自己补上,甚至可以比大学生们做得更好,更能保持生命的活力,能更好的面对日后缓慢受锤的人生(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华人文化似乎是不太擅长做关于生命的交流。我们有称兄道弟的交流,有讲段子的交流,有客套礼节的交流,有炫耀面子和维护面子的交流,但是很缺少关于生命的交流。在中国,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再也不会做生命的交流了。 其实,是已经被锤掉了。 连王小波与李银河做生命的交流,似乎也不太好意思,要叫“倾心之谈”。 当然看中国古代戏曲,其实并不缺少对生命和个体命运的关注,比如在北京时看越剧《潘金莲》,竟然是如西方那样的立体的多面的人格,并非三国演义式的非忠即奸,对潘金莲并非简单的批判,而是会讲背后的潘金莲过去的人生等等。我不知道是否现代的改编,让人物更立体了。那段时间在北京看话剧比较多,感觉是有着很多的对个体命运的关注的。 当然,我们不擅长做生命的交流,对他人习惯做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判断,一个原因,是我们也很少关注自己的命运,关注自己的生命体验,基本上是情绪的动物,我们基本不会与自己做生命对话,自然很难与他人做生命的交流,那在我国文化里是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情。当然,年轻人其实还是很喜欢这样的交流的。我年轻时经常跟人聊通宵。上大学和回家的路上也会跟火车上的“民工”们一路的聊。 虽然我们变得不擅长做生命的交流,但不代表我们没有生命体验。比如当我们登上高山或者高楼时,俯瞰周边的城市,我们每个人会有很多相似的体验。似乎这时人生比较根本的一些体验会涌现上来,我们会重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只有当遭遇人生重大变故的时候,我们才会试着去想一想我们过去的人生体验,但很多时候,即使在那样的时刻,因为已经失去了与自己做生命对话的能力,我们无法去真实的感受生命,只能用文化里人云亦云的一些套话来解释自己感受到的冲击。最后依然是白云苍狗,生活如常。生命已经无法去感受生命去持续成长了。 我们其实有很多的生命体验,只是我们的社会和文化缺少对这些生命体验的滋养。 像西方的成人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一样,不管与谁交流,比你年长或年幼的,比你职位高的或职位低的,抱平等的心态,尝试着去做生命的交流吧!作为生命,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呢? 我们说学习,最根本的学习,不就是生命的成长吗?所以,关于生命的交流,自然是学习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瑟谷的创始人说,在瑟谷,(关于生命的)交流无处不在。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lay, Learn, Create

大学里大概大四的时候我每周会有半天的时间在学校里安静的地方走走,想想事情,大概所谓的冥想吧。 那段时间也会每周去市里的中心书店海看。大学起就是一种疯狂学习的状态,大一大二每天早上打卡完(打卡是学校为了让学生晨练,让学生跑到系里盖个章。今天互联网上的各种打卡应用,可能就是从这里学来的。😄),去食堂的路上经过阅报橱窗,我会在20分钟内把所有的报纸都看一遍。经常学校书店,图书馆期刊室站着翻开各种书和杂志。大一暑假不回家想把图书馆的书都看完。在校外做家教做各种直销以及各种社会实践。因为中学里欠下的学习太多了,憋了一口气,上了大学就要尽快把这些学习给补上。 校园里郁郁葱葱,走在洒下点点点阳光的树荫下,看着随风摇曳的树叶,点缀着小花的草地,感觉在直接与生命对话:“人生/每天就只有三件事可以做吧!” 生长/学习, 象一切生物要生长一样,我们也要生长。但作为人,我们不光是身体上的生长,更是大脑的生长。不同于动植物,我们的身体停止生长了,我们的大脑仍然会继续生长。 享乐/玩, 像小草要享受阳光,雨露,蜻蜓要享受草场和飞翔一样,我们也要享受,享受生活的乐趣。不仅要吃得好,穿得好,还要满足大脑的享受。因为它是我们最高级的享乐器官。做什么事情,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喜欢。就像小时沉迷于游泳,放风筝,钓鱼一样。我想世界上如果有真理,有趣就是最大的真理。别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要你讲得有趣,就是最大的道理。而要获得最高层次的享受,我们就要生长。 创造,最好的享受,最高层次的玩,也需要最高的能力。人类的玩,总会带有对创造的尝试。和成长/学习一样,创造总是玩的一部分。 可以说人生只有这三件事可以做。也可以说我每天其实就只是在做这三件事。 去美国读研究生后就决定要做互联网教育,申请了一个互联网教育的研究项目,申请书里的第一句就是”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做“。导师看了印象深刻,电话过来还跟我对此做了一番讨论。又是在仅申请一所学校的情况下成功获得录取,换了专业,开始互联网教育的研究。 这许多年来,一直听到传统教育界,创新教育界对玩,学习,创造的讨论。都不符合我对这三者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理解。我对教育或者学习的理解,也就在与不同观点的交流中不断的具化。很多时候,为了说服他人而努力从不同角度去讲一个事情,确实能更加深自己对这件事情的理解。所谓的教学相长,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大家看Paracraft教育每日说里的其他各篇文章,也能感受的到我如何从各个角度在讲玩,学与创造的关系。 但是当我回看大学时写下的”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以做“时,我才意识到,如果要我不是回应其他人的观点,只是表达我自己的认识时,我的表述还是这句”人生只有三件事可以做“。这已经从生命本身讲清楚了三者的关系。学习就是成长,每个人都要成长,这是自然的事情,不需要任何刻意。成长自然要有成长的环境,这个环境很难是学校。学校已经把学习这个词给玷污了,让人一想到学习就想到上课。但是成长这个词还没有被玷污。换作成长这个词,我想大家就能够返璞归真发现真实了。玩就是生命的享乐,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的玩总是包含着学习和创造的。 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 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玩,需要最高的能力,我们对此总是跃跃欲试,渴望拥有自己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造是定义我们人类的事情。 学习的需求来自于玩。带有丰富创造的玩,会产生大量的学习需求。 学习本身,也是玩的一部分。方便学习,可以学到新东西,可以丰富的学的,就是好玩的,否则就不那么好玩。 学习就是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们从来不拒绝学习,他们只是拒绝上课方式的学习而已! 学习也需要玩。玩就是最好的实践,是获得丰富反馈的方式。 我们大人们如此拒绝玩,是因为我们不再成长了,我们失去了学习,更忘记了自己曾经创造的冲动与喜悦,忘记了要创造自己作品的梦想! 我们虽然还活着,但已经远离了生命! 所以,当我想进一步深挖”玩,学习,创作”之间的关系时,我发现还是回到了当年出发时的这句话: 人生/每天只有三件事可以做:玩,学习,创造!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lay, Learn, Create in short

玩就是生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知道大家为什么要觉得不好意思。 我们的玩总是包含着学习和创造的。 我们小时候不管玩什么总是期待能学到新的东西,如果学不到了,我们就会换一个东西玩。 我们在玩的过程中也总是在尝试去创造,能够让我们大量创造的东西我们会觉得太神奇太好玩了。 创造是最高层次的玩,需要最高的能力,我们对此总是跃跃欲试,渴望拥有自己的作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造是定义我们人类的事情。 学习的需求来自于玩。带有丰富创造的玩,会产生大量的学习需求。 学习本身,也是玩的一部分。方便学习,可以学到新东西,可以丰富的学的,就是好玩的,否则就不那么好玩。 学习就是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学习本身也很好玩!孩子们从来不拒绝学习,他们只是拒绝上课方式的学习而已! 学习也需要玩。玩就是最好的实践,是获得丰富反馈的方式。 我们大人们如此拒绝玩,是因为我们不再成长了,我们失去了学习,更忘记了自己曾经创造的冲动与喜悦,忘记了要创造自己作品的梦想! 多年的上课学习让我们失去了探索的能力,我们失去了好奇心,没有能力在社会里玩耍,在人生里玩耍,也远离了创造自己知识的快乐。我们变成了情绪化的动物,我们远离生命。 玩,学习,创造,就是生命本身!生命教育,就是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教育。 教材,教师,教室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剥夺生命。生命教育则通过玩,学习,创造去重建生命!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The New Education Paradigm in 4 Simple Steps

之前我们总结过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比较详细的介绍了我们的自主教育模式。 Paracraft学习中心,也叫创意空间,是针对6到12岁的孩子的。但我们可以把这个教育模式扩大到所有的年龄段面向所有的人群。下面我做个简单的总结,分成四个步骤。 首先,要有“玩地”。可以是多个玩地。 比如很多自主学习社区都有的,主要面向11,12岁以上青少年的,也就是我说的人生成长的第二阶段,如优秀电影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阅读,纪录片,城市探索,游学,学生跳蚤市场,体育活动,艺术类活动如摄影绘画,社交等等,这些都可以是这一人生成长阶段的玩地。 玩地的大概意思,就是丰富的好玩的可以探索式的玩并能快速学到许多知识的领域。我们在人生成长中需要不断的寻找自己当前的玩地。这是旧的教育范式里没有的概念。 玩地,一定要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而不是导师感兴趣的甚至连导师自己都不感兴趣的。当然导师对学习者可以有一定的兴趣导入的过程。 每个人生阶段的玩地不一样。在人生第二成长阶段,上述这些成为各自主学习社区普遍采用的学习范围,也和这个阶段人成长的特点有关系。而人生成长的第一阶段,即儿童阶段,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玩地。 所以,不管是哪个年龄阶段,面向哪一类人群的教育,首先是找到玩地。 玩地的建设,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资源如何建设。具体可以看创意空间教育模式的介绍。我们有对玩地的评估的标准,有些玩地,可能学习者不那么容易进行探索的,需要做一些资源建设的事情,把玩地建设的更好。 印象里美国已经有人在做这样的各种玩地的整理,包括在线建设和分享的事情。当然,他们没有用“玩地”这个词,但大家都意识到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对他们很有教育意义又很好玩的一些共同的项目。这些项目绝大多数都是被旧的教育范式忽略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把人类社会整体看作一个玩地并评估历史上的各种社会是否更适合个体在其中玩并充分发挥个体的潜能,我们可以把人类的历史看作是建设更好的玩地的历史。限于篇幅,这里不展开讨论。我们还是回到新教育范式这个话题,这里需要保持简单明了的文体,不能把事情搞复杂了。所以,你大可忽略这一段的内容。 其次,导师要能够观察到学生在玩地里探索式的玩/学习的情况。 同旧的教育模式不一样,找到玩地后,老师不要教,尤其是不要上课式的教。而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老师只要告诉学生哪里有好玩的就可以了,下面就观察学生如何自己去玩/学习。玩地的概念,也可以是比较小范围的玩地。比如学习计算机的操作,导师可以指出很多学生可以去玩的小的玩地。 有时候,导师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兴趣导入工作。在学生对某个领域有一定的萌芽状态的兴趣但还很朦胧很潜意识时,导师可以做些主动的展示。 如果确实学生自主探索有一定困难的,在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后,导师应该参与到玩地的建设中去,建设更好的玩地,让后面的学生可以自主的探索。这是我们的导师应该投入精力的地方,而不是上课。自主是生命的核心,不要去破坏它。 这里导师需要掌握一条微妙的线,就是只要学生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努力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导师需要明白,任何形式的“教”,都像药一样,可能会有帮助,但一定都有副作用。所以,好的禅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悟,有时候甚至是给学生需要很多年才能悟到的指点。其中的关键所在,就是要尽量让生命自己去生长。 目前诸多自主学习社区里,大多存在教的过多的现象,不少还是通过比较死板的课程的方式。瑟谷模式是完全的“不教”的,但我觉得可以在玩地建设,导师导学等方面更理论化更体系一些,这样更容易复制和推广。 所以,在线的困难,并不是疫情期间大家叫苦连天的老师备课太辛苦,有疏离感等等,而是导师很难在线观察到学生是如何探索式学习的,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孩子们都在做他们喜欢的各种项目并进行探索式学习,我就能观察到非常丰富的学习现象并给予指导。在线的方式如何做到这些,是需要思考的。这才是在线教育需要思考和解决的,而不是所谓的备课讲课困难和疏离感。 当然,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在线问题的。 第三,找到有丰富的学习经验拥有相关领域丰富的重要体验和知识模型的导师。 这样导师在观察学生的探索式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一定的引导,能即时发现学生正在积累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通过交互的方式帮助学生去创造他们自己的知识。这些我们在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里已经有很详细的阐述,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这些有着该领域丰富学习经验的导师,也很清楚该领域各种大大小小的玩地,都可以动态的结合学生当前的情况给学生指出来。 最好的能够胜任这种角色的导师应该是各行各业里优秀的职业人士。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人人都可以成为导师的教育。最近,看大家讨论教育要变小,变小后就是这些广大的职业人士都成为导师的教育。 第四,让学生多表达和分享。 多问学生学到了什么,或者让他们做学习分享。 取决于学习者的年龄阶段和表达能力,导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进行这些活动。比如在Paracraft 学习中心,对那些7,8岁的孩子,我主要每次问他们今天学到了什么。经过简单的引导,他们很快就善于提取自己每天真正所学。我也会每次记录我观察到的他们这次学习到的重要体验和相关知识模型,并单独分享给学生和他们各自的家长。这之后就要慢慢的过渡到学生们自己可以记录。这是需要一定的能力培养和锻炼的,但获得的却是非常宝贵的内省和知识总结能力或者说知识创造能力。大些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定期的做知识分享。 这里面重要的,是大量的学习记录,是围绕重要体验和抽象知识模型的记录。详细可以阅读创意空间教育模式。 这样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就是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不要像旧教育模式里一样,只能拿出学生的课程表成绩单作业来作为学生的学习记录,甚至有些创新教育项目也采取这样的方式,那么我觉得最多算是有点创新的教育,却不能算创新教育,更谈不上是自主教育。 以上把Paracraft学习中心的教育模式总结成了简单的四个步骤。这是不是可以成为大家比较简单的开展自主教育的模版?还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这些基本上已经是不少自主学习社区已经在做的事情,个别方面可能有些欠缺或者不太明了。 进一步的,这是不是新教育的范式?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这个问题。 我相信,随着这样的自主教育的开展,大家会逐渐发现基于重要体验的知识引擎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人都一定是在基于重要体验创造属于个人的知识。这个知识一定是有机的生命体,需要以我们人生最根本的重要体验为核心去生长。 所谓的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本质上就是因为我们的教育不是让每个人创造自己的知识。 这些重要体验往往来自于我们在各个玩地里进行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时的体验,是对生命的体验,或者说对生命中心的体验。计算机科学/软件编程正是研究生命中心的科学,其实计算机科学应该改名为生命科学。这里不展开。 教育是与我们个体的身心健康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失败造成的结果就是社会里普遍的个体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人云亦云,容易陷入各种情绪等等。身心的健康成长,或者身心的治愈,需要的就是基于玩地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和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生命体验与知识。被破坏的生命只能用生命去拯救,让生命自己去生长去康复。自主是生命的核心,没有自主就没有生命,必须恢复让生命自主的去进行探索式的玩/学习/创造三位一体的生命活动。 在个人学习的具体操作层面,之前讲过的体育学习六字口诀其实是可以普遍适用于所有学习的。其核心也是基于玩和玩中的直接的体验。 现在国内的很多教育者喜欢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那么我这里所讲的其实是可以和儒家王阳明的心学很好的对接上。在佛法上则是空与有在新时代的融合。在现代科学上,则是软件编程所研究的“生命科学”,建立在克里斯朵夫亚历山大的关于生命中心的理论基础上,力图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新的科学。教育学研究的是人很根本的东西,这种根本的东西应该是和其他很多领域的科学是相通的。但是旧教育范式里的教育学却是和其他科学都隔离的,顶多借鉴些其他科学的理论比如信息科学的理论来研究教育,却无法以教育的研究结果指导其他科学。 本文给了简单的几个步骤,可操作性如何大家判断,给我反馈。更具体的内容还请参看Paracraft学习中心教育模式的总结文章。 … Continue reading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Programming is to build

Paracraft的编程学习是从搭建开始的。很多人会纳闷,为什么学习编程要从搭建开始?我们的回答很简单,编程就是搭建! 编程其实就是用很多的指令搭建出一个很大的软件出来,就像在Paracraft里用方块搭建出一个大的建筑出来一样。大家看这段条块式编程的截图,就很形象的可以看出来许多的指令搭建出来一段程序。另一幅截图里则搭建出了两段代码,如同Paracraft世界里搭建了两个建筑一样。 图1:指令的搭建 图2:两个程序的搭建 熟悉Paracraft的小朋友都知道,如果有什么经常需要使用的建筑模块或者角色,可以使用方块进行建模,生成可以重复使用的BMAX模型。比如说建筑里的斗拱,或者屋顶的瓦片,可以用方块搭建出来可以复用的模型。房间里的桌椅也是一样,我们可以用方块搭建出来桌子或者椅子,然后重复的放置在不同的房间里。这跟编程里把重复使用的功能模块包装成指令或者函数是一样的,需要能够识别和提取通用的功能,并进行抽象建模生成可以重复使用的模块,这样的抽象建模能力正是编程里的核心能力。 图3:使用Paracraft制作的动物Bmax模型 图4:学生使用Paracraft方块搭建的坦克Bmax模型 指令的封装,也是一种模块化。其中有些指令是更底层的,被上层的指令反复调用。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抽象提取能力。而学生也可以去创造新的指令,可以是更底层的可以被很普遍的调用的通用指令,也可以是上层的更方便的做某些事情的指令。这些不正是搭建吗? 而这些底层的指令则代表了对那个层次的理解,或者说那个层次的抽象模型。就好像斗拱屋瓦等代表了对中国建筑的理解一样,或者说是中国建筑的抽象模型。你可以看到,从外在形式到内在实质,编程不就是搭建吗? 图5:使用Paracraft搭建的中国特色建筑 当孩子们需要去搭建一个相当大型的场景的时候,就需要学会如何拆解,如何抓住主要特征,如何迭代的分层的去完成,如何再组合不同的模块构成完整的作品,这些都是软件编程里的核心能力。 孩子们之所以热爱Paracraft,正是因为他们热爱搭建,通过搭建去创造复杂的生命。看看孩子们创造的各种过山车或者跑酷游戏,或者充满各种机关和故事的解密游戏,或者他们回忆校园生活的再现宏伟的校园建筑且饱含深情的动画电影,等等,无不是充满生命的作品。 图5:一个9岁孩子搭建的跑酷游戏 图6:一个9岁孩子搭建的跑酷游戏 而软件编程,正是创造生命。同物理世界的很多东西不同,没有哪个软件不是在创新。因为如果哪个软件不是在创新的话,我们可以直接复制之前的同样功能的软件即可。软件的复制/再生产的成本是0。所以软件一定是在创新的,不会重复的造轮子,程序员无时不刻不在创造新的生命,或者探索和思考可以创造什么样的生命,对他人有用的生命。所以创造完整的作品对于程序员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Paracraft,正是以创造生命作品为核心,哪怕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都有可以去创作的作品,并且在Paracraft里,孩子们可以创造完整的作品。随着技能的增长,他们可以逐渐创造更加复杂和有挑战性的作品。在创造复杂性和有挑战性作品方面,Paracraft可以说是没有上限的。 软件编程是通过搭建的方式去创造复杂的生命作品。 这就是我们对编程的理解。在软件行业里,我们发现优秀程序员应有的素质是普遍缺乏的,这些素质,简单的讲,其实就是搭建创造生命作品的能力,比如如何做抽象建模,如何拆解,如何抓住特征,如何分层,如何迭代,这些都需要很强的空间感知能力和与复杂空间交互的能力。这些素质的欠缺,正是我们传统的编程教育的狭隘片面造成的。传统的编程教育缺乏对软件编程的核心本质的理解。Paracraft编程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真正完整的编程教育。正如Alan Kay所说,认为软件编程就是逻辑是普通人对编程的严重误解。 所以,编程就是搭建!一切从搭建开始!

Posted in selflearning, Software, Software Education, Uncategorized | Leave a comment

Why we need making notes?

关于学习笔记软件,经常的一个问题是谁需要/适合记录学习笔记。 其实这里隐含的一个因素就是记录是否消耗很多时间。如果会,那么即使感觉对学习笔记有需求的人,也只能忍痛割爱。 所以这里我们假设我们的笔记软件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很方便的记录,差不多就是你大脑里面完成这个重要体验的提取的同时,笔记就记好了,或者只有稍微的滞后。另外,整理和查找都能很高效的完成。这种情况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能有这样的学习记录很不错。 也许我们可以把不同人群对笔记需求的强度做个排序,但我这里简单的说几个比较不需要和比较需要学习笔记的人群。 一辈子只从事一种手艺或工作的人,并且没有太高要求,仅仅追求养家糊口的,对学习笔记的需求应该不大。 如果是运动员,主要靠着天赋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平,对学习笔记的需求也不会很大。但要成为好的教练,就需要对这项运动有更多的理性的理解,这时,笔记的需求就比较明显。 比如,马拉多纳虽然运动天赋很高,但做教练却不是那么出众。而同样是属于运动领域的李小龙,不光带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还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功夫理论体系。李小龙就是有这样一本经常记录功夫和哲学的笔记本 做科学研究的,探索新的领域的知识的人,非常需要学习笔记。尤其是深入的前沿性的科学研究,要做大的领域性的突破,往往需要好几个领域的知识,就非常需要学习笔记的帮助。 做管理的,面对的都是复杂的系统,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也需要笔记来帮助积累重要体验,达成更好的系统的理解。 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小孩子是否适合做学习笔记? 我觉得首先只要能记日记的小孩都可以做学习笔记了。记学习笔记比日记简单轻松多了。 记录学习笔记对小孩培养反思能力和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以下是一个10岁孩子的学习记录,每句话是某一天记录的重要体验: 今天我种的一些植物都发芽了,感觉劳动后收获真的好高兴。 今天随便洒下去的白菜种子发芽了,可是向日葵依旧没有发芽 白菜的苗和野菜的芽很像,都是四个叶子的。 白菜的发芽率出乎意料的高,一开始以为只会发芽一两棵的,现在长的比草都密。 本来对即将到来的军训非常兴奋的他,在参加了几天军训后写下这样的重要体验: 我觉得军训好没意思,而且将人类变成了一个无自主意识的低等机器。 经常阅读我们文章的家长们知道,我们一直提倡的玩中学做中学,真正从玩和做项目转化到理性的系统的知识的过程,靠的就是学习笔记。这其实应该是学校学习最应该教的技能,可惜应试化教育把笔记变成了考点的记录,而不是自己探索知识的工具。如果掌握了学习笔记的记录,孩子们是可以驾驭任何学习的,包括学校里的科目学习,因为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他们,知道如何在任何环境里有效的汲取自己需要的知识。 从小做学习笔记的记录,除了培养反思的习惯和技能,更大的意义是,帮助这些孩子在未来成为有能力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因为他们从小保持着和自己人生中诸多重要体验的紧密联系。这对于他们面对成长过程中乃至成人社会和未来人生的种种挑战,去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自己的价值所在,都至关重要。这些人生的重要体验,永远是他们思考的基础。如何基于这些这些重要体验去学习和高效思维,会帮助他们独立自主的和富有创意的面对他们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创造自己的知识和哲学体系。 所以,学习笔记的记录,是跟学习的根本能力相关的,尤其是帮助形成理性的系统的理解。因为重要体验的持续记录,也因为这种学习能力,会成为每个人追求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 每个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造自己的知识。不光是人文或者关于人生的知识,不光是社会的知识,也包括自然科学的知识。知识从来不存在书本上,而是存在每个人的大脑里面的某种结构,这种结构一定是建立在我们的体验基础上的。这点非常重要。人类的进步,取决于知识的一代代的传递。这个知识,一定是指前人大脑里的知识。书面的表达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形式。书本上说的π,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个理解? 所以,学习笔记就是孩子们从小就在创造自己的知识。学习一定是在创造自己的知识。学习笔记就是要帮助大家回归真正的学习。你可以去玩,去做各种事情,追求自己的兴趣,看似很散的各种活动,通过学习笔记成为形散神不散的学习活动。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笔记。只是我们需要把学习笔记软件做到很好。 另外,重要体验的记录就是特征提取,需要的正是我们在Paracraft教育里一直讲的生命中心的识别能力,是Paracraft的搭建建模和编程学习都在培养锻炼的能力。重要体验就是知识的最基本的单元或生命中心。抽象模型是重要体验之上的更大的生命中心。知识的构建就是一种空间的构建。我们一直在讲的相似性原理,说的正是这些不同事物间的广泛相似性。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Importance of Learning Notes

我一直认为在自主学习里,学习笔记处于核心的地位。就好像在上课方式的学习里,上课写作业参加考试处于核心的位置一样。 实际上,在我们的学习中,只要是时间跨度很长的领域的学习,有一些笔记来帮助自己的记忆是很需要的。 如果是短时间内通过高强度的投入去达到足够深度的理解的学习,可能对学习笔记的需求不会那么大,因为在这个短期的大量时间的投入里面,你的理解变化太快了,并且在短期内你不会忘记这些重要体验,所以所有的依据重要体验的知识探索和总结的过程基本都在大脑里快速完成了。记录尤其是比较正式的记录反而拖累你的进度。但即使是这样的短期高强度的学习,在一个阶段的结束后,都需要做个适当的小结。 如果是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的学习,或者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希望达到他人难以企及的深度(深度往往来源于知识的广度),你也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用学习笔记来帮助你。 我们的思维和学习,总是基于我们大脑里的重要体验。短期的高强度学习,重要体验在大脑里记忆犹新,提取很方便,通过短期内大量的实践和反馈可以快速的整合。但是,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我们需要一些记录来帮助我们。 从思考的过程看学习笔记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有相当一部分精力是在努力的提取相关的记忆。而单凭大脑的记忆提取,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却经常发生俗话说的“短路”的情况,变得一片空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曾经重要的体验都很难追忆。有些时候,我们试图通过某种方式,比如浏览那个时期的照片或者回忆那个时期的各种事情,来帮助我们慢慢的回忆起当时的各种体验。这会有所帮助,但相当消耗时间。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采取放弃的策略,虽然无法提取过去许多相关重要体验很可能导致我们判断和决策上的失误,但我们只能接受。有时候,这种失误可能可以接受,但有时候,尤其是面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时候,我们经常不断的做出事后非常后悔的决定。比如,我们应该如何度过一生,大家都知道这是个重要的问题,但是大多数人已经失去了思考这个问题的能力,因为有太多成长中的重要体验都变得非常久远了。 当你已经找到跟你当前面对的问题或者要做的决定相关的所有重要体验了,思考的下一个步骤(当然我们这里把思考的过程做了个简化,毕竟本文的篇幅并不适合过多的描述思考的整个过程和各种情况),就是评估各个重要体验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也包括了确定性,有些信息是比较可靠的,有些则需要带些问号。另外,跟你生命本体的深处体验相关的那些重要体验,你会认为非常重要,你也会把它们放在你考量的首要的位置。所以,重要体验是有主次和层次关系的。这个层次关系,也来自于你对问题或者需要做的决定的拆解,并且你会逐层的把各个部分的重要性确定下来。 这些工作都做好了以后,思考的下一步就很简单了。看着这些所有的重要体验,不用思考,直接做决定即可。这时,如果我们对所有的相关重要体验,包括它们的重要性和层次关系都有个可视化呈现时,我们可以非常便利的做这个事情。没有可视化工具时,我们在大脑里也可以这么做,但是人脑是有限的。直观的呈现出来,让大脑做其最擅长的事情(即空间感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做决定就是一种空间感知能力),是最高效的。 上面所说的,重要体验的存储与提取,重要体验的重要性和层次,重要体验的可视化呈现,就是数字化的重要体验或者说学习笔记可以帮助到我们的思考和学习过程的。 表达和分享需要学习笔记的积累 当然,我们的学习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和各种实践活动。这些交流和活动,都需要用到我们的重要体验。如果我们平时已经积累了相关的记录,届时只需要从我们的记录里提取相关素材,事情就容易许多。比如,我经常需要写文章,我就经常到我的学习笔记里去寻找相关的素材或重要体验,我会评估我在某个领域或者话题上积累的重要体验是否足够多足够成熟了,是否适合写一篇言之有物的文章做一个表达分享了。不光是写文章或者做正式的幻灯片分享,其实就是在日常的与他人的交流中,如果我们的在线笔记本能够很快速的提取到相关重要体验的话,也会大幅提高我们对话的质量。 所以,学习笔记也是为了我们经常要做的分享和表达做准备。 好的知识数字化可以促成多个层次的学习活动 如果我们一直在互联网上开放的记录我们的重要体验,也就是说,我们记录的重要体验,其他人可以立刻看到(当然,也许你想设置某种权限,要你的朋友才能看到等等。想要开放到什么程度,你可以设置。),那么立刻就会有人跟你反馈与你互动。比如我们的学习目的,学习计划,会有人给你提供反馈。或者我们在学习中的某个重要体验,比如学习编程需要花大量的实践去熟练掌握相关工具,其他同样学习编程的人会来跟你反馈或者交流。关于这些重要体验,我们在线上或者线下可以做很多的学习活动。 所以,重要体验的记录,可以引发多个层面的线上线下的各种交互性的学习活动,在未来会打开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学习活动。比如作家的写作,读者可以与作家就其著作中的各个重要体验进行交流。如今我们的学习活动,在学校里过于死板,在社会上也大大受限于传统的知识工具。 我们需要数字化的知识,才能够帮助我们去做所有的和知识相关的活动,包括上述的思考,学习,分享,表达和交流等等。数字化进程发展到今天,我们急需这样的工具。 为什么我们不爱做学习笔记 我们不爱记录,没有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一方面,是因为学校上课学习的方式,没有培养起我们做学习笔记的习惯,虽然我们在上课的过程中记录了大量的笔记,但那些笔记记录是为考试服务的,缺少自主学习中的对自我和知识探索的感知。所以,一旦脱离学校环境了,曾经记录了许多笔记的学子们,就不会再记录任何学习笔记了。正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传统的纸质的笔记本或者现有的各种笔记软件,都无法在我上述的笔记的三个方面功用上做到很好。比如提取困难,记录耗时,不方便整理,不适合呈现等等。 所以,新的知识记录工具,或者说知识数字化工具,必须做到几个方面。这些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讲,另外还会讲讲哪些人适合记录学习笔记,都分别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About Significant Experiences

我们多次用到重要体验这个词。今天我们来稍微谈谈这个词的意思。 偶然看到下面的一段话: 简德林注意到现象学启蒙者狄尔泰、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称为“体验”的概念,以及在现象学中对“体验过程”的描述——是指人类感受感知世界的所有意识现象。简德林由此强调人的本质是体验,人类的生命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因为人总是通过体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体验不单是思想、知识或话语,也不单是某种具体的情感,而是一种整体的身体感受。 摘自:https://www.sohu.com/a/256847974_782225 什么是知识?因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影响,我们现在很多人把知识理解为书本上表达出来的信息。但是上面这段话,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即人对世界的认识,来自于体验,并且是一种“整体的身体感受”。 知识是一种抽象,来自于我们丰富具体的体验。 比如一个10岁的男孩,在观察自己种的植物生长过程中记录下这些重要体验: 今天我种的一些植物都发芽了,感觉劳动后收获真的好高兴。 今天随便洒下去的白菜种子发芽了,可是向日葵依旧没有发芽 白菜的苗和野菜的芽很像,都是四个叶子的。 白菜的发芽率出乎意料的高,一开始以为只会发芽一两棵的,现在长的比草都密。 本来对即将到来的军训非常兴奋的他,在参加了几天军训后写下这样的重要体验: 我觉得军训好没意思,而且将人类变成了一个无自主意识的低等机器。 简单的举这些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具体的体验就是形成以后抽象的知识的基础。 我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在感知周边的世界。虽然那时我们还无法形成关于这些体验的记忆,恐怕也就无法形成所谓的知识性的东西。不过在我们最早的记忆里,也许我们还能记起第一次接触到各种新事物时的感觉,比如第一次看到下雪,第一次过春节,第一次看舞龙表演,第一次游泳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周边生命进行感知的记忆,是我们知识的来源。 是的,知识都是个人的,是我们自己的,来自于我们记忆中的重要体验,每个人都在从自己的这些记忆里形成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把学习都看作对周边生命的探索和感知,就像我们小时候第一次看到下雪或者第一次看到大海时的感动,那么重要体验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是的,我们需要把学习看作这样一个过程,学习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能够识别的周边的一切都是生命。如果我们能够广泛的感知它们,我们就能发现它们广泛存在的相似性,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生命。 所以,学习,就是对生命的体验和探索。我希望大家在这个层面去理解什么是重要体验。

Posted in Scientific Study,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Self-Directed Education Mentoring Poem Explanation

本篇是对自主教育导学口诀的阐释。 不光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更是把教育当作一种心理疾病医治的方法。这里我们说的心理疾病带有很广泛的意义,可以说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有某方面的心理疾病,比如某种偏执,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以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其实小孩子天生的都是具备很好的学习能力的,只是由于环境包括上课学习的方式让他们逐渐失去了本有的学习能力,所以我们理解的教育,就是要恢复孩子们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这其实也是一个心理恢复健康的过程。 这种教育的意义,不光是对小孩有意义,对成人也是有意义的。成人因为失去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因为对学习的种种误解,比如认为学习就是头悬梁锥刺股的苦读,从而失去了生活中的学习,失去了学习的快乐,而学习和玩是一体的,所以也就失去了玩,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也就失去了生命。 生命的本质,就是玩,学习和创作的三位一体。所以,教育的意义,在我们这里,就是生命重建。心理疾病是西方的概念,我们更倾向于使用生命重建这个词。教育帮助人们去感知生命,认识生命,每日的所思所言所行都和自己的生命一体。 教育,在我们这里,有着这样的非常广泛的意义。 生命重建,不光是帮助普通人的心理变得更加健康有力,针对现代医学认为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生命重建也是有效的医疗手段,这点我们还在实践中。 这里的关键,就在重建学习。 学习是与玩一体的。学习的重建,就是要基于对方最感兴趣的领域,帮助他们去掌握探索式的学习。探索,本身是一种“玩”。 所以,要在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引导他们逐渐了解到他们是可以自己去探索式的学习的。这里的关键,是让他们逐步建立起探索的信心。 因为长期的学校或机构的上课学习方式,让他们失去了探索的信心。所以,这个信心的重建,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为,这是他们有着强烈兴趣的领域,只要探索的难度不是很大,他们都愿意克服困难去探索。当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学到的,从而恢复一些自学的信心。 逐步的,引导的人给对方展示更多的可以探索的学习资源,在对方探索的信心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对方的探索能力。并紧密结合对方现有的重要体验,适时的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出相关的知识框架。这里的方法,跟上面的对探索能力的引导是一样的。因为长期的上课学习的方式,对方已经比较缺少主动的从诸多重要体验里归纳总结知识的习惯了,引导的人只要稍微的站在对方前面一点点,点出大概的知识框架,剩余的由对方的主动性去自我总结,这样恢复他们对自我总结知识或者创造知识的自信。 如此的,让他们发现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自己是可以利用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资源去通过探索的方式自己学习的。不管自己喜欢什么,都可以不断扩大,兴趣会不断增长,这样,人生立刻变成有活水之源的生命。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兴趣,能够去探索各种知识,就是生命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体验,就是打动他们生命的东西,逐渐的,他们会知道这种重要体验,是他们的生命之本。而他们不断重复体验的,玩,学习和创造一体的探索式学习,更是对生命的根本体验。 当他们对自己探索自己总结的知识有了深刻的体验以后,在其他的领域,他们逐渐会意识到他们还没有通过自己探索和自己总结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知识。自己现在在那些领域的所谓的知识,并不成为知识。这样,他们不会再盲目的重复他人的话语而无法摆脱,意识不再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意识不会一直飘在半空中,在各种情绪中飘来飘去,被各种情绪驱使着,片刻得不到心灵的平静。因为对真正的知识有了体验,就能够穿透这些情绪。因为对生命有了很深的体验,情绪变得太过肤浅,离真正的快乐太远。 这样,通过对探索式学习的重建,生命有了根。 所以,在导学里面,我们一再强调的是,一定要给对方一定的可以自己探索的玩地,去建立自己的知识。 有了这样的切实的深刻的体验,生命的生长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批评的意义不大。很多人认为看到对方的缺点一定要指出来,认为这对对方的成长非常重要。其实,如果对方没有在玩地里自己探索自己总结的生命体验,批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对方无从感知,无法和真实的体验去做对比。如果对方有了在玩地里自己探索自己总结的生命体验,批评的意义也不大,因为随着对方的不断生长,所有的缺点都会自己意识到自己弥补掉,缺点也不成为缺点,只是成长的过程而已。 这里,玩地的概念是广义的。 狭义的玩地,指的是实体的人们可以在其中探索的玩地。比如,积木是个好的玩地,Paracraft也是个很好的玩地。网络资源如知乎和豆瓣也是可以探索的玩地。这种玩地,是需要我们持续的不断建设和完善的。教育者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建设这样的各领域的玩地。 广义的玩地,可以是导师在导学过程中动态的给学习者勾勒出来的可以探索的一片地,这个玩地可以很小,比如探索一下微信的菜单,探索一下手机上地图如何使用,等等。不要小看这种很小的探索,对于已经非常习惯老师上课的学习方式的人,去尝试这样的很小的探索,对其建立自学的信心,也是很重要的。这种玩地,也可以是抽象的,比如导学时简单的知识模型给对方,也可以是个玩地。 所以,作为导学的人,需要在导学的过程中,随时的能够给对方这样的玩地。 另外,在导学里对知识模型的运用也很重要。在之前的文章里,我们讲了不少关于知识是重要体验和基于重要体验的抽象模型的话题。这里,只简单说一下,知识模型就是个框架,不用很完善,但是快速的先建立起一个框架出来,是高效学习的方式,知识彷佛有了一个可以生长的骨架。 关于重要体验和知识模型,以及口诀中的不少方法,都是基于生命中心的属性,可以通过生命中心的属性的理解来掌握。关于生命中心,在之前的文章里也有诸多文章可以阅读。大家只要熟练掌握了生命中心的属性,在实践中感受着生命中心,各种方法都是很容易掌握的,都是可以自己摸索出来的。 对于自己也不熟悉的领域的学习,有丰富学习经验的导师是有信心跟学习者一起学习的,导师展示自己的学习探索过程,对学习者有更大的启发意义。所有的领域的学习,都是抱着玩的态度。玩,才能有自由的探索,不循规蹈矩。能抓住真正的快乐,才能把各种资源利用起来,才能抓住当前主要的,会比较,会反思分析,知道如何迭代,不断提高。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

Self-Directed Education Mentoring Poem

一切以生命的生长为核心。密切感知对方的生命的生长,并引导对方感受自己的生命生长。 导学秉持的首要的原则:一切都是自己生长的,别人什么都教不了。 我们必须非常明确这一点:生命生长的力量来自于生命本身。 故一定要抓住对方当前兴趣最大的领域,不要执着于导师认为的“应该”学习的知识。 学什么都没有关系,只要在学习,生命就在恢复。 生命的内涵,是玩,学习和创造的一体,就像我们小时候的玩一样。 要引导对方玩起来,要把相关领域好的玩地介绍给对方,善于讲述该领域的生命故事。 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基于玩的。 探索就是玩。 尽量的引导去自己探索,只要其有意愿去摸索和克服相应的困难。但要做应有的简化,随时建立玩地,不要让对方因为困难而放弃。 不要给学习者直接的答案。要让他感觉是自己在学习,甚至认为你根本就没有教他。 探索能力就是最强的自信来源。 尽量避免批评,多引导对方获得生命体验,多鼓励,发现亮点,建立生命自信。 即时抓住对方感兴趣的点,即时的做扩充。 展示玩地时,要善于去除冗余的在当前过于复杂的部分,展示简单的清晰的模型,让学习者能够快速的建模。 模型是知识生长的骨架。 导师要能够随时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模型。善于即时的发现学习者尚未接触到的最表层的知识模型,并立即的清晰的表述出来。 当对方基础很薄弱时,善于找到更浅层的其能够感知到的生命中心,在更浅的层次进行表述。 要让对方感觉到自己能够做到,从而建立自信。对已经失去了学习的自信的生命,不要再用过难过复杂的场景让其畏难。 创造无所不在。 学习就是创造知识,引导学习者自己去思考,创造他自己的知识。 创造充满玩的快乐。 尽量去引导生命的生长。 注意对方的不同模型之间的连接,现在生长的模型与过去已有模型之间的连接,善于引导建立其间的丰富连接。 不抑制任何方面,只要你想了解的,就帮助你多了解丰富你的重要体验。没有知识是不好的,坏的。 只有对方能够真切感受到生命的玩学习和创造的,才是他们当前能够学习的。没有玩地或者还没有到达相应玩地的时候,是很难有相应的学习的。不要给太多对方现在难以感知的东西。 除了适时的展示知识模型,还需要有主动展示框架的能力,虽然可能是对方很不熟悉的领域,只要对方有兴趣倾听或者你可以像精彩的故事一样去讲述。 主动展示框架,或者引导获得新的重要体验,都是导入新的领域学习的方法。 一旦将对方的兴趣成功导入,立即停止板书或演讲,转而引导对方在玩地里自己探索,获得自己的重要体验,创造自己的知识。 如果是你自己也不熟悉的领域,那就一起学习,展示如何自由的探索。 导学的过程就是展示生命本身的过程。让学习者感受到生命的状态,生命生长的样子。 要让学习者建立自己的玩地,可以玩,学习和创造的玩地,基于自己的玩地去生长,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基于这些丰富的生命体验,才是生命重建的基础。生命重建必须让学习者建立自己的玩地。 随着学习者生命的恢复,学习能力的恢复,导学逐渐退出。 其实一切只是顺应自然,一切只是生命与生命的感应。发自内心去体会就好。

Posted in selflearning | Leave a comment